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98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週以後,古城牆的大致輪廓初現,南北長530米,東西長430米。東、南、西三面城牆比較平直,北岸城牆向外彎曲,城牆拐角呈弧形。

周赫煊本來想看幾天熱鬧就回去,但城牆的發現讓他頗為興奮,繼續留下來幫忙發掘文物。

又是幾天過去,考古隊員們發現一處文物密集地帶,裏面有各種陶器和石器不説,還發現了占卜用的骨頭,甚至是……

“玉珏!這是玉珏!”何士冀捧着箇中空的圓盤大喊。

很快,考古隊員又零零散散發現些玉璋、玉璜等物,這更加讓人動。

玉璋、玉璜都是華夏文明的禮器,説明這處遺址跟現在的中華文明有直接聯繫,甚至很有可能是華夏文明的先祖。

並且玉器上還有刻文,紋絡類似文字,但又跟已知的甲骨文、金鼎文不同。

李濟疑惑而又興奮地觀察那些原始文字,猜測道:“這會不會是夏商時期的東夷文?”鬼知道!

直到周赫煊穿越的時候,中國的考古學家們,都沒法破譯龍山遺址的文字。因為存量太少了,而且跟漢字沒有多少繼承關係,對考古學家們來説就是天書。

周赫煊估摸着時間,準備閃人迴天津。可就在他準備離開,在考古現場閒逛時,突然發現一方青銅尊。

考古隊員集體懵……

説好的新石器時代呢,青銅器是什麼鬼?

李濟傻傻地看着那方青銅尊,思維已經完全混亂。因為這件青銅器製作美,説明當時的青銅製作技術比較成,完全不可能出現在新石器時代。

傍晚,考古隊員們啃着雜糧窩頭,圍坐在一起展開討論。

可爭來爭去都沒有結果,因為這方青銅尊太過離奇,就好像在民國時代發現一台筆記本電腦。

周赫煊突然説:“有沒有可能,我們現在的發掘現場,並非一個遠古遺蹟,而是兩個重疊的遺蹟?”李濟眼睛一亮,欣喜道:“很有可能,也只有這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新石器時代遺蹟與青銅時代遺蹟重合了!”周赫煊穿越前是學歷史的,並非專業的考古系畢業。他只對龍山文化有大致瞭解,卻不知道,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其實是三個上古遺址的重疊。

這裏有三座古城。

最下層屬於新石器時代城牆,中間是青銅時代城牆,最上面還有一座周代城牆。

在沒有碳14測量技術的年代,如此複雜的情況,對於考古學家來説是無解的,只能通過文物做出大致判斷。而且費時費力,只這半個月的發現,就能讓李濟等人研究二三十年。

當《大公報》記者接到消息,前來考古現場拍照採訪時,周赫煊終於決定離開,還順走了一隻殘缺的黑陶杯——反正出土有許多類似的陶杯,夠他們做考古研究了,少這一件無所謂。

整隻杯子平滑圓潤,表面散發着烏黑的金屬光澤。杯口比成年人的巴掌要大些,杯壁薄如蛋殼,最薄部分只有0.2毫米,最厚的地方也只0.5毫米,這燒製技術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

李濟等考古隊員,暫時將這種黑陶命名為“蛋殼陶”,因為它跟蛋殼一樣薄。

周赫煊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專門在鎮上買了盒子和棉花,生怕把這種極度易碎品碰壞。他並非是貪財,而是想留作紀念,幾十年後捐出來給考古界做研究也是可以的。

當週赫煊回到天津的兩後,《大公報》的新聞也隨之出爐。第二版的開頭,刊載了兩張考古照片,一張是蛋殼陶器物,另一張是20多釐米長的玉璋。

“由清華大學教授李濟先生帶領的考古隊,近在山東歷城(後劃歸章丘)龍山鎮發現史前遺蹟……經過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黑陶器、玉器、石器和占卜器物,並挖掘出一座長寬數百米的上古城牆……據悉,陶器、卜器和玉器當中,還刻有一種與甲骨文迥異的史前文字……從玉器的種類可以初步推斷,這座新石器時代遺蹟跟華夏文明有直接聯繫,或為中國人的遠古祖先……”文章還詳細介紹了蛋殼陶,因為薄得太驚人了,現代燒陶工匠本燒不出如此美的陶器。

報道一出,立即震驚整個中國考古界,就連南方的一些考古專家都自發前來幫忙。

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此時正在籌劃設立歷史研究所。他聽聞消息後,立即組織人手,並帶着考古經費前往遺址現場。……而此時此刻,遠在東北奉天,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正在實地考察。

此君經常全世界亂跑,從他的足跡而言,可以稱得上環球旅行了。他前段時間在本,後來去了朝鮮,又經朝鮮抵達東北,下一步計劃是來北平和天津轉轉。

自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親自接見了湯因比,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在內的學者,這些天也陪同湯因比到處轉悠。

湯因比不但是歷史學家,更是國際事務問題專家,在全世界乃至中國政壇都很有名氣。其作品《國際事務概覽》受到中國學界的廣泛讚譽,就連北洋政府和現在的南京國民政府,在進行外活動的時候,都會參考湯因比的學術觀點。

中國外官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也會把湯因比的作品拿出來翻翻。因為他的書或者論文後面,附帶有國際公約、各國外函件等重要文件,還有各種國際地圖、國際現狀圖表,這些資料在圖書館裏本無法查到。

“張將軍,謝你的解惑,我想我該離開東北了。”湯因比微笑地跟張學良握手。

張學良半開玩笑地説:“湯因比先生如果能留在奉天,做我的國際外顧問就好了。”

“哈哈,或許以後有機會。”湯因比可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顧問,他怎麼可能留在東北?

事實上,湯因比把中國之行的首站定在奉天,就是對東北的國際形勢很興趣,因為這裏牽扯到蘇聯、本和中國。説白了他就是來做學術考察的,這些天在張學良那裏獲得了許多一手資料。

開了幾句玩笑,湯因比突然問:“張將軍,你認識一個叫周赫煊的中國學者嗎?”張學良有些詫異地笑道:“他做過我的秘書。”

“那太好了,”湯因比高興地問,“你知道他目前在哪裏嗎?我想去當面拜訪。”張學良知道周赫煊很有學術名氣,甚至在美國政界圈子也非常出名。但他卻完全沒想到,居然連英國皇家顧問都如此重視周赫煊。

張學良當即説道:“周先生此刻住在天津,你可以去天津《大公報》館找他。”

“非常謝,”湯因比和張學良握手道,“張將軍,如果你需要國際事務顧問,周赫煊先生是最好的人選,我也是他學術著作的忠實讀者。”張學良被湯因比這麼一提醒,立即醒悟過來:對啊,明誠雖然不願從政,卻可以請他做我的顧問!

第275章【會面】湯因比帶着女秘書維羅妮卡來到天津,立即受到各國領事的熱情接待,他還從領事口中瞭解到一些華北情況。

緊接着,湯因比直奔《大公報》報館,結果卻被告知,周赫煊正在清華大學講課。

湯因比沒有留在天津等待,而是直接坐火車去北平,因為那裏本身就是他的目的地。他要實地參觀故宮,查閲各種在英國接觸不到的中國歷史文獻。

這傢伙真的很厲害,在東北的時候,他甚至得到一些張作霖時期的秘密文件副本。到了天津,又通過各國領事,翻閲了各國在北洋時期的外函件。

雖然都是已經過期的資料,但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湯因比掌握的這些東西,足以讓他成為非常高明的國際問題專家。

到了清華大學,湯因比直接帶着美女秘書去找校長羅家倫。

羅家倫一聽是湯因比到訪,驚喜得親自出去接,還讓人趕快收拾清華園的房間,用以招待這位享譽世界的學者。

“湯因比先生,您能來訪問清華大學,本人到萬分榮幸!”羅家倫動地和湯因比握手。

“謝謝羅校長熱情的接待,”湯因比笑道,“我還要恭喜貴校的考古大發現。”羅家倫驚訝地説:“這件事您都知道?”

“是看報紙瞭解的,”湯因比跟羅家倫聊了幾句,突然問,“周赫煊教授在學校?”羅家倫道:“您跟周先生認識嗎?”湯因比説:“我很佩服他的學術觀點,想跟他當面聊聊。”羅家倫笑道:“等周先生下課以後,我就安排你們見面。”

“我想去聽他上課,可以嗎?”湯因比問。

“當然可以,我這就帶您去。”羅家倫立刻説道。

湯因比一路參觀着校園景,東方古古香的建築讓他特別喜歡,以至於他對清華這所大學第一印象非常好。

來到教室外,眾人並沒有打攪裏面上課,而是站在窗户外聆聽。

只見周赫煊站在講台上,用粉筆寫下中華文明、猶太文明和印度文明三個短語,他説道:“客觀的説,除了中華文明,還有兩個偉大的、對世界文明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獨特文明,那就是印度文明和猶太文明。印度文明為世界貢獻出印度教和世界宗教——佛教,而猶太文明信仰的猶太教,則是西方宗教的前身,對基督教文明的影響非常深遠。

印度文明和猶太文明也具有超級歷史延續和持續,其文明在同一個文化主體民族身上經歷上千年而保存下來,書寫了世界文明史的奇蹟。但其中又有些區別……

首先,印度文明誕生於外來入侵民族——雅利安人對印度次大陸的征服中,從其本源來説,是外來民族征服了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然後在本地土著信仰的基礎上建立起婆羅門教文明。所以嚴格説來,印度文明是外生文明,而本土原住民實際構成了印度最低種姓人羣的來源。而猶太人喪失國土兩千餘年,落在世界各地,作為一個民族的猶太人雖代代繁衍,卻是一個長時間沒有國家載體的民族。

因此,中華文明是獨一無二的,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這種奇蹟的誕生絕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會政治和歷史文化源:第一,歷史上,華夏族人口的迅速擴張,對周邊其他民族構成極大的張力,人口增長絕對是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因素。華夏族的先民來自於河南陝西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