0471-048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471]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他在居庸關外痴痴地等待了七天,希望眼前的這座冰山能夠融化,希望有人能夠給他一個機會,給他一個說法,免得自己的這次龐大軍事行動成為人們眼中的笑柄。
可他的得到的只是城內出的弓箭和火銃,以及守軍無情的嘲笑。
實在撐不下去了,還是收拾包袱撤吧。
也先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瓦剌的五萬大軍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可是羅通實在是一個好客的人,他似乎覺得把也先這位客人晾在城外幾天不搭理有點過意不去,便不顧也先的反對,堅持派出全副武裝的士兵去為也先送行,於是“三敗之,斬獲無算”也先什麼也顧不上了,他已經意識到,這次麻煩大了,如果再不逃走,連老命也保不住,他帶著朱祁鎮,準備撤回關外。
在敗退的路上,也先最後看了一眼那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北京城,嘆息而去。
似乎是為了懷念自己那最終未能實現的夢想,也先在離北京城外不遠的地方紮營,度過了在京城的最後一個夜晚。
估計也先的打算不過是好好的睡上一覺,再做個好夢,然後第二天走人。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于謙已經準備了一份厚禮,作為給他的離別禮物。
也先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軍事指揮官,他已經預料到了城內的守軍可能會夜襲出擊,所以他把軍營設在了離京城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加上他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所以就算守軍出城攻擊,他也能夠從容做出反應,將軍隊撤走。
可是這次,上天又一次和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由於在小時候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技術教育,也先同志這次又要吃大虧了,吃沒文化的虧。
他什麼都考慮到了,卻忘記了于謙手中有一樣武器,不需要靠近他的營地就能置他於死地,而這件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
明代的大炮自宋代和元代發展而來,經歷長時間的改進,到了明永樂年間,大炮已經具有較遠的程和極大的威力,此時的于謙已經準備了數十門大炮,並把炮口對準了也先的營地,準備在夜裡用這份意外的禮物給也先餞行。
就在那個夜晚,也先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惋惜再次遙望了京城,事後證明,這也是他投向京城的最後一瞥,他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己的軍隊裝備良,士氣高漲,士兵強悍,而對手則是主力被殲滅,裝備不全,士氣低落,士兵也是臨時召集的預備隊,毫無經驗可言,這樣的實力對比,無論用什麼方法預測和計算,哪怕是搞民意調查,自己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失敗的。
然而事實是,他失敗了。
[472]他未必知道在這一個月裡,京城發生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可以覺到的是,在那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城池中,有一種力量在支撐著守軍,頑強地對抗著他,而擊敗自己,創造奇蹟的正是這種力量。
這種力量,我們稱之為勇氣。
作為失敗者的也先自然會有很多慨,可是此刻的勝利者于謙卻沒有這樣的空閒,此時,他正忙於調集大炮,並將黑的炮口對準也先的營地,準備在夜裡為也先組織一場盛大的焰火送行晚會。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細心的讀者已經注意到了一個矛盾之處,既然于謙有大炮,為什麼一開始不用,卻非要等到也先夜間在城外紮營,準備撤退之時方才動手呢?
這其中還是大有玄機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于謙是一個正直勇敢的人,事實確實如此,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了這樣一點,那就是于謙也是一個歷經宦海,很有城府的人,他之所以在戰鬥的初始階段不使用大炮,是因為在也先的隊伍中有一個身份特殊的人—朱祁鎮。
朱祁鎮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但如果在戰陣之中,眾目睽睽,光天化之下被大炮轟死,影響實在不好,輿論壓力太大,所以不能輕易動手。我們之前也曾經說過,朱祁鎮是死是活其實並不重要,這個人之所以重要只是由於人們知道他是太上皇。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戰爭的前期大炮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
但于謙也絕對不會因此放棄使用這種武器,他充分發揮了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解決了這個難題。
既然不能在眾目睽睽下使用,那就等你們走遠了再用,就算把你轟死了也是眼不見心不煩;既然不能在光天化之下,那就等到晚上再動手,大炮無眼,黑燈瞎火的時候就算一不小心“誤傷”或是“誤殺”了太上皇閣下,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如果在打掃戰場時發現朱祁鎮先生的屍體,就追認一個名分,史書上寫些“為國捐軀,英勇獻身”之類的話,宣傳一下朱祁鎮先生奮勇殺敵,寡不敵眾被敵軍所殺的先進事蹟,用以鼓舞后人,啟迪後代,至此大功告成,功德圓滿。
[473]於是就在那個夜晚,當也先的士兵們進入夢鄉,營地一片寂靜之時,遠處的明軍大炮開始了猛烈的轟鳴,數十門大炮齊放,也先營地頓時陷入火海,無數瓦剌士兵在睡夢中被擊斃,餘者四散奔逃,也先從夢中猛醒,拔刀出營準備組織抵抗,卻驚奇地發現眼前並沒有敵人,只有那不斷從天而降的致命禮物。
瓦剌軍營地亂成一團,而遠處的明軍炮兵卻是不慌不忙,把瓦剌士兵們當成活動的靶子,從容瞄準開炮,也算是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炮兵瞄準訓練課。
仗打到這個地步,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瓦剌軍營地陷入一片火海,損失慘重(發大炮擊其營,死者萬人),卻連一個敵人也沒有看到,也先同志帶著他還沒有做完的美夢,連夜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
至此,北京保衛戰結束,大明完勝。
北京保衛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戰役,如果此戰失敗,中國歷史將會改寫,因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將無險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難保,大明王朝的國運也將被改變,在這場決定歷史的戰爭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殲,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採用了正確的軍事和外方針,最終擊敗了來犯的蒙古軍隊,保住了帝國的北部領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一盤散沙、行將崩潰到眾志成城、堅如磐石,從滿天陰雲、兵臨城下到雲開霧散、破敵千里,大明帝國終於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創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蹟。而這個奇蹟的締造人正是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