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鋼鐵碰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凌晨四點,王棟下達了命令,不是突圍,也不是進攻,而是原地待命。是兩輪⾼強度精確轟炸,府政軍穩住了陣腳,收復了一些被叛軍佔領的城區。
天亮後,跟隨王棟入進塞馬沃的機械化步兵營控制了東部城區的主幹道。
去納西里耶的公路已經打通,隨時可以突圍。
只不過,王棟在黎明時收到的不全是好消息。
在城郊向西突擊的裝甲集羣遭到重創!
大概在夜間十點左右,裝甲集羣遇到了第二支叛軍的裝甲部隊,有14輛m1a1與至少20輛m2a3。
戰近半個小時,摧毀了所有叛軍的主戰坦克。
只是,有6輛“哈立德”被叛軍坦克摧毀,還有5輛bmp-3步兵戰車中彈,包括4名擔任坦克車長的行動人員在內的17名官兵陣亡,38名官兵受了重傷,而且以搭乘戰車的步兵為主。
這場戰鬥,充分暴露出了“哈立德”防護上的缺陷。
説白了,就是裝甲太薄。
至少有1輛“哈立德”是在超過3000米的距離上被m1a1打出的m829a1擊毀,而且三名坦克兵全部陣亡!
能夠隔着這麼遠打中“哈立德”那肯定是運氣。
問題是,把貧鈾彈換成了鎢的m829a1,在3000米程上最多能打穿45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
也就是説,“哈立德”車體正面的等效防護厚度還不到450毫米。
顯然,這只是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水準。
要知道,即便是防護能力最差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也就是“猴版”t-90s,車體正面的等效防護厚度都在500毫米以上,而以防護見長的西方坦克均超過550毫米,一些態變的主戰坦克,比如“挑戰者”2甚至達到了650毫米,“梅卡瓦”4因為動力艙牽制,某些部位甚至相當於700毫米。
只不過,“哈立德”本來就是二代車體加上三代炮塔的二代半主戰坦克。
此外,源自t-72的自動裝彈機存在極為大巨的全安隱患。
那輛“哈立德”被一枚穿甲彈徹底摧毀,三名坦克手全部陣亡,就是因為儲存在車體裏的炮彈發生了殉爆。
如果採用炮塔尾部隔離彈倉,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
因為王棟還沒有掌握府政軍的控制權,所以裝甲集羣沒有停下,繼續向西突擊。
只是,降低了突擊速度,而且讓乘車步兵全部下車。
不是説需要步兵為坦克提供掩護,而是避免給步兵戰車陪葬。
開始,有30多名步兵因為搭乘的步兵戰車中彈而受傷!
凌晨一點半左右,第三次裝甲戰打響。
這次,遇到的是府政軍的主力,整整一個裝甲營,24輛m1a1與30輛m2a3,還有數百名步兵。
戰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從4000米打到不足500米。
對現代坦克來説,500米的戰距離,跟步兵拼刺刀差不多。
這場戰鬥,掌握主動權的是叛軍。
可以説,從戰鬥開始到戰鬥結束,叛軍始終掌握着優勢,裝甲集羣更多的是在跟叛軍耗時間。
“哈立德”的防護問題暴露得更加徹底。
在最初的十五分鐘內,就有7輛“哈立德”被2500米外的叛軍摧毀,其中4輛是被反坦克導彈擊毀。
這個距離,“哈立德”對m1a1的威脅非常小。
主要是打不準!
結果就是,“哈立德”不得不使用炮導彈,也就得停車開炮,而且要在導彈命中之後才能繼續行進。
被摧毀的7輛“哈立德”全是在停車後中彈。
可見,在坦克對坦克的戰鬥中,由坦克炮發的炮導彈沒有多少戰術價值,甚至可以説是累贅。
其實,只要距離縮短到2500米以內,車長只會使用穿甲彈,不會考慮炮導彈。
隨着戰距離縮短,“哈立德”的坦克炮開始發威。
當然,車長的素質起到了決定作用。
在接下來的近一個小時的戰鬥中,“哈立德”取得了12比18的換比,而且摧毀的全是m1a1。
在都能摧毀對方的情況下,決定勝負的是車長的臨場發揮。
可惜的是,“哈立德”的備彈量僅有39發。
打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炮彈可用了。
如果每輛坦克能夠多攜帶幾發炮彈,哪怕只是5發,裝甲集羣都有可能摧毀叛軍的所有主戰坦克。
只是,沒有如果。
最後關頭,12架a-5pg及時趕到。
耗光了炮彈的5輛“哈立德”趁機撤出戰場,留在後方的步兵也抓緊機會,把傷員全都救了回來。
最終,只剩下了5輛“哈立德”與7輛bmp-3,而且全都用光了炮彈。
三場戰鬥,裝甲集羣陣亡了17名坦克車長,42名坦克兵,48名戰車乘員與63名乘車步兵,還有上百名官兵受了重傷;而取得的戰果是,擊毀38輛m1a1,27輛m2a3,斃傷叛軍近800人。
其實,最大戰果是讓叛軍始終沒能堵上包圍圈東面的缺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