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35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搭建草屋,在邊界蠻荒地區,跟土人雜居。但緬甸無法抗拒清政府的壓力,便把朱由榔給坐鎮雲南昆明的吳三桂,吳三桂把他絞死。這個使人作嘔的明王朝,建立二百九十四年,到此滅亡。——跟明王朝同時結束的,還有漫長的第三次宦官時代。朱由榔十六年顛沛離的小朝廷中,宦官當權的傳統沒有改變。最後一位宦官巨頭是司禮太監馬吉翔,他在破草屋裏的金鑾殿上,對忠心耿耿、追隨正統政府亡的官員,仍不斷地呵責叫罵和施用廷杖酷刑,好像仍在北京一樣。朱由榔被擒送回中國之前,緬甸政府把馬吉翔誘出殺掉。——站在當時的民族情上,由漢人組成的明王朝的覆亡,使人悲痛。但站在中國歷史的高峯迴顧鳥瞰,我們慶幸它的覆亡。明王朝本世紀(十七)的疆域已萎縮到三百餘萬平方公里,而且仍繼續不斷萎縮,內政的改革本無望,只有越變越壞。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紀,跟東侵的西洋列強相遇,我可以肯定地説,中國會被瓜分,中華民族會成為另一個喪失國土的猶太民族,而且因為沒有猶太人那種強烈的宗教情作為向心力的緣故,將永遠不能復國。至少,注意一點,二十世紀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後(總共割掉了、百五十餘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一千一百四十萬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這當然是二十世紀的今天一切都事過境遷後的觀點,不是當時面對着異民族鐵蹄入侵時的觀點,兩者時間相距三百五十年。
九漢民族的反抗與三藩戰役滿洲人從沒有想到會把明王朝消滅,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天朝中國的主人,突然間被吳三桂邀請入關,已大大地出他們意料之外,而遷都北京後,向南方進軍,好像暴風吹散一堆落葉,所向無敵。滿洲民族於是大為驚奇,驚奇他們自己的滿洲兵團竟是如此的英勇,也驚奇漢民族竟是如此糟透了的懦弱。
事實上當時的情形確實如此,但它是有原因的,明王朝的軍隊腐敗已極,漢民族疲憊已極。統治階層的變化已不能刺強烈地反應,在人民眼睛中,滿洲兵團,漢兵團,明政府的正規軍和游擊隊,以及所謂寇,都是一丘之貉。更加上對明政府和對朱姓皇帝的厭惡,除了少數士大夫鄉紳之外,沒有幾個人肯認真的為它犧牲。
於是清政府毫無忌憚,就在一六四五年,攻陷南京之後,頒佈剃髮令。
剃髮,在另一個角度説,也叫辮髮。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北方的一些蠻族,都是辮髮的——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五世紀大分裂時代,南朝的漢民族詬詈北朝的鮮卑民族是“索虜”索,繩索,形容他們的辮子像繩索一樣垂在背後(這詬詈比較温和多了,二十世紀初葉,漢人譏嘲滿洲人的辮子是豬尾巴)這種專屬於男子的髮型,十分醜陋,先把頭頂四周的頭髮剃光(剃髮)只留下頭頂當中的一撮,使它成長,然後結成辮子(辮髮)垂到背後。在稍為有點文化水準的人看來,如此裝束,實在難以入目。漢民族男子對頭髮傳統的處理方法是束髮,既不剃邊,也不下垂,而只是盤在頭頂上。
金帝國在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就曾下過剃髮令,凡拒絕一律處死,但只限於政府官員。現在清政府則普及全體漢人,嚴厲地執行,並喊出猙獰的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一項尖鋭的挑戰,一下子觸發起疲憊不堪的漢人的民族情愫,原來對砍頭都馴服的像一羣羔羊,忽然間只因為要剃掉他頭上一部分頭髮而怒吼如虎。我們引敍當時紹興(浙江紹興)一位西洋的傳教士馬丁尼在他的《韃靼戰爭記》一書中的目睹記載,代為説明:韃靼軍發現沒有任何抵抗,順利地佔領紹興。浙江省南部各縣,也很容易的予以征服。韃靼這時候下令,強迫新近歸降的漢人剃髮,於是所有漢人,無論士兵和市民,都憤怒起來,手執武器,向韃靼反抗。他們對國家和皇帝都沒有這種熱愛,而為了保護自己的頭髮,卻捨生命去抵抗強大的敵人,韃靼終於被擊退到錢塘江以北。
最具有代表的烈反抗,發生在揚州(江蘇揚州)和嘉定(上海嘉定)這兩個孤城的殊死戰鬥,招來滿洲人殘酷的報復,他們在揚州屠殺十天,死八十萬人,在嘉定屠殺三次,死二十萬人。——這筆血債,於二百年後十九世紀末期,漢民族向滿洲人討還時,稱為“揚州十”、“嘉定三屠”可是被要求償還這筆血債的兇手的後裔們,早已忘掉他們祖先這段獸行。
因為沒有統一的領導,最後的勝利仍歸於滿洲人,漢人終於跟滿洲人一樣,背後垂下辮子——這辮子垂了二百餘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跟清政府被同時剪除。不過漢民族的戰鬥力使滿洲人變為恐慌,那時明王朝最末一個皇帝朱由榔仍在西南,雲貴高原一帶山嶽起伏,消息跟外界隔絕,清政府不願再遇到揚州、嘉定那種場面,它希望跟逃亡中的明政府議和,互不侵犯。但大漢吳三桂反對,他主張斬草除,並自願當異民族主子的先鋒,清政府遲疑了很久才接受他的建議,朱由榔遂死於吳三桂之手。——回溯十二世紀的往事,金帝國以雷霆萬鈞之力南侵,卻只能推進到淮河為止。而它的後裔清帝國,卻迅速地把全部中國併,主要的原因是,金帝國在開始時便缺少得力的漢和漢兵團的幫助,以致完顏兀朮雖然渡過長江,仍是一支盲目的孤軍。而清帝國入關時,已豢養了不少強有力的漢和漢兵團,吳三桂更是搖着尾巴送上門的狗。很多重大戰役,往往不是滿洲人攻擊漢人,而是漢攻擊漢人。
清政府旗幟下最著名的三大漢,都被封為藩王,並劃給他們廣大的地盤。當時稱為“三藩”清政府有一項最進步的措施,是皇帝的兒子不一定加封親王。加封親王后也不能取得采邑土地,也沒有政治的王府組織。而這三個非皇族的漢藩王,卻各據一方,成為半獨立的局面,顯然不是正常狀態。連三大漢都覺到,削藩不可避免。
削藩是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必須採取的手段,但中國歷史顯示的現象是,每一次削藩,都要引起一次烈地反抗。一六七三年,尚可喜因為不能忍受他兒子尚之信的橫暴,向清政府請求退休,推薦尚之信繼承他的王爵並接替他鎮守廣州。當時的皇帝是福臨的兒子玄燁大帝,他允許尚可喜退休,也允許尚之信繼承王爵,但不允許尚之信接替老爹鎮守廣州,他説:“地方官職,沒有世襲的規定。”吳三桂、耿忠(第一任藩王耿仲明的孫兒)聽到消息,發現氣氛有點異樣,於是他們也請求同時退休,目的在試探清政府的態度,希望(並相信)中央會留他們。清政府對這件事十分重視,有過烈的爭論,瞭解一旦真的撤藩,三個大漢一定叛變。二十歲的玄燁大帝堅持撤藩,下令接受他們的請求。三藩果然叛變,剛剛安定下來的中國,再陷於混戰。
三藩推舉吳三桂當領袖,當時正在剃髮令之後,漢人的民族情沉重而蓬,全國各地人民紛紛割掉辮子響應。清軍節節後退,後退到黃河一帶,仍不斷遭到沮喪的失敗。可是,有兩個重大的因素使形勢不久即行倒轉,一是吳三桂的漢招牌太過於響亮,不能發出明確的政治號召和建立堅強的領導中心,他既引導滿洲韃靼入關,又殺掉朱由榔全家,使他不能利用明王朝的慣影響力。他只有自己當皇帝,但在這個緊要關頭,新興的政權無法馬上產生向心作用。二是吳三桂老了,有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過度小心保守的心理狀態,不敢採取冒險行動。他要求絕對的安全,但世界上本沒有絕對安全的革命和叛變。
另一個因素是,吳三桂的對手是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混戰九年,一六八三年,三藩全部被撲滅。耿忠、尚可喜以及吳三桂之孫吳世(王番)(吳三桂已病死)全族處決。從一六八二年饑民暴動,到一六八二年三藩結束,改朝換代的戰爭歷時55年,中國又歸統一,而且立即出現了一百餘年的第三個黃金時代。
亅亅亅43.第四十三章:大黃金時代第三個黃金時代,始於本世紀(十七)八十年代,終於下世紀(十八)七十年代,距七世紀第二次黃金時代,恰恰一千年,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候。
但大黑暗並沒有過去,那沉重的污染不會這麼容易一下子消失。只不過被滿洲人強勁活潑的新的生命力,暫時驅逐到一旁,猶如一個雨季節中,忽然出現幾晴天一樣。
滿洲人仿效明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一個絕對專制的極權體制,整個中央政府,不過是皇帝發號施令的傳達室。全體官員,不過是皇帝私人的秘書和傳命兵。中央各部,每部設兩個部長(尚書)一滿一漢。常務副部長(左侍郎)二人,政務副部長(右侍郎)二人。也是一滿一漢。六個部名義上雖各有職責,事實上每個部都握有直接給皇帝上奏的權力,誰也管不了誰,所以各部等於有十二個部長,也等於有十二個皇帝的秘書,一切都由皇帝裁決。而各部的任務,也只限於辦理皇帝辦的事情,不能像十一世紀宋王朝之前那些王朝的中樞機構一樣,可以主動地對地方政府頒發命令。清政府的體制跟明政府的體制至少有一點完全相同,那就是有權對地方政府頒發命令的只有一個人,就是高高地坐在寶塔尖上的皇帝。最特別的是,清政府的皇帝不僅是中國元首,也是滿洲民族的最高奴隸總管。全體滿洲人包括最高級的官員宰相在內,都是皇帝的奴隸——這是滿洲民族最特殊的社會結構,奴隸們在主子面前,唯一的天職是俯首帖耳。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現象,固然容易敗壞。但是歷史上極少出現的英明君主,忽然接連着出現時,政府的功能卻可充分發揮。
中國傳統的宮廷制度,在清政府手中獲得重大改革,嬪妃宦官以及宮廷費用,都大量減少。清王朝皇族來自遼東(遼寧省)簡單樸實的社會,帶到宮廷中的是一種比較簡單樸實的婚姻形態。皇帝除了皇后一人外,嬪妃不過十人左右,雖然仍是多制度,但比起從前那種三宮六院七十二御和數萬名宮女的陣營,是一個可驚的進步,我們試就下列若干項目。加以比較:注意宮女宦官的人數,九千人和一百三十四人,十萬人和五百人。再注意宮廷的每天開支,一萬兩和三十五兩,這是太大的懸殊(明王朝如此費的揮霍下,我們回溯朱由檢經常表演的“減膳”、“撤樂”、“避殿”小動作,會覺到他實在是聰明得太過度了)明王朝的宦官組織,有四十二個機構。福臨入關後,曾一度沉於這種奢侈的享受,僅把四十二個機構改組為十三個機構,稱為“十三衙門”宦官的權力幾乎跟明王朝時代同樣膨脹,於是不久就發生宦官巨頭司禮大監吳良輔跟漢人宰相劉正宗稱兄道弟,買官賣爵的現象,使那時仍具有新興活潑氣質的滿洲貴族,大為震駭。一六六一年,福臨逝世,他的母親博爾濟吉特太后,跟輔政的大臣們合作,把吳良輔處斬,劉正宗免職,撤銷十三衙門,另設立一個內務府,專管宦官和皇宮事務,由滿洲貴族擔任內務府大臣,宦官數目大量縮減,不再使他們居於領導地位。
這一些改革,產生兩種後果:其一,宦官時代從此成為陳跡,無力再現。下下世紀(十九)末期,雖有一、二宦官如安得海、李蓮英之輩,很有勢力,但質上是個別的,不能結成一個集團。
其二,清王朝壽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個皇帝,十二個皇帝中,將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幹,瞭解並努力完成他們的責任,三分之一也都屬中等的才智,像明王朝那樣一連串草包惡型的君主,清王朝一個也沒有。中國還沒有一個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唐王朝在內,出現過這麼多具有很強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對當時的漢民族而言,滿洲人征服中國,是中國第二次亡國。但滿洲人在文化上是一個非常落後的民族,連文字都沒有,滿洲文字是努爾哈赤時才創造出來的,並不能普遍。因為對滿洲人來説,滿洲字和漢字,都是新文字,而漢字擁有海洋一樣的文化背境,滿洲字則只限於常口語。結果滿洲人迅速的漢化,像掉到海里的人非喝下海水不可一樣,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在建州衞時期,滿洲人即已行漢語。入關之後和漢人更廣泛地接觸,漢語就更普及。玄燁大帝通漢文,跟一個漢民族的高級知識分子一樣,更通儒家系統的各種經典。他以後的每個皇帝都是如此。他的孫兒弘曆僅中國詩就寫了五萬餘首,以數量而言,在全世界恐怕都要佔第一位(可惜他的詩是一種帝王體的打油詩,不堪入目)所以,事實上沒有多久,滿洲人就以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自居,這跟蒙古帝國的統治階級深拒閉固的情形,恰恰相反。
不過,民族的界線仍劃分的十分森嚴。本世紀(十七)時,漢民族人口已達八千餘萬,滿洲民族人口只三百餘萬,滿洲人以絕對少數統治絕對多數,以一個落後的部落統治一個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國,有隨時被消化掉了的危險,當然十分戒懼。它嚴厲地止滿漢通婚,並舊能排除漢人擔任高級軍官。在行政管理上,它不能不用漢人,但在滿洲人的眼睛裏,漢人只是乞丐,由滿洲人賞碗飯吃而已,連他們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