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讀嚴歌芩的小説《誰家有女初長成》佚名看完嚴歌苓的小説《誰家有女初長成》,心下沉甸甸的,故事的殘酷,與封面上作者的驚人的美麗,完全的對不上號。她的美透過銅版紙的封面給人面一擊的視覺衝擊,咖啡⾊系的相片,大大的丹鳳眼,細長的眉⽑,皺摺很深的雙眼皮下有很大一片陰影的剪羽,一潭秋水盈盈在眼底,彷彿她的眼底就埋蔵了許多的故事,我驚訝時下稱為“美女作家”的美,怎麼能和嚴歌苓的美抗衡呢?或許,我有點過了,但這本書上的相片,實在有韻味,箇中的韻味,一如她的文字,但她的文字太犀利,硬得有點硌人的疼,她的語言有張愛玲的乖戾和誇張,還有讓人過目不忘的舒張力,一如她美麗的容顏。
《誰家有女初長成》是一個普通而又老套的故事,主人公“潘巧巧”初中畢業後,懷揣着一腔的嚮往去“外國伸進來的一隻腳——深圳”尋夢,還沒到深圳就被賣到了青海⾼原上的一個山旮旯裏做了老光——大宏的婆娘。
作者的開頭這樣形容第一次離開⻩桷坪到西安轉車的小鎮人潘巧巧“巧巧跟所有的鄉村女孩一樣,頭次走西安這樣的大碼頭,渾⾝都是一個知趣。”嚴歌苓是幽默的,幽默中帶着點老於世故的冷眼旁觀故事裏的人物,她把“西安”説成“大碼頭”這是舊社會對沿海,如海上、浙江等大城市的統稱,用在二十世紀的國中鄉村,意在揭示潘巧巧的無知無畏“還有巧巧的知趣”鄉村女孩子的“知趣”攬括了幾層含義,老實、無知、幼稚、膽小等,這為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
故事裏不僅是“潘巧巧”被⻩桷坪的“舅子”李表舅惑,⻩桷坪村的人更是被“華僑曾娘”雍容華貴的外表所蠱惑,看作者是怎樣形容“華僑曾娘”的。
“曾娘就是”華僑“這概念的註釋,儘管⻩桷坪的人從沒見過華僑是什麼樣,但曾娘頸子上套⿇繩耝的金鍊子,手指上一個金箍子,⾝上一條淺花裙,一週都是細褶,像把半開半攏的蠟紙傘,就是縣城雜技團蹬傘演員蹬的那種。曾娘還搽白粉,塗紅嘴,兩眉⽑又黑又齊,印上去的一樣。巧巧當然不知道那叫“文眉”這一切都很“華僑“。華僑就是這樣富貴、洋氣,三分怪三分帥四分不倫不類。”想來嚴歌苓不是四川人就是在四川長大,她的語言裏帶着成都人的精明和調侃,甚至有成都人説話的刻薄,你看她把四川俚語用得微妙微肖,先前説到曾娘搽白粉,後來坐了一天的火車後,曾娘對巧巧的不換下牛仔褲,穿上她買的裙子時,這麼形容:“曾娘只剩點粉渣渣的臉有些虎起來,説怎麼她説朝東巧巧一定朝西。”這裏的形容詞“粉渣渣”這完全是四川方言,但用在這裏不僅不掉味反而增⾊不少,諸如後面的“討口子”
“一下下兒”
“月⺟子”之類的句子,都是川北俚語。如果是愛吃辣的人來讀這篇小説,那簡直就跟吃時下流行的水煮活魚一樣,⿇⿇的,辣辣的,還有些燙頭舌,但忍不住一筷子又一筷子的在紅油湯裏尋找到自已中意的那一塊魚⾁。
我在看這篇小説時,眼裏伸出鈎子,鈎住作者的話語,跟釣魚者釣起了魚後,還要來回研究魚的大小、形狀等,而筆下的橫線畫在她的文字下就是釣“大魚”的欣喜,鮮活、亂跳的人物,一個一個從紙上湧出來。
讀嚴歌苓的小説,像是四川菜裏沒放辣椒,很吊人胃口,如果回鍋⾁裏少了幾舀郫縣豆瓣,肯定大打折扣。如果沒一口氣讀完她的小説,肯定也是大打折扣的閲讀,小説中潛伏的慾望,把讀者的慾望也吊得⾼⾼的,讓你看了就放不下手,似川菜裏的⿇辣鮮,一吃就放不下手。
嚴歌苓可以説是一個地道的成都女子,把成都女子的“嗲”
“媚”還有“辣”用得火候十足,一個簡單的故事裏寫活了川北女娃子“巧巧”瞭解更多嚴歌苓的資料歡光臨嚴歌苓飯糰,這裏有關於她最詳實的資料和圖片,喜歡她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呀2007年4月19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