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35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時殘破的力量,勢將無力抵抗。一個新的異族統治,可能再現。
明政府不久遷都北京,一度力圖振作,北征蒙古,南收趾,更向印度洋發展。然而,這種並不算好的好景也不過三十年。四十年代後,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來臨。
本世紀末葉,偉大的哥倫布船長髮現新大陸。文藝復興運動進入高,歐洲正以無比蓬的神,投向海洋。而中國卻奄奄一息,暗無天。
一朱棣的大屠殺靖難軍跟中央軍的戰爭,歷時四年。最後,皇帝朱允炆失敗。他本佔有各方面的優勢,甚至擁有最好的將領,但他缺少周亞夫那樣傑出的統帥。黃子澄極力推蔗李景隆,當總司令李景隆一敗再敗時,黃子澄又為他掩飾,希望他能扭轉局勢,李景隆反而潰不成軍。黃子澄仍不主張處罰他,只撤職了事,無法挽救的頹勢就這樣造成。
一四o二年,靖難軍渡過長江,進到應天(江蘇南京)城下,撤職居家的李景隆,率領他的家丁叛變,開城門接。朱允炆得到噩耗,縱火焚宮自殺。——不過民間堅信朱允炆並沒有死,據説,朱允炆在危急時打開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鐵匣,裏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證明文件)、一件袈娑(和尚衣服)和碎銀幣若干(逃亡時零用)於是剃髮為僧,從宮後水門逃出,跡江湖三十餘年。到四十年代一四四o年,當時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孫第六任皇帝朱祁鎮,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宮中。終其天年。
朱允炆既死,朱棣繼位。他可以説因禍得福,如果不是削藩,他不過仍是親王。但他對力主削藩的黃子澄一批人,並不因此而予寬恕。他效法老爹朱元璋的手段,展開合法的屠殺。在這次屠殺中,刑事訴訟法中的“瓜蔓抄”發揮強大的威力。那就是,逮捕行動像瓜藤須蔓一樣,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輾轉牽引,除非當權人物主動停止,否則能把天下人都網羅俱盡。
黃子澄當時擔任祭祀部長(太常卿)處斬,全族被殺。齊泰,前任國防部長(兵部尚書)處斬,兄弟全體被殺。方孝孺,教育研究官(文學博士)朱棣對他特別厭惡,屠殺十族,連朋友學生都包括在內,八百七十三人死亡。財政部副部長(户部侍郎)卓敬,處斬,滅三族。現任國防部長鐵鉉,磔死。教育部長(禮部尚書)陳迪,磔死,六個兒子被殺,親屬一百八十餘人,廷杖後貶竄蠻荒。總監察官(御史大夫)景清,磔死,用瓜蔓抄法,逮捕所可能逮捕的他的家屬和親戚朋友,以及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使他故鄉一連數個村莊的村民,全數處決,房舍一空。監察部副部長(左副教御史)練子寧,磔死,家族一百五十一人處決,數百人貶竄蠻荒。最高法院秘書長(大理丞)鄒瑾,自殺,家族四百四十八人處決。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胡閏,絞死,家族二百一十七人處決。
靖難的合法屠殺,大約死一萬四千餘人,比起朱元璋自然大有遜。不過有一項要特別提出的,即罪犯的子和女兒,除了斬首外,大都發配給家奴或奴隸,或發配給院賣,百般侮辱。生下的孩子,世世在院當龜奴。——“瓜蔓抄”和女發配,不起於朱棣,而起於朱元璋,但在朱棣手中建立成為一種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訴訟法,把僅只兩個所謂的罪犯,牽引出五萬餘人的同黨。至於眷屬淪為娼,以朱元璋的格,他絕不會放棄凌辱他人的機會。
二中國第一位海上英雄——鄭和靖難的屠殺結束後,一項空前的海上事業開始。
中國一直是陸權國家,海岸線雖長,卻不重要,原因之一是陸上有夠多的空間可以發展。七世紀以降,唐、宋王朝才有繁盛的海上通。蒙古帝國時,亞洲合為一家,海上通更形發達。但上世紀(十四)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強烈地排除外來事物,遂使海上通停頓。他下令説:“一片木板都不準出海。”閉關持續三十年,但對暗中進行的貿易,無法絕。到本世紀(十五)初,朱棣索解,並派遣一個龐大的遠洋武裝船團,向印度洋出發。於是中國驀然間出現一批海上英雄,四十年間,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部置於控制之下,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權。
這批海上英雄的首領鄭和,雲南人,本來姓馬,後來入宮當宦官,朱棣因他與自己的母親馬皇后同姓,命他改姓,他送改姓為鄭——可能是他母親的姓。鄭和父親是一位曾經到過麥加(在阿拉伯半島中心)朝過聖的虔誠伊斯蘭教徒,但鄭和後來改信佛教。本世紀(十五)初葉,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疑心朱允炆果如民間傳説的並沒有死,可能逃到海外,圖謀反擊,他必須調查。同時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種炫耀狂,使朱棣也覺得有必要把中國國威向海外展示。於是,他命令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武裝船團,出發西洋。——“西洋”的意義今昔不同,十五世紀的西洋,指南中國海及印度洋。十九世紀的西洋,指大西洋,而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
鄭和一連出航七次,都由瀏河(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每次所到主要諸國,列表於下:鄭和率領的武裝船團,第一次出動軍艦六十二艘,戰士二萬七千餘人。第二次出動軍艦四十八艘,戰士三萬餘人。每艦平均容納四百餘人,旗艦和若干主力艦,長一百二十米,寬四十米,可載一千餘人。如此巨大工程,沒有密的造船技術和密的航海技術,無法負擔(就在本世紀(十五)初,歐洲執造船牛耳的威尼斯王國,對鉅艦下水之前,往往因不勝負荷而破裂,仍到是最難克服的困難)鄭和一連七次出發西洋,就憑此無敵艦隊,縱橫印度洋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抵抗。新興的帖木兒帝國,也只是陸權國家,武力還沒有擴張到海上。其他都是小國,至少跟龐然大物的中國比起來,它們都是小國。
鄭和最初的航程,僅限於亞洲。第四次起,他延伸到非洲海岸,今索馬里及肯尼亞之地。假如繼續發展下去,航線再行向南,可能會繞過好望角。鄭和七次出海,雖沒有搜索到朱允炆,但他在政治上和外上的成就,卻十分可驚。中國武裝船團,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於中國的內湖。它帶給諸國的衝擊,可由推測而知。尤其使諸國震動的,是“三擒番王”之舉。
第一次發生於第一次下西洋時,就在蘇門答臘島(今印尼最西境)完全由中國移民建立的舊港王國,國王陳祖義向他祖國的艦隊司令鄭和詐降,然後像高麗王國對付關先生一樣,向鄭和突擊。但他的運氣不佳,被擊敗擒獲,送回中國處斬。第二次發生於第二次下西洋時,在錫蘭山王國(錫蘭島)國王亞烈苦柰兒把鄭和誘到首都副羅裏城,然後傾全國之力攻擊停泊在港口的中國船團。鄭和身旁只有兩千人,他發現情況有異後,即用此兩千人乘首都空虛,突襲王宮,生擒亞烈苦奈兒。錫蘭山軍隊半途聞警,急折回相救。被中國軍隊前後夾攻,大敗。亞烈苦柰兒被送到中國,但中國沒有殺他,反而又送他回錫蘭山。從此錫蘭山成為中國最忠實的盟邦,每屆國王即位,跟朝鮮、安南一樣,一定請中國冊封。第三次發生於第三次下西洋時,蘇門答臘王國正逢內亂,前王的兒子蘇幹刺起兵奪取王位,但他缺乏政治頭腦,不知道聯絡中國求助,反而向中國船因襲擊,企圖取得財寶。結果被俘,送到中國處斬。
鄭和下西洋,跟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通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他們對國家貢獻和東西文化,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
一四二四年,朱棣逝世,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左右那批儒家的理學大亨,把下西洋當作老爹的暴政之一,下令停止,甚至把一些重要檔案都加以銷燬,以防後來再有英雄人物效法。六年後,三十年代一四三o年,因朝貢的國家減少,當時的皇帝朱瞻基(朱高熾的兒子)命鄭和作第七次出航,也是最後一次出航。中國社會的停滯質已經形成,任何開展和進取的思想行為,都被排斥。不久中國又恢復閉關,雖然沒有回到“一片木板都不準出海”但海外貿易,完全成為被動,印度洋上,留下權力真空。——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於一四三三年返國。六十九年後(一五o二)葡萄牙王國艦隊司令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攻陷印度半島南部的加里庫特城(即中國所稱的古裏,今卡利卡特市)征服錫蘭山王國,自稱印度總督。假如中國能保持鄭和的成果,東方和西方兩大文明,勢將提前在海上接觸,其影響必深而且遠。
不過,政府方面有組織的航海事業雖然中止,民間並沒有中止。反而由於鄭和一連七次強大的海上武力展示,使民間的海上活動加強。尤其沿海一帶居民,廣州、泉州、州、漳州、以及客家人,大批地私自闖關,湧向海外,遷移到南中國海各國,使原來已有中國人的地方更為繁盛,而一些荒野也由中國人開墾,成為良田,他們正是今東南亞各國華人的濫觴。
三趾省的設立與永久離與鄭和下西洋同時發生的,還有趾(越南北部)的得而復失。
以大羅城(古趾城,越南河內)作為首都的趾王國,十二世紀時,中國改封它的國王李(火尊)為安南國王,遂改稱安南王國。後來李氏王朝男嗣斷絕,女兒繼位,生子陳煊,遂轉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王國外,對內和對其他國家,都稱大越帝國。上世紀(十四)末,駙馬黎季囗當權。本世紀(十五)初,黎季囗把岳父家陳姓王族,全部屠殺。宣稱自己是中國儒家聖人系統虞舜帝姚重華後裔胡公滿的子孫,於是改名胡一元,命他的兒子胡蒼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國。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説,陳氏王族已經絕嗣,胡蒼是公主之子,請求准予代理國王。中國政府想不到其中如此曲折,就冊封胡蒼當安南國王。
可是,陳氏三族的一位漏網之魚陳天平王子,卻逃到老撾玉國(寮國)老撾是中國藩屬之一,把陳天平送到中國。恰巧胡一元的使節也到首都應天(江蘇南京)他們本都是陳氏王朝的故臣,見了陳天平,驚愕下拜,這證實他王子的身份,並無錯誤。中國政府向胡一元責問,胡一元上奏章謝罪,請求准予接陳天平返國復位。
本世紀(十五)一四o五年,中國派大將黃中率軍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次年(一四o六)進入安南國境後,沿途歡人員,都十分恭順,黃中的戒備因之大為鬆懈。當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時,山路險峻,樹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間伏兵四起,護送軍團錯愕之間,伏兵已把陳天平殺死,向南撤退。在陳天平身旁擔任護衞的中國若干高級官員,也都喪生。黃中急集中兵力反擊時,橋已被砍斷,伏兵在南岸叩拜説:“我們不敢拒抗天朝,但陳天平不過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國貧乏,不能招待天朝大軍,請回,我們國王自會請罪。”這種戲侮的血手段,使中國沒有迴轉餘地。四個月後,遠征軍在名將張輔率領下,進入安南,大破胡一元的象陣。明年(一四o七)胡一元父子被擒。
胡一元父子送到中國後,在監獄裏囚了一些時候,即被釋放,發遣到廣西為民。廣西雖跟安南王國相鄰,但胡一元已沒有影響能力。
胡姓王朝覆滅,陳姓王朝又沒有近親。而安南王國故地從紀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於是,中國宣佈撤銷安南王國,改稱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這個從十世紀離中國而獨立的國土,經四百餘年的隔絕,再回歸祖國。
可是,不幸的是,祖國的明政府帶給新趾省的,卻是腐敗的統治。第一是地方官員,大多數來自鄰近的廣西、廣東、雲南三省區,只不過略識文字,他們冒險深入蠻荒,目的只有一個:發財。第二是宦官,監軍太監馬騏,是事實上安南軍區的太上司令官和趾省的太上省長,他對人民施展不堪負荷的勒索,僅孔雀尾一項,每年即要一萬隻,數目不足時,就對趾人逮捕拷打,極盡殘酷。
趾人無處申訴,官民反的形勢完成,於是叛變紛起,遍地戰鬥。其中最有力的一支是清化府俄樂縣警察局長(巡檢)黎利。黎利最初集結兵力時,趾省兩位副省長(參政)馮貴、侯保,動員軍隊征討,本來可能撲滅,但馬騏不願看到他們勝利,而把鋭部隊留着自衞,只撥給他們數百名老弱殘兵,結果二人戰死,黎利的勢力途不能控制。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團司令官(安南總兵官)王通,在州府應平縣寧橋遇伏,死二萬餘人。明年(一四二七)中國援軍司令官柳升在倒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戰死,七萬餘戰士全部被殺。王通惶恐失措,還沒有等到呈報中央批准,就向黎利求和,允許退出趾。黎利接受這個提議,雙方築壇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嚮明政府發動政治攻勢,用陳(上下高)的名義,上奏章給中國皇帝,自稱是陳姓王朝的近親,請求冊封。中國剛受到嚴重挫敗,又聽到三通私自求和消息,又覺得中國本是為維護陳氏王朝正統而戰,於是順水推舟,冊封陳(上下高)當安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