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病院裏漸漸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些醫生和護士建議將孕婦送走,照顧一大一小費時又費力。
院長於心不忍説要再等等,但是照顧女人起居的護士卻在無意間説漏了嘴。
女人主動要求和自己丈夫通電話,話筒那邊是冰冷的機械合成聲,這個號碼已經暫停服務。
在送女人進入康復中心接受治療前,女人似乎和男人達成了某種協定,現在協定被撕毀,本身就已經患病的女人,情況變得更加糟糕了。
她開始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就像失在了一座漆黑的
宮裏,走不出去了。
為防止犯病的女人傷害到新生兒,醫生將她和嬰兒分開。
女人瘋了,無法溝通,嬰兒還小,院方沒辦法只好代為撫養。
他們也在積極對女人進行治療,想要通過女人得到那個男人的信息,讓他補齊後續治療和住院費用。
沒人能想到這一治療就是三年時間,女人的孩子在神病院裏長大,在這個滿是瘋子的病院裏,學會了説話和走路。
零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人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的時期,也是形成對事物基本認知的關鍵時期。
女人的孩子就是在這個扭曲病態的環境中,經歷了最重要的三年。
預付的錢早已花完,醫生護士現在算是義務照顧他們,一天、兩天還好説,時間久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連帶着看那個小孩的目光也變得複雜。
發瘋的母親住在病房裏,孩子這三年間做過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被醫生護士抱起,順着三號病室門上的窗户,隔着門板看看裏面的女人。
時間久了,在孩子學會走路之後,他有時候也會自己跑到三號病房外面,看着是他身高好幾倍的病房門。
一天天過去,同齡的孩子有家人陪伴,世界是充滿彩的。
這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卻有些變形,冰冷的白調佔據了大多數記憶,漸漸的他出現了一些異於普通孩子的行為。
陳歌不知不覺就翻到了最後,白紙上的內容就像是院長的私人記一樣:“這個孩子比我小時候的經歷還要可怕。”他本以為自己小時候玩人頭模型、拆塑料骨頭已經夠過分了,沒想到竟然有比自己更悽慘的。
放下白紙,陳歌看向那幾封未寄出的信件。
信封上沒有貼郵票、沒有署名,看起來泛黃破舊,應該是很多年前就寫好的,一直沒有寄出去。
按照時間先後順序,陳歌將幾封信一一打開。
第一封信寫在二十年前,那時候女人的孩子才兩歲。
“陳醫生,我是第一次見到如此聰明的孩子,真不敢想象,他竟然什麼東西都學的那麼快。”
“出生在一個被正常世界忽視的地方,生活在一個病態的環境裏,我是不是應該把他送走?”
“這孩子長大後絕對是個天才,但是他現在的種種表現讓我覺得很不安。”
“他自從學會説話後,就像他的母親一樣,總是喜歡自言自語。不,那種覺更像是他在和某種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溝通。”
“醫生和值班護士都很忙,除了我沒人教過他説話,可是我總能從他嘴裏聽到一些陌生的字眼。”
“是他通過偷聽醫生和病人談話自己學會的?還是有什麼東西在教他?”
“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可是這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卻讓我有些動搖,傳聞嬰兒時期,孩子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難道這些都是真的?”第169章門!
“我對這個孩子的一切都到好奇,但是隱隱又有一絲擔心,他就像是一個泥潭一樣,靠得越近,就越危險。”
“孩子的母親患有雙相障礙,只有在看見自己孩子的時候,才會不那麼緊張。為了方便治療,我們這裏的醫生總會帶着孩子去看她,主要是為了緩解她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