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47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什麼?讓我入秦?”一個貌美婦人一臉驚訝地瞪大眼睛,盯着對面的李園,臉上滿是不可置信。

李嫣嫣雖然年近五十,但一直都是錦衣玉食,做為楚王的寵妃王后,自然是保養的很好。

“兄長?我是楚國的太后,我怎麼能去秦國,從古至今,哪有一國太后前往他國為質的事情。”李嫣嫣一甩袖袍,不滿説道。

李園一臉笑容,連忙説道:“小妹,話不要説的那麼難聽,這怎麼能是為質的呢?”李園立即解釋,“這是去促進秦楚友好,更何況,秦楚兩國聯姻上百年,當今秦王的夫人,也是先王的女兒,你也算是秦王的半個長輩,此行只是去秦國散散心。”話雖如此,但李嫣嫣豈能不明白自己真正的身份是什麼,依舊臉難看。

李園見此不長嘆一聲,“妹妹,你以為為兄希望你去嗎,為兄也是為了你與憂兒的安全着想啊,你可知那負芻大勢已成,如果壽真的被攻破,你我以及你的兩個孩子都要死,你現在帶着憂兒去秦國,即便有一天壽被破,那你也是安全的,甚至將來有機會能夠藉助秦國的力量復國。”聽得此話,李嫣嫣臉一變,顯然不知道局勢已經嚴峻到了如此地步,連忙追問,“怎會變得如此,秦國不是派兵前來援助了嗎?”

“唉!”李園嘆息一聲,看着自己的妹妹無奈説道:“那負芻四處散播大王非是先王之子的謠言,如今楚國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否相信,我也只能如此,你若去了秦國,或許秦國會加強兵力援助,即便我們真的支撐不住,但也可讓你你與公子猶保命,也有機會復國啊!”

“大哥!”李嫣嫣聽得此話,頓時一臉動,畢竟李園也是為了她們母子的安全。

但是她還是有些猶豫,忐忑問道:“秦王真的會幫助我們嗎?”

“放心吧,秦國還需要我們。”李園雖然私心很重,為了權勢可以付出任何代價,但是他同樣不是傻子,現在的局勢,他很清楚秦國的目的。

因為如此一來,楚國便自顧不暇,無法去理會現在出徵的秦國,甚至等秦國騰出手來,楚國已經因為內耗而實力下降,會讓秦國更加容易對付。

雖然明白這一點,但李園並不準備阻止。

因為沒有秦國,他很快就會失去一切,而按照秦國的意圖,他依舊還是楚國的令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於未來的事誰又説得準。

大不了帶着楚王投降,以秦王優待,即便再無今天地位,但説不定依舊還會高官厚祿,後半生無憂。

反而現在負芻所滅才是失去一切,包括生命。

至於為何不為了安全自己也去秦國,那自然是因為他明白,只有自己留在楚國,才會對秦國有用,而且他還不想失去現在的地位。

後半生無憂那種結果,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的,但凡還有機會,他都要搏一把。

數天之後,姚賈帶着楚太后與公子猶離開壽,回返咸陽。

而在另一邊的郢城。

項梁帶着族人與門客風塵僕僕趕到。

負芻極為禮遇,親自出城接。

“項將軍來了我便放心了,有項將軍在,那李園以及黃悍必敗,我王族一脈也能迴歸正統,楚國也能恢復安寧。”負芻緊緊抓着項梁的手臂,動説道。

因為他以熊悍非是楚王之子,而是申君黃歇之子,血脈不正為由而叛,因此稱楚王悍為黃悍。

説着,負芻出恨意,“可恨那李園如此毒辣,竟然殘害將軍家眷,其罪罄竹難書,我必攻破壽,滅其滿門,為將軍復仇!”

“多謝公子!”項梁也鄭重抱拳,沉聲説道。

“我等定輔佐公子重回正統!”身後的項燕也立即説道。

那一晚,整個項氏一族近乎全滅,除了他們這些人存活外,也只剩下他大哥帶着子在其他城邑為官還活着,過段時間就會前來匯合。

而有了項梁這員楚國打將,負芻也越發自信起來。

很快他們回城之後便開始商議起來,如何儘快攻破壽

“那秦國已滅趙國,如今天下只剩下我楚國、魏國以及燕國、齊國,秦王兼天下之野心已經是昭然若揭,若是我楚國一年內還無法平定內亂,統一陣線針對秦國,與其他幾個合縱對抗秦國,那麼等秦國再滅一國,就更加難以對抗了。”負芻手下重臣任倪立即憂心説道。

項梁也深以為然點頭,同時恨恨説道:“那秦國狼子野心,恐怕秦國是故意派兵支援黃悍,就是為了讓我楚國內亂,自顧不暇,甚至還讓我出國內耗,以待將來征伐我楚國時更好對付,此計當真狠毒。”

“那秦王嬴政雖然年輕,卻沒想到如此狡猾,比那呂不韋還猾。”負芻也是沉嘆一聲,拳頭緊握。

從嬴政繼位以來,韓、趙先後覆滅,一個是七國最弱,一個是七國最強,昔能與秦國唯一能正面鋒的國家。

要知道當初即便是楚國也是先後兩次被白起攻破楚都,而趙國卻敢於與巔峯時期的秦國硬槓數年,廉頗守長平兩三年讓秦軍無法逾越,王齕兵圍邯鄲又守兩年,讓其無法攻破邯鄲。

最後雖然趙國付出了大半兵力為代價,但也用計,讓秦國賠上了一個白起。

現在,昔與秦爭雄的趙國滅了,只剩下代郡苟延殘,而魏國這些年也同樣損失大量國土,被秦軍步步近,眼看也是危在旦夕。

“只是不知下一步秦國會攻哪一國?”負芻皺眉説道。

現在秦與楚、魏、燕三國接壤。

“公子放心,秦國現在巴不得我楚國內耗,必不會攻我楚國,我看下一步不是魏國便是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