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認祖歸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不不。”方源卻搖搖頭:“你提出這個建議,很不合適。你是個外人,怎可以干涉武家的內政?”喬家太上大長老陷入沉之中。
方源的話,深深地擊中了他的內心。這正是困擾他的巨大難題。
若非如此,他也不能和“武遺海”合作了。
方源揹負雙手,微昂頭顱,看向窗外:“所以,我需要一個武家的太上家老,他能夠在那種場合下,公然地提出這個意見,將事情導向到認祖歸宗方面。”喬家太上大長老有些為難:“這個………”方源繼續説他的:“這個太上家老最好有些地位,最關鍵的是態度要強硬!因為在這個期間,武庸很可能會故意偏袒我,認定我就是他的弟弟,來否決這個提議。所以我們的人選,要能扛得住一位八轉蠱仙的強勢!”喬家太上大長老攤開雙手:“這個着實太難了。要知道,現在的武庸不僅是八轉蠱仙,而且還是武家的太上大長老,更繼承了武獨秀的仙蠱啊。”方源連頭都沒有轉過去,仍舊望着窗外。
他的話在瞬間變得冰冷和強硬:“別告訴我你喬家沒有這樣的人。若是沒有,還對武家有什麼圖謀呢?趁早洗洗睡,做做夢更靠譜些。而我武遺海也絕不會找這樣的家族合作!”喬家太上大長老微微一愣,他不再一次打量方源。
站在他的這個角度,他只能看到方源的側臉。
窗外,夕陽的紅光映照在方源的臉上,像是一層血。
方源的臉堅毅如鐵,湛藍的雙目熠熠生輝。
“這個男人……呵呵,有意思。不愧是武獨秀之子啊。”喬家太上大長老心中嘆一聲,口中答道:“那就依你的意思。”武獨秀雖然死了,但是在她的葬禮上,卻上演了一幕有趣的情景。
武獨秀在東海的私生子,武遺海冒了出來,想要祭拜他的親生母親。
各方蠱仙,都靜悄悄地看着,沒有開口言。
畢竟,這是武家內部的事情。
當中,自然也有不少蠱仙,看出了一些潛在的東西。所以武家的太上三長老武樵出聲時,有數股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臉上。
武樵似乎毫無察覺,一副我心為公的大義凜然。
他可是武家的太上三長老!
喬家居然能滲透到這種程度!!
武庸雖然意識到了這種可能,但也不能判斷明確。
武庸開口:“也好,就在母親大人的葬禮上,為我弟認祖歸宗。想必母親在天之靈,看到這一幕。也十分欣吧。”他居然沒有反駁,而是直接應承下來。
喬家太上大長老對武庸的反應,心中微微訝異了一下,立即將對武庸的評價暗暗提高一層。
很顯然,武庸已經意識到,自己是無法阻止方源當眾認祖歸宗的了。
與其一味反駁,喪失自己的威信和形象,還不如以退為進,允許此事。
“諸位仙友在此。皆可見證,請仙蠱!”太上三長老武樵主動站了出來,這種事情他需要親自主持,防止萬一的情況下武庸等人動手腳。
很快,武家取來仙蠱。
武樵站在方源的面前,手持着一隻仙蠱,開口道:“這是七轉血道仙蠱血脈,乃是我武家斬殺了一位血道魔仙,收繳過來的戰利品,正可驗證二公子你的身份”此話一出。當場的許多蠱仙,都翻了翻白眼。
血道不容於世間,危害太大。
但事實上,各個正道勢力都在秘密研究。因為血道戰力的確容易速成。
很顯然。這隻血脈仙蠱一定是武家的研究成果。故意説成是什麼戰利品。
“請二公子滴出一滴鮮血來!”武樵繼續開口。
眾目睽睽之下,方源依言行動,滴出一滴鮮血,給武樵。
武樵催動仙蠱。對準自己手心中的鮮血,照出一道暗紅的光輝。
沒有發現問題。
但這還不算完。
緊接着,武樵又問了方源許多關鍵的問題。
有些方源知道,有些方源並不知道。
他都實事求是地答了。
這些問題當中,有一些陷阱,明明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當做發生了來問。
但方源搜刮了武遺海的魂魄,對這些問題應付自若。
數百個問題相繼問完,武樵仍舊是面無表情。
但是其餘武家的太上長老們,有的微微點頭,有的頭接耳,有的看着方源,面
微笑,就已經説明了方源順利通過。
“其實本來還要驗證魂魄和骨相,可惜武獨秀大人已然去了,便作罷。”武樵説道。
接下來,武樵彙報武庸他自己的探查結果。
不用説的,大家都親眼作證了。
武庸點頭,其他的武家太上長老們也紛紛同意。
於是,武樵又為方源當場煉出了魂燈蠱、命牌蠱。
這些蠱蟲今後都要置放在武家的宗祠之中,算是方源正式認祖歸宗的標誌。
這一輪下來,方源才真正的以武遺海的身份,踏足到南疆蠱仙界中。
之後祭拜武獨秀,方源大哭一場,秀了一場彩的演技。
武獨秀葬禮期間,武家並不適宜大擺筵席。但葬禮大典結束之後,方源仍舊是和許多武家的蠱仙接觸,雖然只是喝喝茶,閒聊一會兒,也讓方源收穫頗豐。
當然,也有蠱仙提出和方源較量切磋,都被方源婉拒。
他現在的身份可是高得很!
本身是蠱仙,武家的太上長老,而武家的太上大長老,八轉蠱仙武庸,就是他的親哥哥。
雖然這兄弟兩人都各懷心思,但至少從表面上看,的確如此。
這份血脈關係,也是事實。
七天之後,葬禮徹底結束,方源站到武家蠱仙的身旁,儼然一副主人模樣,和各位來賓貴客送別。
這些南疆蠱仙也都記住了方源。
很多人都將他列為不可招惹的對象之一,不是因為方源的修為,而是方源是武庸之弟這層親緣關係。
武遺海的這個名號,徹底傳入了南疆。
雖然説不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也差不多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