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0121-013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21]朱元璋制定了法律,規定當時的刑罰限於笞、杖、徒、、死五種,從字面上也很容易理解這五種刑罰,客觀來說,在封建社會這些刑罰並不算重。這也是朱元璋考慮到前朝的刑罰過重而做出的一種改進。

但朱元璋並不是個按規矩出牌的人,在對付貪官汙吏和反對他的大臣上,他用的絕不是這幾招。

在他實施的刑罰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凌遲,把人綁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如果行刑的人技術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據說最高紀錄是割三千多刀,把都割完了人還沒死。

除此外,還有所謂腸(顧名思義)、刷洗(用開水澆人,然後用鐵刷子刷)、秤桿(用鐵鉤把人吊起風乾)、閹割、挖膝蓋等等。

然而在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藝術前,官員們仍然前腐後繼,活像一群敢死隊,扇航岫擁刈叩街煸暗男嘆呦隆?

自明朝開國以來,貪汙不斷,朱元璋殺不盡殺,據統計,因貪汙受賄被殺死的官員有幾萬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國十三個省從府到縣的官員很少能夠做到滿任,大部分都被殺掉了。在當時當官未必是件好事,能平平安安的活到退休就已經很不錯了,完全可以自豪的說一聲阿彌陀坲。

朱元璋十分不理解,為什麼這些人飽讀詩書,以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為人生信條,卻在當官之後成了"朝獲派,夕腐敗"。

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但怎麼對付這些人他是清楚的,殺!可是殺完一批,又來一批,朱元璋急眼了,於是他頒佈了更嚴厲的法令:"我想殺貪官汙吏,沒有想到早上殺完,晚上你們又犯,那就不要怪我了,今後貪汙受賄的,不必以六十兩為限,全部殺掉!"可就是這樣也沒能止住,官員反倒是越來越少,於是在當時的史料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滑稽的記錄:該年同批發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為進士監生,一年後,殺六人。

似乎這個數字並不多,別急,後面還有:戴死罪、徒罪辦事者三百五十八人。

大家明白了吧,這三百多人一個沒漏,再說說這個戴死罪、徒罪。

什麼叫戴死罪、徒罪辦事呢,這可是明朝的一個奇特景觀。很多犯罪的人過堂,上到衙門才發現當官的也戴著鐐銬,和自己一模一樣,後面還有人監視。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脫脫就是個犯人。

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官員被殺的太多,沒有人幹活了,朱元璋雖然勤勞,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員。於是他創造了這樣一個戴死罪、徒罪辦事的制度,具體作方法是,官員犯法,判了死罪,先拉下去打幾十板子,就在官員給傷口塗藥,估計自己小命不保的時候,牢裡突然來了個人,不管死活的把受罰官員拉出去,到馬車上,送到各個衙門去處理公務。

想死?便宜了你,活還沒幹完呢!

結果是被判了死罪的官員給下面跪著的犯人判死罪,然後自己再到朱元璋那裡去領死。

活幹完了,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

該殺的殺吧,該徒刑、放的也執行吧,別再折騰了。

[122]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氣肅貪的,但效果並不是太好,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時期,官吏是比較廉潔的,而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大範圍的官員因貪汙被殺,是很不正常的。

應該說,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執行出現了問題,官員貪汙的主因固然是他們自己不法行為,但官員待遇過低,朱元璋肅貪手法過於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下面要講述的兩個案件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這就是被稱為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應該說這確實是一個冤案,然而其影響之廣,範圍之大,實在罕見。

我們先說一下這個案件發生的時間,據《刑法志》記載,此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據此案當事人的記載,真實發案時間是在洪武九年(1376),目前這一問題尚未得到確認,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說法。

案件的緣由是這樣的,明朝規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戶部報告地方財政賬目,而地方賬目必須跟戶部審核後完全相符,這一年的地方財政計劃才能完成。如果對不上,即使只是一個數字,賬目就必須重新填造,更讓人為難的是所有重修賬冊必須要蓋上原衙門的印章才算有效。

這個規定在現在看來似乎不難執行,但在當時可就難了。

要知道,當時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各府各縣必須派使者帶著賬冊去京城。這些使者的首要條件是身體好,因為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沒有汽車火車讓你坐,你得騎馬、坐船、再騎馬,某些時候你可能還要搞些登山運動。

比如你是廣西某地的官員,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兩個月。就算你年初一就出發,到京城起碼也是早三月了。滿頭大汗跑去戶部,一核對,錯了一個數字。

行了,啥也別說了,兄弟你打馬回去吧,我等你。

於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騎馬,再坐船,回去改了賬冊,蓋了公章。我去也!

這就是四個月過去了,轉眼已是夏天,趕到京城,又見面了。

兄弟你終於來了,我等你好久了,接著來吧這位運氣不好,核對後發現還是有地方錯了,啥也別說了,還是回去吧,下次過來記得穿多點衣服啊,這邊冬天冷!

於是又趕回去,趕回來,這回核對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別回去了,在這過年吧,計劃又該重新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