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外援到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克什米爾邊境線上的戰鬥還在進行,雙方也在調兵遣將,只是在聯合國總部,停火磋商也沒終止。
可以説,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局面。
雖然雙方都在積極發起進攻,或者為進攻做準備,但是在是否停戰談判,以及是否通過談判解決紛爭的問題上,雙方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似乎雙方都覺得,會在某個時候開始談判。
什麼時候?
取得決定勝利的時候。
當然,至少巴基斯坦當局是這麼認為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巴基斯坦當局一直認為,只要能夠取得一次決定的勝利,印度就會坐下來談判。
印度當局呢?
以當時的情況,印度確實需要一次勝利。
為啥?
只有證明還有繼續打下去的能力,也只有證明還有取勝的能力,印度才有可能獲得國美與曰本的援助。
關鍵是,這兩事的因果關係顯然搞反了。
印軍已經喪失了絕大部分主戰裝備,拿什麼去取得勝利?
打一場防禦戰?
不是不可以,但是取勝的概率實在渺茫。
可見,印度要想取得勝利,首先就要獲得外界的援助。
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當局或許不是在為取勝做準備,而是在等待。
等什麼?
當然是援助。
其實,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哪怕沒有任何情報支持,也能推斷出,印度已經在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或者説,印度已經獲得了某個大國的承諾,即將獲得援助。
為啥?
如果沒有外來援助,哪怕只是外來援助還不夠明朗,印度當局都不可能在談判的事情上拖下去。
拖下去,就只會遭受更為嚴重的失敗。
顯然,早點進行談判,肯定要比遭受了慘敗之後進行談判好得多。
特別是伯坦果德戰役之後,印度當局更加沒有理由拖下去。
説白了,丟掉克什米爾已成定局。
如果再次遭受慘敗,印度總理必然會下台。
到時候,不管是誰上台執政,首先要做的都是跟巴基斯坦進行停戰談判,然後呑下戰敗的苦果。
既然結果不可改變,那麼由誰來承擔,又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