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宗吾大笑道:“你小子説得好,完善了我的厚黑學理論。乾脆我封你做厚黑教副教主吧,以後徒子徒孫們立了厚黑廟,你也能在廟裏享用香火吃冷豬頭。”周赫煊:“……”第246章【機器和人力的比賽】本來周赫煊是打算順江而上,帶着張樂怡,坐江輪從南京前往廬山的。但因為人力收割機的事,周赫煊只得再次返回上海,找虞洽卿聯繫商業合作事宜。
“這就是你們的收割機?”李宗吾稀奇地看着眼前只有半人多高的機器。
機器90%的地方都為木質結構,只有粒輪上的鐵環扣、以及內部輪軸為鐵質。上方的粒輪,用兩條皮帶連接踏板,人只要像踩縫紉機一樣踩踏板,就可以帶動粒輪轉動。
李書華笑道:“宗吾先生可以親自試試。”李宗吾小心翼翼地踩動踏板,上面的粒輪立即呼啦啦轉起來,他樂呵道:“要得,要得,硬是要得。”李書華在旁邊講解説:“有了這台機器,農民在收割稻穀的時候,就可以一個人負責割稻,另一個人負責粒。只要把稻穗放在粒輪上,機器就能使稻穀快速落,比用傳統方法粒得更乾淨。我們實驗過,使用這種人力收割機,兩個人相當於以前六個人的工作量,勞動效率提高了三倍,而且更為輕鬆省力。”
“提高三倍效率?啷格子就厲害囉,”李宗吾咋舌道,“小農之家有一台這種機器,農忙時候要輕鬆多了。”小麥好還,稻穀的收割遠不是提高几倍效率那麼簡單。
稻穀成以後,只有幾天的最佳收割期。收得太早不夠成,太晚了稻粒容易自動落,造成極大的費。而且還要看天氣,夏季多暴雨,遇到雨天收割稻穀,晾曬不徹底會導致稻穀黴變。
有了這種人力收割機,就能在短時間內收穫稻穀,既節省人力物力,又可避免天氣因素帶來的費,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稻穀收穫率。
李宗吾熱切地説:“這種機器就該趕快點生產出來,我幫你們聯繫楊森和劉湘,把收割機推廣到四川去。”楊森去年還是四川最大的軍閥,因為收留兵敗的吳佩孚,從而被國民政府免除軍政職務。
國民政府雖然無法收拾四川軍閥頭子,但卻有中央大義在。楊森被免職後,他手下的野心份子立即蠢蠢動,郭汝棟趁機自立,範紹增(範傻兒)轉投劉湘,從而實力大損,劉湘卻順勢崛起。
以李宗吾在四川的名氣,不管是楊森還是劉湘,都對他頗為看重,幫忙推廣人力收割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周赫煊喜道:“若是收割機能在四川順利推廣,那當然最好。”李書華説出自己的想法:“找商人合作推廣速度太慢,還是找政府更為合適。”周赫煊仔細思考道:“那就找農礦部合作吧,農礦部部長易培基也在上海,跟去找虞洽卿合作不衝突。”國民政府建立之初,是沒有農業部和農林部的,名字叫做農礦部,統管農林漁牧等工作。
此時的農礦部長,正是李石曾的姻親易培基。此君不僅擔任農礦部長,而且還兼任勞動大學校長,全上海的教育工作都歸他管——由於國民政府對教育系統動刀,很快就要在上海設立教育局,首任局長恰好是跟周赫煊有私怨的陳德徵。
商量好計劃,眾人立即分頭行動。
李宗吾也不等吳稚暉回來了,直接辭職跑回四川幫忙推廣人力收割機。而周赫煊則跟李書華前往上海,找易培基、虞洽卿商量官商合作事宜。
張樂怡到很無奈,這趟南下説是去廬山提親,可中途要辦的事情太多,正事只能一拖再拖。
兩天後,周赫煊在上海見到農礦部長易培基。
他沒有遞名片也沒有投拜貼,直接讓人把李石曾的墨寶送去。再加上李書華和易培基都屬於留法派,初次見面氣氛便很融洽。
“周先生,潤章,這機器真有你們説的那麼好用?”易培基有些不相信。
李書華有成竹道:“不妨先試試。”周赫煊建議説:“我們可以找一塊已經成的稻田,再請眾多記者和商家前來見證。把稻田分為均等的兩部分,一面由收割機負責收割,另一面用傳統方式收割。你看如何?”
“這法子好,直觀而可信。”易培基笑道。如果真能成功推廣收割機,並給廣大農民造福,對他而言也是提高名聲和政績的大好事。……如今中國廣泛種植的還是傳統稻穀,生長週期比後世雜稻稍長。
七月底到八月初,比較早的稻田已經一片金黃,晚的則要等到八月中旬和下旬。
這天早晨,由農礦部官員、報社記者、上海商界代表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開赴上海遠郊的金山地區。
“易部長、虞先生、周先生、李先生、梁記者……”當地富紳孟懷明上前逐一抱拳敬禮。
孟懷明是金山的大地主,這次收割實驗就選在他的稻田裏進行。
當地農民紛紛跑來看稀奇,記者和商人也對此非常興趣,就等着看比賽結果。
一塊金黃的稻田被分成兩部分,四個長工使用傳統收割方式,另外兩個長工使用人力收割機。
李書華擔任裁判,他打開懷錶喊道:“預備,開始!”最初時,由於長工對機器不悉,搞得手忙腳亂,常常顧手不顧腳。慌亂之下,甚至出現把稻杆攪進粒輪,導致機器被卡住的狀況。
而另外四個長工,則非常利落的使用傳統方法收割和粒,收割速度反而比機器更快。
李書華臉有些難看,吩咐隨行的北大學生去清理機器,而看熱鬧的農民則議論紛紛:“這什麼破機器啊,着着就歇工了。”
“哈哈,那些喝墨水的先生,怎麼可能會做農活?”
“用機器織布還行,收稻子還是咱們農民更厲害。”
“……”包括那些商人和記者,都以為機器要輸掉比賽。因為十多分鐘過去,靠傳統方式收割的稻穀數量,已經是機器的兩倍有餘。
然而,隨着時間的失,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在兩個長工悉機器後,居然漸漸趕上來,非常輕鬆地實現反超。
直至機器那邊收割完畢,他們的對手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量……
第247章【推廣】一直沒説話的虞洽卿,在比賽結束後突然拍手鼓掌:“真是個好機器啊!”李書華笑着介紹道:“我們這種收割機還有個優點,那就是主體為木質結構。便於製造,成本低廉,適合大範圍推廣,中等家產的農民也能買得起。”易培基哈哈笑道:“此物甚好,我會督促農礦部,將這種機器快速推廣向全國農村。”周赫煊説:“還需要商會幫忙支持。”
“虞某一定竭盡全力。”虞洽卿立即表態。
虞洽卿現在的身份是全國商會聯合會副會長、上海總商會會長,他雖然自身不搞機械製造,但卻可以幫忙聯絡全國的相關商人。
商人代表當中,突然有個中年人説:“這種機器對農民幫助極大,我願把它引進到沙縣!”説話的正是沙縣商會副會長黃爾康,此君跟虞洽卿一樣,也是貧困學徒出身,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發展起來。
黃爾康去年開始涉足糖果生意,今年便來上海開分店(總店在福州),明年甚至把分店開到了天津。周赫煊跑去請虞洽卿時,黃爾康順便跟來看熱鬧。
黃爾康做生意的信條便是重視窮人,去年有個小孩到他店裏買白糖,而且只買一銅板的糖。店員嫌小孩買得太少,便説沒有糖賣。
黃爾康聽到以後,立即叫住小孩,並把白糖賣給他。事後對店員説:“炎當頭,叫小孩來買一銅板的糖,定是家境貧寒且又有急用。你嫌一銅錢生意小,麻煩多,可見不會做生意。你還是另謀高就吧。”於是黃爾康把店員辭退了,並且定了個店規:遇有穿草鞋進店的,店主應親自送茶敬煙,以示親切;遇有穿皮鞋進店的,則由學徒送茶敬煙,以盡禮貌。
這是個厚道人。
“贛州的生意我包了!”
“別的地方我沒法做主,我代表益陽訂購500台收割機!”
“安慶,我們安慶也要。”
“……”商人們紛紛許諾,這些人顯然看到了收割機的價值,不想錯過這個既能賺錢又可利民的好生意。
不過嘛,也有些商死盯着機器細看,想要找木匠來仿製山寨品。
這玩意兒主體為木質結構,非常容易仿造。也就粒器的疏密程度不好把握,太密了易卡住穗子,太疏了粒不乾淨。
周赫煊笑着説:“先不急,咱們再來比一場。”很快又找了兩塊差不多的稻田,這次長工已經悉機器,稻穀收割起來飛快。而那四個用傳統方法的長工,由於已經連續工作一小時,體力稍微有點下降,稻穀收割速度還不如之前。
最後通過計時測算,使用機器和傳統方式收割效率比為2.8:1,也即是説一個人差不多能抵三個人的生產力。
而且機器最大的優勢就是省力,工作的時間越長,效果越能體現出來。
傳統的收割方式,農民必須一直揮膀子,連續工作一天下來,睡覺時兩隻手臂都痠痛難當,機器粒則要輕鬆得多。
當天下午,周赫煊便跟商人們討論合作細節。
最後彼此協商後的結果是:商人負責生產和銷售,每台機器售價的百分之一,出來作為專利使用費。專利使用期限為五年,過了年限便不再收費。
百分之一的專利費非常低,但在民國時期已經難能可貴了。即便如此,估計也有商人虛報銷售數量,從而逃避專利使用費。
沒辦法啊,國情如此,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李書華對此非常滿意,他覺得就算一分錢專利費不收,能夠利國利民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