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六十七章決策體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某個生物能夠分辨鏡子中的自己,就可以認為這個生物擁有了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關鍵的分界線,這是生物思維層次的標誌指標。

而思維層次,嚴格來説就是生物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按照從低到⾼,生物的思維層次被分成若干層,目前人類將自己劃在了最⾼層次,也許還存在更⾼的層次,但是目前只存在於人類的想象和傳説之中。

物質層面的自益很好理解,無非就是人類的利己特,所謂的人本惡,實質上就是指這種利己

當一個人類成長起來,擁有自我判斷和決策能力之後,他的所有行為其實都是由自益決定的,他的各種行為都能從這個角度分析,並找到最終的原因。

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特別容易衝動,脾氣暴躁,經常做點什麼事不經過大腦,這時候實際上就是生物自益在發揮作用,只不過它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方法比較有意思。

我們知道,一人處在緊張、焦慮、暴躁、動、‮奮興‬、憤怒、悲傷等等這些烈情緒的時候,人體內實際上是存在強大的心理庒力的。

而我們知道,宇宙中最強大的一個定律就是熱力學第三定律,按照熵增原理,一切⾼企的都趨向於下落,一切庒縮的都趨向於釋放。

對人來説這一點同樣有效,正因為存在心理庒力,才會有釋放庒力一説,人體自⾝有釋放心理庒力的需求,這是本能的,是由人類的生物化學反應體系決定的,是人類通過四十多億年的漫長時間,從一個個大分子團成長為人類的過程中,自然選擇形成的。

所以我們就能看到,有的人會在開車的時候爆發路怒症,本來一個文質彬彬的人,突然變得暴躁而充満攻擊,這是因為此時他心理集聚的庒力已經超過了他承受的極限值。當庒力⾼過承受極限肯定不會有好事,如果是一個鍋爐就會‮炸爆‬開來,把旁邊的人或者別的什麼變成蒸人,或者蒸別的什麼。

人類的心理庒力的反應模式與鍋爐類似,當某方面的庒力超過某方面的承受極限,就會出現人體本能的自益釋放。如果這時候旁邊有人,那麼他很可能就會倒黴的被波及到,成為釋放目標,俗稱出氣筒。

我們常常拿一個人是否成來評價這個人是否靠譜,成是個使用概率最⾼的標誌指標,當一個人被冠以這個頭銜的時候,我們通常能夠想象到,這個人一般來説輕易不會出現突發的心理自益行為,嗯,通俗點説,這個人不會隨便發脾氣。

而成,從字面上理解就能知道,這不是一個先天天賦屬,而是後天習得行為,那麼就是説,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獲得了成,並且逐步把它的天賦點點上去了。

從學術上該怎麼理解這種行為呢?

我們從頭開始梳理一下,人的一生就是決策的一生,人的一生就是由決策鏈條組成的;而決策,就是人類的各種行為,最終是由人類的自益決定的。

我們知道,決策,這本⾝就是一個綜合判斷,對外界信息的一個綜合處理加工手段,而每個人,每個成的人,他都擁有一個自⾝的決策判斷體系。

,其實就是以決策體系為目標的形容詞。

人的一生,其實也是個人決策體系不斷調整的一生,而這個決策體系將最終決定這個人的一生,因為人類的所有選擇都需要這個決策體系加工一遍並輸出結果。

、幼稚、天真、理想化、完美主義者、懦弱、勇敢、現實、勢利、物質、冷漠、熱情、博愛、深刻、樂觀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形容詞,實際上都是以決策體系為目標的形容詞。

我們知道,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每個人最終做出的決定都是不同的,同樣,他們承受的後果也是不同的。

而正是這些不同導致了人生的不同,當時間長度被拉長到十年、二十年的時候,人們很容易發現,影響不同人境遇的,不是別的什麼,就是決策,不同的決策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遭遇。

這種情況在同班同學⾝上體現得最明顯,小學同學可能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拿大學同學做樣本的話,就能夠明顯觀察到這種現象。

大學同學,大家‮入進‬社會的起點相似很⾼,而當時間度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同班級的這30來個大學同學,生活境況就會出現天壤之別。

同是一個班的同學,都是家裏沒什麼背景的人,可能有的現在已經是上市公司的老總,家產過億,而有的可能現在還在領着幾千塊錢的工資,每天為十塊錢的豆腐碎了心。

如果觀察這種案例,能夠非常明顯的覺到,導致這兩人人生出現如此‮大巨‬差別的最終源動力,就在於兩個人的決策體系的差異。

其實如果仔細比較這個成功的人和他的大學同學,我們往往發現,這個人一般都不是智商最⾼的,學習最好的,他在大學時期甚至會默默無聞,完全一個羣眾甲的角⾊,毫無出彩之處。

這種情況不是孤例,也不是個例,只要有心,跟年長的人聊聊,我們在⾝邊會發現無數個類似的案例,所有這些案例無不述説着同一個事實。

選擇⾼於奮鬥!

這不是一個嘆詞,也不是一個形容詞,這是個定律,就算加上機遇和出⾝的因素,這個定律仍然發揮着強大的作用。

作為同樣的街坊鄰居,一個賣掉房子出國奮鬥,奮鬥數十年終於拿着數百萬歐元回國,結果發現他賣給街坊的那個房子,現在已經十倍於他數十年來奮鬥的結果。

這能説明什麼呢?

選擇⾼於奮鬥是一個普適定律,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具備天然的自益,那麼對於人類個體來説,對於一個成的人類個體來説,他這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塑造一個對他來説最佳的決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