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分卷閲讀33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渾(王鹹)剛要進入會場時,吐蕃伏兵四起,渾(王鹹)是大將出身,他奪得一匹沒有上口勒的馬,狂奔逃,其他中國官員全部被俘,受到殘酷的待。尚結贊失望地對那些被俘的中國官員説:“我為渾(王鹹)準備了一副金手銬,想不到只捉到你們這些不重要人物。”於是乘勢進攻隴州(陝西隴縣)把全城居民集中,老弱的屠殺,不殺的全部挖眼斷手,拋棄道旁,只剩下青年男女數萬人,驅往西行。走到安化峽(甘肅平涼西)宣佈説:“你們可向東辭別你們的祖國家園!”民眾大哭,投入山谷自殺的有數千人,其餘的全都被賣為奴。

內憂外患,使本世紀(八)六十至八十年代,三十年間,子黯淡。平涼川事件的明年(七八八)李適採用宰相李泌以夷制夷的建議,把女兒鹹安公主嫁給回紇汗國的天親可汗。天親可汗到莫大榮耀,上奏章給李適,表示願為岳父赴湯蹈火。三年後(七九一)吐蕃兵團攻擊靈州(寧夏靈武)回紇擊,吐蕃遭到空前大敗,天親可汗把俘虜送到長安獻捷。七九三年,南詔王國第三任國王異牟尋,在他的中國籍宰相鄭回設計下,重新歸附中國。明年(七九四)吐蕃王國向它徵兵一萬人,圖雪靈州的恥辱。異牟尋表示國小力弱,只能派出三千人。吐蕃使節一再堅持,才勉強派出五千人。但數萬人的南詔鋭兵團,卻遙遙地跟在五幹人之後,進入戒備森嚴的吐蕃國境的神川(雲南麗江)縱兵攻擊,吐蕃又大敗,被俘十餘萬人(一個可觀的數字)南詔砍斷橫亙在金沙江上的古老鐵索吊橋(在雲南中甸南)斷絕兩國通,然後派遣使節到長安獻捷。

吐蕃王國從此衰落下去,除了回紇、南詔繼續不斷給它打擊外,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中國兩位公主帶過去的佛教,經百餘年的傳播,已開始發生決定的影響。吐蕃人民由兇悍漸變為温和,所向無敵的戰鬥神也逐減退。所以,九十年代之後,與中國為難,並使中國連連挫敗的吐蕃王國,光芒倏然熄滅。——吐蕃王國不久就瓦解為若干部落,不能再組成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十四世紀時,稱為土蕃。十五世紀時,稱為烏斯藏,跟中國關係更加疏遠。十七世紀時,稱為西藏。十八世紀時,再次歸入中國版圖,成為中國永不可分的領土的一部分。

十一和親政策與回紇汗國中國和親政策是一項鋒利的政治武器。跟中國皇家結婚的榮耀和公主下嫁時嫁妝的豐富,能使一個國家從內到外發生變化,吐蕃王國就是其中之一。但最成功的和親,則屬回紇汗國。

回紇汗國在本世紀(八)四十年代之前,還是一個部落。但它最偉大的酋長藥羅葛(姓)骨力斐羅(名)早已把薛延陀汗國的故地,也就是突厥汗國的故地,置於控制之下。本世紀(八)七四四年,中國冊封他為懷仁可汗,一個新的回紇汗國遂告建立,王庭設在古龍城(蒙古哈爾和林)疆域跟薛延陀汗國、突厥汗國相等。從開國可汗即受中國冊封這一項上,可看出回紇跟中國的關係,與其他汗國不同。建立汗國之前,就時常派遣部落兵團,聽候中國徵調出征。建立汗國後,對中國的臣附如昔。

七五五年,安祿山兵變,中國皇帝李亨向回紇汗國乞援,英武可汗派兵進入中國。內戰平息後,七五八年,李亨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他。李亨親送女兒到咸陽(陝西咸陽)寧國公主大哭説:“國家為重,雖死不恨。”李亨也下眼淚。明年(七五九)英武可汗逝世,回紇要寧國公主依回紇的風俗殉葬,寧國公主拒絕説:“回紇仰慕中國文化,才娶中國女子為,如果仍用回紇風俗,何必萬里之外結婚。”但仍以刀割面,以示悲痛。寧國公主後來返國,陪嫁的一位親王之女小寧國公主卻留下來,作繼任可汗英義可汗的子。

史思明兵變時(七五九)中國皇帝李亨再向回紇汗國乞援,英義可汗親自統兵前來,對中國人大肆燒殺擄掠。——我們並不責備回紇,因為這是李亨、李豫父子向它乞援時所許諾的條件之一。但英義可汗對中國的野心卻由是而起。七六五年,中國大將僕固懷恩受不了宦官駱奉仙的誣陷傾害,起兵叛變,效法李姓皇帝的傳統作法,向回紇汗國和吐蕃王國分別乞援。回、吐兩國聯合向長安進軍,長安震恐。幸好僕固懷恩適時的逝世,而中國一位大將郭子儀乘機挑撥回、吐兩國情,吐蕃兵團懷疑回紇已被郭子儀説服,可能襲擊它時,即行拔營撤退。回紇不能獨留,也只好撤退,中、回兩國間的關係因此中斷十餘年。——另一個促使關係中斷的原因是,英義可汗統軍入援中國時,在陝州(河南三門峽)附近,對當時還是親王身分的李適態度兇暴。因李適不肯跪拜,而把李適左右兩位大臣,鞭打至死。李適對回紇恨入骨髓,他繼位後,即採取強硬政策。

英義可汗對中國的野心繼續使他躍躍動。他在中國親自看到農村殘破,絕無抵抗力量,決心作一次大舉進攻。七八o年,正當他要發動時,宰相敦莫賀極力反對,敦莫賀説:“中國是一個奇大的國,又從沒有作過對不起我們之事。決裂之後,後患無窮。上次在太原(山西太原)搶劫的牛羊一萬餘頭,運回國內時,死亡殆盡,等於沒有搶劫。如今傾國出征,萬一失敗,將歸向何處?”英義可汗拒絕接受,敦莫賀大怒,把英義可汗殺掉,自己即位,稱天親可汗。

李適跟回紇汗國的對抗態度不能持久,吐蕃王國的攻擊力量非中國所能抵禦。在宰相李泌建議下,李適屈服,跟回紇和解。而且於七八八年,把女兒鹹安公主嫁給親中國的天親可汗。天親可汗大喜過望,派遣特使到長安説:“我們從前是兄弟之國,現在我是中國的半個兒子(女婿)如果吐蕃再敢犯上作亂,願為岳父除此一害。”結果在靈州(寧夏靈武)給吐蕃重重一擊。成安公主在回紇汗國作過四任可汗的皇后,當權二十年,於下世紀(九)八o八年才逝世。鹹安公主時代,中、回兩國如同一家。但回紇的使節和商人,到中國後的橫暴,跟上世紀(七)初突厥的情形一樣。衰弱的中國唐政府只有容忍,不敢取締。回紇汗國已成為中國屏藩,不願為這些所謂的小事使它不愉快。

下世紀(九)二十年代八二一年,中國唐王朝第十五任皇帝李恆把皇妹太和公主再嫁給回紇的崇德可汗。太和公主的命運跟寧國公主一樣不好,四年後(八二五)崇德可汗逝世。再過十四年(八三九)回紇汗國發生內亂。宰相掘羅勿勾結居住在河東(山西省)北部一帶的沙陀部落內犯,彰信可汗戰死。而屈服於口紇百餘年的黠戛斯部落——古堅昆王國的後裔,仍住在古堅昆王國的故地(西伯利亞葉尼河上游)乘回紇汗國沒落,起兵復仇,向回紇宣稱:“你們的好運已到了盡頭,我們要奪取你們王庭的金帳。”彰信可汗戰死的明年(八四o)黠戛斯兵團果然攻陷回紇汗國王庭,繼彰信可汗之位的囗囗可汗被殺,回紇汗國遂告瓦解。

黯夏斯首領阿熱可汗自稱是中國名將李陵的後裔,所以對被俘的太和公主十分尊敬——因為太和公主也姓李,派人護送她回國。走到中途,被回紇汗國瓦解後殘餘的一支,擁有十萬人的烏介可汗截獲,脅同向東亡,抵達邊界天德(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要求中國借振武(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城奉養公主,中國要求烏介可汗送公主回國磋商,烏介可汗當然不會放走人質。於是要求糧食,要求耕地,最後仍沿邊抄掠。一直相持到八四三年,中國大將石雄在振武城上遠眺,發現回紇營帳中有數十輛氈車,人眾都穿着中國服裝,知道是太和公主的居所,派間諜密告説:“我們即將攻擊,請公主的車輛不要動。”於是一舉把回紇擊潰,烏介可汗向東北逃走,投奔黑龍江畔的室韋部落,被室韋殺掉。太和公主出國二十三年,回到長安後,曾為“和蕃無狀”親向皇帝請罪。回紇汗國瓦解後,殘部分為三支,一支稱西州回紇,居留西州(新疆吐魯番);一支稱甘州回紇,居留甘州(甘肅張掖);一支稱葱嶺回紇,越過葱嶺(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亅亅亅33.第三十三章:又是一個大混亂時代本世紀是一個黑暗世紀,全國混戰。

所有戰區都向河朔四鎮看齊,最初只有少數成功,後來全都達到目的。那些無名而有實的獨立王國,相互間不斷併,不斷擴張。中央政府控制區域,像烈陽下的冰塊,最後只剩下首都長安(陝西西安)宦官的勢力跟藩鎮同時成長,終於出現中國第二次宦官時代,唐政府奄奄一息。

一藩鎮割據的惡化藩鎮(戰區)的世襲局面,原來只有四鎮。自上世紀(八)唐王朝第十二任皇帝李適失去控制之後,其他節度使(司令官)都努力培植自己私人勢力,希望也能割據一方。

李適的孫兒李純於本世紀(九)八o五年即位,他決心完成祖父嘗試失敗的重振中央權威的政策。八o六年,西川戰區(四川成都)節度使劉闢,要求兼任東川戰區(梓州·四川三台)及山南西道戰區(興元·陝西漢中)節度使,李純不答應,劉闢即行進攻梓州,強行接收。同年,夏綏戰區(夏州·陝西靖邊北)節度使韓全義退休,次年(八o六)他的外甥楊惠琳打算接任節度使,李純也不答應,楊惠琳即行發兵拒絕中央派遣的新任節度使。明年(八o七)李純徵調鎮海戰區(潤州·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釒奇入朝,李釒奇不接受命令。

李純用鐵腕對付三個叛徒,由效忠中央的軍隊分別討伐。結果劉闢被擒,送到長安處決。楊惠琳被部下所殺。李釒奇兵敗,被部下活捉,投降中央。劉闢是安史兵變後五十年中第一個因反抗中央而伏誅的節度使,使全國耳目一新。八一四年,彰義戰區(蔡州·河南汝南)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他的兒子吳元濟繼位,中央拒絕承認,下令討伐。經過三年的戰鬥,最後把吳元濟活捉,送到長安處決,這是第二個因反抗中央而伏誅的節度使。一連串整肅綱紀的勝利,使河朔四鎮大為震驚,他們立即取消世襲,繳回行政財賦大權。四鎮之一的平盧戰區(鄆州·山東東平)節度使李師道,更獻出三個州給中央。但他馬上又懊悔失去的土地太多,臨時變卦,中央政府再對他討伐,李師道被部下殺死。

到現在為止,中央政府權威達到高峯,正常的政治秩序再告恢復。然而這不過只是回光反照,就在摧毀平盧戰區,完成全國再統一的明年(八二o)李純被宦官刺死,他的兒子李恆繼位。李恆是一個花花大少,他父親多少年辛苦征戰所得到的成果,幾乎是霎時間就全部喪失。河朔地區中的盧龍(北京)、成德(河北正定)、魏博(河北大名)三鎮,發現中央政府恢復腐敗時,就首先恢復實質上的獨立王國,其他藩鎮也陸續恢復割據或半割據原狀。

戰區拒抗中央政府,司令官拒抗最高統帥。司令官因失去統御的合法力量,自己也有被部下拒抗的危險。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各藩鎮內部不斷髮生叛變,將領們會突然間向節度使攻擊擁立另一位將領當節度使,而對舊主驅逐或殺戮。節度使為了預防內部叛變,乃採取徹底的愚民政策,在他所管轄的戰區之內,人民婚喪宴會,跟平的拜神拜廟,都被止。親友之間,不準有太多往來。知識分子都懷有大一統思想,對割據形態有不利影響,所以更成為迫害對象,學校一律封閉。又限制對外通,切斷商旅。這樣作的目的是,使戰區孤立,戰區內每一個人也孤立,孤立即不能集結力量。於是社會經濟和教育文化,全部破壞。尤其是河朔四鎮!簡直成為一片蠻荒,社會上沒有人讀書,人民也不識字,商業凋零,生產停頓,殘破的程度,比大分裂時代五胡十九國時代,還要嚴重。

然而,歷史定律是,純高壓並不能制止叛變。藩鎮內部的拒抗事件——主要的是兵變,不斷髮生,遂使混戰的範圍更加擴大。

二中國第二次宦官時代促使唐王朝崩潰的,除了藩鎮外,還有宦官。

自從第二世紀第一次宦官時代之後,六百年間,宦官的影響,只是個別現象。到了上世紀(八)才有突破的發展。

唐王朝第一位有名的宦官高力士,他是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貼身侍從,因為太接近權力魔杖,雖然高力士並不喜愛政治,但權勢仍震懾朝野。連皇太子李亨都喚他“二哥”公主駙馬都尊稱他“老太爺”但真正揭起宦官時代帝幕的,還是安史兵變。安史兵變後,皇帝對將領們充滿猜忌,而只信任宦官。於是發明一種此後幾乎遺害一千年的監軍制度,派遣宦官出任監軍。不但戰區設有監軍,就是比戰區小兩三級的軍事單位,也都設有監軍。武裝部隊中遂形成兩個系統,一是傳統的軍事系統,一是可以直達皇帝御座的宦官系統。監軍的任務,表面上是幫助解決困難,事實上是在防止叛變。

所以監軍是一個權威的職位,一紙密告,就可以使統帥人頭落地。中央第一位討伐安祿山的統帥高仙芝(但羅斯戰役大將)和副統帥封常清,就因為不能滿足監軍宦官邊令誠的勒索,邊令誠密告他們謀反,他們遂被雙雙處斬。二人死於上世紀(八)七五五年,即黃金時代結束,安祿山兵變之年。不過最妙的是,當安祿山攻陷潼關,向長安進時,邊令誠帶着皇宮鑰匙,卻第一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