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分卷閲讀30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被稱為漢人、漢民族,中國字被稱為漢字,中國語被稱為漢語。

然而,本世紀也開始一樁重要的轉變,這轉變是靜靜的,不動聲的。儒家學派藉着政治力量,把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全部排除,儒學思想進成了中國人唯一法定的正統思想。本世紀還看不出它的影響,但長久下去,中國人的想象力和靈,逐漸地被這個單一而保守的思想醬住,直到二十世紀,長達兩千餘年。

當西漢王朝在中國本土完成統一時,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完成統一。

匈奴部落酋長頭曼是一個獷人物,前生子冒頓,後又生一個幼子。愛後兼愛幼子是老年人的特有情,使頭曼打算把酋長的位置傳給幼子,就派冒頓到月氏王國(甘肅張掖)當人質。等冒頓去了之後,這位狠心的父親即發兵猛攻月氏,希望月氏王國在大怒之下,把人質殺掉。冒頓察覺到老爹的詭計,立刻奪到良馬逃走。老爹大概也有點懊悔,同時並認為兒子很有膽識,於是分給他一部分部眾,但冒頓卻恨老爹入骨。

冒頓不久就發明一種出時能發聲的響箭——鳴鎬,他下令給他的部屬説:“注意響箭,響箭什麼,你們就也什麼,不的處死。”最初用在打獵上,冒頓響箭出後,發現有未跟着的,立即殺掉。有一次,冒頓用響箭他自己的馬,部屬有不敢跟的,也立即殺掉。又一次,冒頓用響箭他自己的子,部屬又有不敢跟的,也立即殺掉。過了一些時候,昌頓用響箭他父親的坐騎,部屬們不敢再不跟。冒頓知道已訓練成功,於是,上世紀(前三)最後一年,紀元前二o一年,冒頓用響箭他的父親,頭曼遂死在兒子的亂箭之下。冒頓把他的繼母與弟弟同時殺掉,宣稱自己是“單于”(匈奴語“元首”建立匈奴汗國。——我們給“汗國”的定義是:元首和中央政府遷移不定,也就是沒有固定首都的國家。中國史書上,稱為“行國”對元首和中央政府臨時的所在地,稱為“王庭”匈奴汗國在冒頓統治下,向四面擴張,東到遼東半島,西到西域(新疆)南部收回被中國秦王朝奪去的河套地區。面積比中國當時的版圖還大。然後宣稱他們是中國夏王朝的後裔,所以中國也有他們的一份,藉以向中國發動侵略。這是北方民族鍥而不捨地向中國侵略的開始。

自從匈奴汗國崛起,中國以後兩千年間的外患,就差不多固定的來自北方。跟爾曼蠻族鍥而不捨侵略羅馬帝國一樣,南方的富庶對那些寒冷荒涼地帶的遊牧民族,是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西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不能忍受這種侵略,於本世紀(前二)的第一年(前二oo)乘着剛剛擊敗項羽、統一中國的餘威,親自率領大軍向匈奴進攻。兩個新興的力量遇在一起,而中國軍隊大敗,劉邦在白登(山西大同東)被團團圍住,幾乎被俘,後來還是用一種不名譽的方法,才突圍逃出。

就在此時,一位政治家婁敬向劉邦建議和親政策,主張把中國公主嫁給單于,他説:“中國正十分疲憊,不能跟匈奴汗國作戰。冒頓單于是一個弒父兇手,除了武力,什麼都不認識。唯一降服他的辦法是把中國公主嫁給他,嫁妝一定要豐富,他既然用不着搶掠就可得到這麼多金銀財寶,而又成為中國的女婿,女婿自不能跟岳父作對。將來公主生的兒子,繼任單于,於是中國的外甥外孫,中國是他的舅父外祖父,外甥外孫更不能跟舅父外祖父作對。”劉邦大喜,立刻下令他的獨生女兒魯元公主離婚遠嫁,雖然被劉邦的子呂雉哭鬧不休的阻撓,不能成行,但劉邦仍選了一位皇族的女兒(可惜,我們不知道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親的少女的名字,跟她和親後的下落)封為公主,送到匈奴汗國,當然少不了足使匈奴動心的嫁妝。——和親政策自此成為中國對付野蠻民族的重大法寶,除了紀元十世紀和十四世紀宋、明兩個王朝之外,都不斷使用這個法寶。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凡使用和親政策的時代,都是中國強大的時代。凡拒絕和親政策的時代,都是中國衰弱的時代。這應該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劉邦於紀元前一九五年逝世,兒子劉盈繼位,劉盈的母親呂雉以皇太后之尊,掌握大權。呂雉是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冒頓單于既沒有把中國看到眼裏,更不用説什麼皇太后了。紀元前一九二年,冒頓單于寫了一封戲的信給呂雉説:“聽説你死了男人,而我也恰巧死了女人,我可以收你當小老婆,從此匈奴和中國,成為一家。”呂雉雖然氣的吐血,也無可奈何,只好回答説:“我已年老,不能侍奉你,願意用年輕的公主代替。”這是匈奴汗國強大的頂峯。

匈奴汗國對中國肆無忌憚地凌辱,是看準了中國沒有力量反抗。中國所以沒有力量反抗,在於人口稀少,而且民窮財盡。

劉邦、項羽間的戰爭時間雖短,殺戮卻非常慘重。劉邦於本世紀(前二)第一年,即紀元前二oo年,從白登逃到曲逆(河北順平)時,讚揚曲逆城市的偉大説:“雄壯啊,我到過很多地方,只有洛陽和這裏最為繁華。”曲逆那時不過五千户(秦王朝時三萬户)每户平均五口,不過二萬五千人。曲逆距主戰場中原,有一千公里之遙,尚且如此,主戰場中原的悲慘程度,可以想象。所以當時政治上最大的需要是使人口增加和生產增加。劉邦白登失敗後,不能反擊,呂雉被冒頓戲,仍要乞憐,就在於中國沒有足夠的兵源與財源。道家學派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對人民不加干涉。好像樹苗,不必每天往上拔它,那不但不會幫助它成長,反而會致它死命。只要不管它,它會自然茁壯。這個學説被宰相曹參服膺,並付諸實施。

劉盈繼位後,宰相蕭何逝世,曹參接替他的官位。曹參把道家學派清靜無為的學説,用到複雜的政治現實上。他一切都依照着蕭何所訂的規章行事,不作任何改進,凡向他建議改進的人,他就請那人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不能開口才罷。曹參這種態度引起劉盈的責備,他就問劉盈:“你的才能,比你父親如何?”劉盈説:“不如。”曹參再問:“我的才能,比蕭何如何?”劉盈説:“似乎也不如。”曹參説:“這就對了,他們兩位定下的法令規章,我們這些不如他們的人,豈可自求表現,隨意變更。”劉盈只好支持他的作法。

劉盈逝世後,他的兒子劉恭繼位,因為跟祖母呂雉衝突,被祖母毒死,由劉盈的另外一個兒子劉弘繼位。紀元前一八o年,呂雉逝世,發生政變,大將周把呂雉的家族和黨羽,全部斬殺。廢掉劉弘,在劉邦的眾多兒子中,選擇了二十三歲的親王劉恆繼位。歷史證明這次選擇是明智的,對西漢王朝而言,更是幸運的。劉恆雖然很年輕,但為人誠懇謙遜,沒有花花大少脾氣。他的子竇皇后信奉道家學説,她命她的兒子劉啓和其他王子,都要讀《老子》、《莊子》請書。

劉恆受子的影響,也成為熱心的道家學派的擁護者,他從李耳思想中,接受到三項教訓;“第一,仁慈;第二,勤儉;第三,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不要去做。”劉恆的格加上政治信仰,使他確實做到了這三點。在他在位期間,廢掉了割鼻斷足的酷刑,對貴族尤其特別安撫,八十歲以上的人都有賞賜,並經常免除全國田賦。劉恆有時候甚至穿着草鞋上殿,他最心愛的姬妾慎夫人穿的衣服,不用行的拖地樣式,因為拖地樣式所費布料較多。有一次他想蓋一個宮殿,預算要二千兩黃金,他説:“這是十個中等人家的財產。”竟不建造。他的兒子劉啓即位後,在老母竇太后主持國政下,繼續追求維持現狀的安定。這就是有名的“黃老政治”從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歷時四十年之久。

黃老政治推行的結果,人口大量增加,社會財富也隨着大量增加。各郡縣倉庫,都告盈滿。中央直轄倉庫,存糧太多,以致發生腐爛。存錢也太多,一直不曾動用,連串錢的繩索(中國古錢當中有一個方孔,用以貫穿繩索)都被蟲蛀斷。跟本世紀(前二)oo年代和一十年代對照,史學家稱讚此四十年黃老政治的成績為“文景之治”(劉恆號稱文帝,劉啓號稱景帝)六十年代以後,中國發動一連串禦侮和開拓戰爭,大部分軍費都依靠這些年累積下來的豐富儲藏。

不過黃老政治最大的缺點是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尤其到了後來,人口漸繁,耕地漸少時,貴族和富農在政府不干涉的保護政策下,大量兼併自耕農,造成一個龐大的地主階層。富人的田地一望無際,窮人卻連立一個錐子的地方都沒有。

黃老政治之際,發生七國之亂。

西漢王朝行政區域的劃分,採取“郡”、“國”並存制度。當時人們的看法,認為周王朝亡於分封,而秦王朝亡於不分封——如果封國林立,到處有皇族據點,陳勝、吳廣星星之火,便不會燎原。西漢王朝則採取折衷辦法,一方面仍保留秦王朝的郡縣制度,一方面也恢復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我們用下表説明——王爵封國統轄數縣或十數縣,地位高於郡,侯爵封國只統轄一縣或數鄉,與縣相等。

劉邦當了皇帝后,原則上皇族子弟封王,非皇族的功臣封侯。劉邦對封侯不太注意,但因“封王”擁有自己的政府和自己的軍隊,所以十分重視。他特地殺了一匹白馬,厚着臉皮命大臣向天老爺盟誓:“不姓劉而當王的,天下人共同攻擊他。”但劉邦死後不久,封國和中央政府之間,就開始了離心現象。戰國時代蘇秦、張儀的遺風仍在,知識分子和聰明才智之士,在中央政府不能施展抱負,往往投奔封國。封國既有實力,又有理論指導,慾望遂一天天提高,離心力逐增加。

這種現象被很多人發現,其中之一就是劉啓的宰相晁錯。晁錯極力主張把封國的面積縮小,把封王的權力減少。劉啓贊成這種做法,但那些已經夠大的封王,當然不願意接受。所以在雷厲風行削小了三個封國之後,前一五四年,東方的七個封國,送聯合叛變。這七個封國是:七國封王跟皇帝的關係,用下表説明:從表上可看出,除劉濞、劉戊之外,其他五個封王,都是皇族近親。這至少顯示一點,政權的安危,與分封與否無關,封國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問題。

當七國聯合叛變時,半壁河山,全都陷入叛軍掌握。劉啓大為震恐,他想不到他的對手如此強大,懊悔自己孟。七國提出的兩個口號,一是殺掉晁錯;一是退還削去的土地。劉啓全部接受,那個忠心為國的晁錯在上朝途中,在街頭被武士摔下斬,而且屠滅三族。

七國聯軍並不因中央政府的屈服而停止行動,劉濞坦白地説:“我自己要當皇帝。”他的軍隊已迫近洛陽,但他只信任他的兒子,而不相信他手下幾位有謀略的將領:田祿伯、桓將軍、周丘。中央政府方面,劉啓卻明智地選出周亞夫當大將。短兵相接的戰場上,勝負決定於統帥,只兩個月工夫,周亞夫切斷吳楚聯軍糧道,吳楚聯軍飢疲撤退,周亞夫銜尾追擊,吳楚聯軍大敗。吳楚聯軍是叛軍主力,吳楚聯軍既敗,吳楚二國即滅,其他各封王或自殺或被殺,來勢洶湧的七國之亂,轉瞬平息。

七國之亂是一個重大轉換點,如果七國勝利,中國勢必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面,互相併,戰爭不休。七國失敗,使西漢王朝順利的通過瓶頸,統一形勢更加堅固。劉啓乘機收回各封國的行政權和軍權,在封國掌握大權的不再是“封王”而是“國相”(封國的宰相)國相由中央政府派遣。中央政府遂成為真正的大一統政府,有能力作更多的貢獻。

儒家學派自從孔丘於紀元前五世紀建立,三百年來,受到很多輕視和打擊,但門徒們並不放棄他們的努力,而且藉着聚集學生講學的方法,使他們的學説,繼續傳播。陳勝、吳廣引起全國混亂時,除了參加戰爭的軍人,天下最忙碌的,莫過於儒家學派人士了。孔丘七世孫孔鮒就抱着儒書,四處投奔那些叛軍首領。他們受到的待遇也很可憐,劉邦就是第一個厭惡儒家學派的人,他見了儒家學者——儒生,就把他們的帽子抓下來,當眾往裏面撒。但儒家學者仍苦守着不去,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處境的尷尬和內心的痛苦。因為別的首領還不如劉邦,劉邦總算還收留他們。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的那些大臣將軍都是當初一塊當氓的黑社會朋友,在皇宮裏,就像過去在劉邦家裏一樣,大吃大喝,喝醉了放聲高歌,還拔出刀劍砍柱子助興。不但一團糟亂,而且潛伏着可能被野心家利用的危險。劉邦知道應該改正,但他不知道如何改正。儒家學派的機會來了,這正是他們的專長。博士之一的叔孫通就請求由他制定朝見皇帝的儀式——簡稱“朝儀”劉邦對儒家學派的複雜繁瑣,深有戒心,所以他吩咐説;“你可以嘗試,但要簡單,在我能辦得到的範圍內去做。”叔孫通特地到儒家學派發源地故魯國首府曲阜,請了三十餘位專家,連同自已的門徒一百餘人,共同擬訂規章,並加以演習。一個月後,再集合大臣將軍們演習。到了本世紀(前二)第一年(前二oo)長樂宮落成,羣臣朝賀,正式啓用“朝儀”大臣將軍們在宮廷官員引導之下,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