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現代的一個工廠,要招人必然是從全國各地徵召勞動力,因為各個地區的資源價值不同,資本必然選擇最便宜的勞動力進行徵召,然而如果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國家,跨邦國徵召必然產生更高成本,這不符合資本發展的邏輯。
馬克思主義學説之中早就指明瞭這一點——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
放眼這個時代的華夏,同樣的道理,這個年代的華夏人幾乎不存在國家主義的概念,也不存在廣泛的社會概念,因為在自然小農經濟這個生產關係體系中,不需要「現代國家」這個上層建築,一個明代的普通老百姓,他們的集體概念還停留在宗族和村落的範圍內,在這個時候,社會這個詞是分開用的。
社,土地之主也。
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在清朝末期之前,華夏土地上的人們都是這麼理解「社」這個詞的,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從土地裏面獲取他們最基礎的生活資料——食物、木材等等,他們自然而然的對土地產生了一種崇拜、報恩的情緒,作為一個現代人類,我們有一套科學的解釋來理解和剖析土地生產作物的科學本質,但是古人還不具備這種視角,當討論古人的社會理念的時候,一定不能缺少了馬克思主義視角,這是生產關係決定上層建築的典型例子。
在這種最樸實的情衝動下,古代就有了土地神這麼一個具象化的對象,土地是廣袤無垠的,人們必須找到一個有限的、具體的對象來對土地這個無限之物、象之物進行崇拜表達。
所以人們「封土為社」,修一個土地神廟,在這個社廟裏面舉行祭祀活動,從而表達對象的土地的與祭拜,這種土地廟,小的就是田間地頭的小小祭壇,大到天壇,都是一個道理。
在這個基礎上,最初的社會形態便凝結了——鄉社、村社,後來又慢慢發展出了詩社、茶社,社這個概念被廣泛化了,用來指一羣志趣相投的人組成的鬆散團體。
「會」這個字自然就是集會的意思,集會因不同的目的而舉行,當然,集會的形態也是自然經濟生產關係所主導的。
所以從社會這個詞出發,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古代人的社會概念,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的社會概念跟現代人的社會概念完全不同,因此,在生產力條件的約束之下,古人沒有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的概念。
當然,這個時候的明朝人也有相當有限的國家概念,這個國家概念同樣也不是因民族主義而形成,這種樸素的愛國情懷仍然跟生產力、生產關係、自然資源配置是相配合的,中華是如何早在秦朝就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本原因在地理因素與自然資源配置上。
如何理解這句話?如果我們把整個華夏地區的400毫米等降水線與長城的地圖相互比較,就能夠發現其實這兩條線是高度重合的,也就是説,在長城以北,就是降水稀少的區域,在長城以南,就是受太平洋暖影響更多,降水相對豐富的地區。
古代的華夏人民以及統治者當然沒有等降水線的概念,但是他們卻能夠正好將長城修建在等降水線的位置,這説明了什麼問題?北方的遊牧民族天然生活在降水稀少的北方地區,温度與降水等自然資源條件註定他們必須進行遊牧活動,而一旦遭受大災大難,牛馬羊成羣死亡的時候,他們就必須南下劫掠農耕地區,而這種劫掠是部族的,規模極大,畢竟自然問題不會單點爆發而是超大規模區域的爆發,因此北方的部族會更傾向於部族聯合,單一的南方小國憑藉一已之力無法與之對抗,這就促使了南方的耕種民族必須形成統一,共同抵抗北方的劫掠。
而南方耕種民族發生大災大難的時候,因為自然資源的同質,就可以以國家兼併的形式完成統一,一個小國一旦發生大災難,勢必被更大的鄰國併,而大一統的國家也有利於形成對區域災難風險的抵抗力,北方的遊牧民族則因為他們的資產是可動的牛羊而不是固定的土地,所以他們很難像南方民族一樣完成高度集權的統一,只能形成有限的聯合。
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如果從意識形態、帝王格、民族格、語言文化、專制體系等方面作為基礎去理解問題,本不足以觸摸到問題的本質,這些條件都是催化劑,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真正決定歷史發展的最底層要素,仍然是自然資源條件,以及據此種自然條件而形成的生產關係,北方的草原部族入侵南方也不是因為他們本野蠻,南方的華夏土地上的大一統國家的形成也不是因為華夏人温順易於管理。
馬克思學説偉大的地方也在這裏充分的體現了出來,分析歷史不是「你以為」,歷史全都是非主觀的,「有生產力事實依據」可以分析的。
(手'機'看'小'書;www.91ks.online)當上層建築與生產力方式產生劇烈矛盾的時候,就是改革和革命到來的時刻。
顯然,在這種國家意識、社會意識幾乎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現代工業社會是無法成立的。
現在陳肇希望孵化出一個工業化的胚胎,也就是構建一個具備更優越生產關係的社會,如果不通過發展社會學來主動構建與生產關係對等的上層建築,矛盾就必然產生,革命就必然爆發,白蓮政權對外面對着西方歐洲的殖民主義,對內面對着依舊強大的明政權,內部革命是必然失敗的。
所以發展社會學的需求就迫切了起來,社會學的研究關乎白蓮體系的生死存亡,足以與科技相提並論。
至於具體計劃,陳肇則沒有急功近利,他要做的第一件事還是要普及基本教育,如果放在前一段時間,陳肇早就已經加快上馬這個大項目了,即便手頭上沒什麼銀子,也沒有基礎教育條件,硬着頭皮也得搞,畢竟如果想要構建這樣一個超大體系,沒個幾十年的佈局是無法完成的,陳肇要在有生之年保證這個項目體系構築完成,他不確定自己死後,後人們會不會延續着他的思路推進社會建設,但是畢竟現在情況有了變化,陳肇擁有了可以説無窮的壽命,事情就可以按部就班的一點一點來了。
視角且轉換到禺山白蓮地區,簡單的介紹一下目前白蓮據地的發展狀況。
距離陳肇大刀闊斧的改革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整個禺山-石瀨地區有了很大的改觀。
變化最大的當屬白蓮原堂口核心區域,也就是當初陳肇提着衝鋒槍穿着防彈衣殺上門來的地方。
六位香主和堂主已經搬家了,在白蓮總部周圍建了新房,拖家帶口的把家屬都帶了過來,建設白蓮第一醫院投入了大量勞動力,而且陳肇一開始規劃的科學種植法試驗田也主要圍繞在白蓮總部附近,本來只是「一個大院,一個茶肆,幾間茅屋」的禺山腳下迅速的形成了集羣效應,學習科學種植法的農民,建設醫院的勞工讓這裏人丁興旺,白蓮教的相關管理人員白天都聚集在附近活動,這裏又是白蓮教義的宣講傳播基地,這塊原本鳥不拉屎的地方迅速的熱鬧了起來。
人口的聚集引了更多產業的進入,食肆、小吃攤、各種店鋪也紛紛入駐,有些眼光獨到的富農也開始在周圍蓋房子,從現代投資的眼光來看,附近土地的升值是蓋房子的主要動因,但是這個時代的富農沒有經濟學概念,他們只是遵循着最簡單的道理進行着聚集——這附近越來越熱鬧,也方便就近學習聖子的科學種植法。
如果僅僅是人口的聚集,還不足以如此迅速的提升當地的建設度,道路、安全保障、水資源、醫療資源、公共衞生資源的初步奠基與相對集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陳肇在普及科學種植法的時候就引入了螺旋壓力取水灌溉系統,同時還指導興建了水力磨坊,這兩種比較原始的機械並不複雜,也不需要高規格的動力人力,對農業系統的效率卻有重大提升,農民取水灌溉以及製成加工食品更加方便。
白蓮衞隊在附近駐紮訓練,不用擔心山賊和強盜的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