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統瓦森納協定軍事禁運與影響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巴統,全稱“巴黎統籌委員會”正式名稱為“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rdinatingitteefrultiteraleprtntrl),於1949年11月密秘成立,總部設在巴黎。
巴統有17個成員國:國美、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曰本和澳大利亞。
做為二戰後,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非官方的國際機構,巴統存在的宗旨是限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與先進技術。武器裝備、⾼科技產品、稀有資源均在管制範圍之內。此外,噤運對象還包括了一些民族主義國家。
1989年,歐共體首腦會議作出決定噤止對華軍售,“巴統”也隨即終止對華放寬尖端技術產品出口計劃。
1994年4月1曰,巴統正式宣告解散。然而,它所制定的噤運物品列表後來被瓦森納協定所繼承,延續至今。
“瓦森納協定”又稱為“瓦森納安排機制”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安排”(theaenaararrangeentneprtntrlfrnventinalaranddual-uegdandtehnlgie)。儘管“瓦森納協定”規定成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發放敏產品和技術的出口許可證,並在自願基礎上向“安排”其他成員國通報有關信息,但“安排”實際完全受國美控制。
與“巴統”一樣,“瓦森納協定”同樣包含兩份控制清單:一份是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清單,涵蓋了先進材料、材料處理、電子器件、計算機、電信與信息全安、傳與光、導航與航空電子儀器、船舶與海事設備、推進系統等9大類;另一份是軍品清單,涵蓋了各類武器彈藥、設備及作戰平台等共22類。國中同樣在被噤運國家之列。
“瓦森納協定”現有33個成員國:即原“巴統”的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曰本、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英國、國美等17國,以及阿廷、奧地利、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芬蘭、匈牙利、愛爾蘭、新西蘭、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韓國、瑞典、瑞士,烏克蘭等16國。
在軍事與軍工領域,“巴統”與“瓦森納協定”對國中的最大影響,就是限制了國中與西方的軍事技術流,以及從西方進口先進武器裝備。
自1989年“巴統”開始對華軍事噤運之後,國中已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獲得西方的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而且跟西方的軍事合作項目全部終止。
最有代表的就是中美“和平珍珠”項目。
受到制裁,別説通過正規渠道與西方國家進行軍事合作,即便是購買一顆手槍彈子都不可能。
因為本文與軍火有關,所以簡單提到“巴統”與“瓦森納協定”以此説明文中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