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1461-147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直以來,東林黨的最高領導人(或者叫神領袖),是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顧憲成、鄒元標以及趙南星。

顧憲成已經死了,天啟二年,鄒元標也退休了,現在只剩下了趙南星。

趙先生不但在東林黨內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在政府裡,也佔據著最牛的職務——吏部尚書。一手抓東林黨,一手抓人事權,換句話說,趙南星就是朝廷的實際掌控者但失敗之源,正是此人。

天啟三年(1623),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因為這一年,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年,也就是折騰年。六年一次,上級考核各級官吏,有冤報冤,有仇報仇,萬曆年間的幾次京察,每年搞得不亦樂乎,今年也不例外。

按照規定,主持折騰工作的,是吏部尚書,也就是說,是趙南星。

趙南星是個很負責的人,經過仔細考察,列出了第一批名單,從朝廷滾蛋的名單,包括以下四人:亓詩教、官應震、吳亮嗣、趙興邦。

如果你記好,應該記得這幾位倒黴蛋的身份,亓詩教,齊黨首領,趙興邦,浙黨骨幹、官應震、吳亮嗣,楚黨首領。

此時的朝政局勢,大致是這樣的,東林黨大權在握,三黨一盤散沙,已經成了落水狗。

很明顯,雖然這幾位兄弟已經很慘了,但趙先生並不干休,他一定要痛打落水狗。

這是一個很過分的行為,不但要擠掉他們的政治地位,還要擠掉他們的飯碗,實在太不厚道。

更不厚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楚黨還曾是東林黨的同盟,幫助他們掌控政權,結果官應震大人連股都沒坐熱,就被轟走了。

這就意味著,汪文言先生連哄帶騙,好不容易建立的牢固同盟,就此徹底崩塌。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465]趙大人在把他們掃地出門的同時,也不忘給這四位下崗人員一個響亮的稱號——四凶。為此,他還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四凶論》,以示紀念。

跟著這四位一起走人的,還有若干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身份:三黨成員、落水狗。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既然趙大人不給飯吃,就只好另找飯館開飯了。

就在此時,一個人站在他們面前,體貼地對他們說,在這世界上,趙南星並不是唯一的飯館老闆。

據史料記載,這個人言語溫和,面目慈祥,是個親切的胖老頭。

現在,讓我們隆重介紹:明代太監中的極品,宦官制度的終極產物,讓劉瑾、王振等先輩汗顏的後來者,比萬歲只差一千歲的傑出壞人、惡氓地痞的綜合體——魏忠賢。

魏忠賢,北直隸(今河北)肅寧縣人,曾用名先是魏進忠,後是李進忠。

對於魏公公的出身,歷史上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的父母都是貧苦農民;另一種說,他的父母都是街頭玩雜耍的。

說法是不同的,結果是一樣的,因為無論農民或雜耍,都是窮人。

家裡窮,自然就沒錢給他讀書,不讀書,自然就不識字,也沒法考取功名,升官發財,小孩不上學,父母又不管,只能整天在街上閒逛。

就這樣,少年魏忠賢成為了失學兒童、文盲、社會無業遊蕩人員。

但這樣的悲慘遭遇,絲毫沒有影響魏忠賢的心情,因為他壓兒不覺得自己很慘。

混混的幸福多年前,我曾研習過社會學,並從中發現了這樣一條原理:社會垃圾(俗稱混混),是從來不會自卑的。

雖然在別人眼中,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人渣、敗類、計劃生育的敗筆,但在他們自己看來,能成為一個混混,是極其光榮且值得驕傲的。

因為他們從不認為自己在混,對於這些人而言,打架、鬥毆、鬧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搶小孩的糖和完成一座建築工程,都是人生意義的自我實現,沒有任何區別。

做了一件壞事,卻絕不會後悔愧疚,併為之到無比光輝與自豪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壞人,一個純粹的壞人,一個壞得掉渣的壞人。

魏忠賢,就是這樣一個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