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不尋常的食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婚宴上來了一位不尋常的食客。你知道當年北京的“丐幫”嗎?

北京市民的嫁娶風俗,到了1982年,還是薛紀躍、潘秀婭式的居多。

“旅行結婚”主要還是免費於幹部和知識分子子女之中“集體婚禮”雖經報上一再宣傳提倡,參加者在嫁娶的總人數中所佔比例究竟寥寥。當然,正像每棵柳樹都不僅不同於楊樹、桑樹、榆樹…它們與別的柳樹又有所不同,薛紀躍潘秀婭式的嫁娶一般都分下列步驟:一、小轎車親。車到男方門口要放鞭炮、撒五彩紙屑。門口自然要貼紅字。二、在男家成親。主要招待男方的親友,其中主要的親友要留下吃飯。女方家如離得遠,一般只有女方的送親人員(一般是嫂子、姑姑、姨之類人物)到場,女方的父母及其他親友該天一般並不到場。三、當天或第二天男方隨女方“回門”

“回門”一般就不坐小轎車而改為騎自行車或乘公共電汽車了。女方家裏招待女方的親友,其中主要的親友一般也要留下吃飯,但排場花費一般都遜於男方家中。四、一般在一週後,兩對親家和一對新人,加上最直系的親屬,在一起聚餐——自然以在男方家中居多,但也有匯聚到女方家中的。到此,嫁娶活動也便“曲終奏雅”了。

在這同一派中自然又有對各個環節的不同處理方式:有的親時絕不滿足於一輛小轎車而要搞成一個“車隊”——那自然都不是租的出租汽車而是動用公車,一般是一至二輛小轎車,外加二至三輛“小麪包”或小吉普;有的不是在男方家裏擺宴而是到飯館包席,以這種辦法行事時,一般男女雙方的家長和雙方的至親好友都同時到場“回門”的環節依然保留,但一般也就不再宴請來客,而只以茶水糖果招待——採取這種方式時,在飯館包飯的花費雙方家長都要負擔,當然,一般男方要出大頭。

薛紀躍成親這天,不算擔負親任務的嫂子孟昭英,頭一個到達的親友竟是盧寶桑,這實在是一種不祥之兆。

薛紀躍看見盧寶桑不僅掃興,而且厭惡,但他無可奈何,只好強顏歡笑,從五斗櫥邊走開,招呼盧寶桑説:“你呀!坐吧!吃糖!”盧寶桑不僅穿得邋邋遢遢,而且鬍子拉碴,毫不掩飾他對主人尊嚴的漠視,一股歪坐在新沙發上,望望茶几上的糖果碟,甩着嗓門説:“誰他媽吃你這破糖!送我包煙是正經。”薛紀躍扔給他一包過濾嘴的“禮花”他接到手裏一看,撇撇嘴,把那整包煙往茶几上一撂,伸直脖子抗議:“就他媽給我這個?去去去,把你那三五牌的掏出來,我知道你小子有,你他媽不給我留着給誰?”薛紀躍確實有幾包三五牌的英國煙,是潘秀婭的孃家人搗騰外匯兑換券買來的,可他實在不願意拿出來招待盧寶桑,便沉下臉説:“你彆嘴裏不乾不淨的好不好?就這個,不愛你別!”盧寶桑瞪了薛紀躍一眼“撲哧”一聲樂了,歪頭又從茶几上抓過那包“禮花”煙來,打開取出一支,從兜裏掏出個打火機來“吧嗒”打出老高的火苗兒,點燃了那支煙,遂舒舒服服地仰脖靠在沙發上,小孩嘬般地了起來。薛紀躍注意到他手裏玩着的那隻打火機,是隻外國造、超薄型的,也不知鍍了種什麼合金,表面光滑鋥亮。這隻高級打火機和他那身邋遢的衣裝,在薛紀躍眼裏不但並不顯得矛盾,而且,薛紀躍到兩者配在一起,倒恰恰最能體現出盧寶桑之為盧寶桑。

盧寶桑那麼大模大樣、心安理得地坐在沙發上,帶着最佳競技狀態的食慾和一副功能健全的腸胃,準備在婚宴上大吃一頓,在他自己來説,也實在是具有最最充分的資格。

盧寶桑的父親叫盧勝七,盧勝七的妹妹嫁給了薛紀躍大姑媽的小叔子,所以盧寶桑也管薛紀躍的大姑媽叫姑媽。依此類推,他管薛紀躍的父親叫大爺,管薛紀躍的母親叫大媽,他跟薛紀徽和薛紀躍也就是平輩的兄弟了。自家兄弟今兒個結婚,他難道不該來嗎?

還不光是這麼一層關係,如今他跟薛紀徽、孟昭英在一個單位,所以他又是薛紀躍兄嫂的同事——還不光是一般的同事,薛紀躍、潘秀婭置辦傢俱時,他這個搬運工可盡了大力,往這屋裏搬那三開大立櫃時,擺放時,都是他吆喝着指揮的。難道他還不夠哥兒們嗎?

盧寶桑今年已經29了,還打着光。在他身上,家庭或者説家族的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似乎還沒有哪個社會學研究者,來研究過北京的市民。這裏説的市民不是廣義的市民——從廣義上説,凡居住在北京城的人都是北京市民;這裏説的市民是指那些“土著”就是起碼在三代以上就定居在北京,而且構成了北京“下層社會”的那些最普通的居民——這“下層社會”自然是一個借用的語彙。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城的任何一個居民,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並且已不存在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層次區分,因此,要準確一點地表述,就應當這樣概括他們的特點:一、就政治地位來説,不屬於幹部範疇;二、就經濟地位來説,屬於低薪範疇;三、就總體文化水平來説,屬於低文化範疇;四、就總體職業特徵來説,大多屬於城市服務行業,或工業中技術較差、體力勞動成分較重的範疇;五、就居住區域來説,大多還集中在北京城內那些還未及改造的大小衚衕和大小雜院之中;六、就生活方式來説,相對而言還保留着較多的傳統彩;七、就其總體狀況的穩定而言,超過北京城的其他居民——因為不在“官場”所以沒有“宦海浮沉”的戲劇變化;因為不涉“文壇”一類的“名利場”所以也沒有多少榮辱明滅的覺;他們離政治較遠,既沒有被當做過打擊、批判的重點,也沒有被當做過平反起復、落實政策的對象。文學藝術也很少把他們當做描寫重點。有的人乾脆鄙夷地稱他們為“小市民”或一言以蔽之曰:芸芸眾生。

但他們的存在及其素質,實在是強有力地影響着北京城的總體社會生態景觀,所以倘全面致力於北京城物質文明和神文明的提高,就不能不研究他們、體察他們,從而引導他們、開化他們。請每一個自我覺是外在於“小市民”的“大市民”考慮一下:你的生活離得開“小市民”嗎?你不可避免地要在商店裏遇見他,在公共電汽車上遇見他,在人行道上遇見他,在公園裏和影劇院裏遇見他,在飯館裏和冷飲部裏遇見他…一句話,你其實是離不了他。你之所以能保持一種“大市民”的優越,恰恰是由於有許許多多的“小市民”在社會上為你以及你引以為同類的人,填補着你以及你引以為同類的人所不甘、不屑去填補的社會空隙——並且絕非小而無礙的空隙。

人們總是一再抱怨:服務行業的一些服務人員,服務態度怎麼總是不好?工廠的一些青工“小市民”子弟,怎麼總是那麼野、顢頇、放縱?通過思想教育、批評表揚、獎勵懲罰乃至於“嚴肅處理”等手段,當然也解決了不少問題,然而,人們似乎還需要從他們當中大多數人的社會屬和特殊文化、心智、心理、教育結構上,去進行細緻的研究,從而摸索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化手段來,恐怕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當然,他們當中的情況又人各有異。

盧寶桑是怎麼個情況呢?

盧寶桑的父親和母親,都屬於北京城內世代的城市貧民。

到晚清時候,北京城內最下層的貧民大體上分佈在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是內城的鐘鼓樓一帶,所謂丐幫(乞丐集團),大體上就麇集於此,每天白天由此向東、西、南三個方向推進,四處求乞,晚上再返回鐘鼓樓附近的“營盤”(門、街檐、穿堂、窩棚);另一個區域就是外城的天橋一帶,天橋雖然也有乞丐,但其主體卻是各耍把式的人物,他們不大動,一般就居住在龍鬚溝、儲子營一線往南的雜院破屋中。

盧寶桑還記得他的爺爺,他爺爺1957年才得病死去。他記得最清楚的一點,就是爺爺晚上有穿着鞋睡覺的習慣——等他長大了他才知道,那是因為當年一到冬天,乞丐們難以生存,晚上便聚集到“火房子”中去過夜。所謂“火房子”就是搖搖墜的頹敗官房(當年可能是官府巡街的“執金吾”們碰頭的地方),房中已片物無存。乞丐們在房中挖一個坑,拾一些樹點燃一堆火,圍烤之後,便不分男女老幼地胡亂躺下一睡。因為有鞋的乞丐怕無鞋的乞丐將自己的破鞋穿走,所以一概穿着鞋睡覺。據説當時丐幫的幫規是:凡別的乞丐到了手、上了身的東西,其他乞丐如果強奪、偷拿,便要處死;但凡別的乞丐了手、離了身的東西,當面撿走、取走卻都名正言順。

盧寶桑的爺爺一度當過“杆頭”即“花子杆兒”如今有出京劇《豆汁記》還經常演出,戲裏面那金玉奴的父親金松,便是個“杆頭”而且是個好人。所以盧寶桑由《豆汁記》而對京劇好,又由《豆汁記》而對跟薛大爺他們同院的澹台智珠好,並由此又使他那糲的靈魂中增添了一點朦朧的温柔——這且不去説它。

盧寶桑爺爺那一輩的乞丐,是把求乞當做一種職業的,同當年鐘鼓樓的當鋪以苛酷著名一樣,當年鐘鼓樓的乞丐也有“刁民難惹”的聲威。逢到官商富民有婚嫁壽喜的紅事,丐頭便率先跑去“祝賀”門房、賬房倘若不予理睬,甚而驅趕叱罵,那麼過不了多久,在丐頭指揮下,眾乞丐便會輪番跑去騷擾,花樣迭出,直到門外來賓與門內主人不堪忍受,命令門房、賬房散錢施捨,他們方會漸次收兵。

當年的乞丐有“軟乞”、“硬乞”、“花乞”、“慘乞”諸種不同的求乞方式,大有京劇分生、旦、淨、末、醜不同行當的意味,而同一行當中則又分化出不同的門類,如京劇旦行中又有正旦、青衣、花旦、閨門旦、潑辣旦、玩笑旦、武旦、刀馬旦等等,各種行乞行當中又分出許多種不同的求乞花樣。所謂“軟乞”多為老弱婦女乞丐,以哀求哭喊達到目的,針對不同的對象,口中數來寶式地吐出諸如此類的話語:“太太給我兩個錢,太太長壽萬萬年。”

“烏龜上門來,老闆大發財。”

“老爺大施恩,抱子又抱孫。”

“軟乞”中又分“坐乞”和“叫街”兩種“叫街”在遊動中有時也收起哭腔出兇相,喊出諸如“不給財,我不來,你剩下殘錢買棺材!”

“你不給,我不乞,看你子死急不急!”一類的怪話,但畢竟還屬於軟磨的範疇,與“硬乞”不同。

“硬乞”的多為青壯年男子,嘴上不一定有那麼多功夫,主要靠動作、行為取得效果。一般又把他們的求乞方法稱為“做街”如手執兩把長刀或兩塊整磚,不斷拍擊部,使部紅腫見血;又如口銜數枚長釘,手持磚頭一塊,當眾把長釘入頭部一個疙瘩中,以磚頭擊砸,釘縫中鮮血進,淒厲可怖;再如用一條帶鐵鈎的鐵鏈,將鐵鈎剜人鎖骨之中,拖着鐵鏈行走,鐵鏈尾端往往還綴着一個鐵球,擊地當當有聲…“花乞”者是借用一些最原始的雜技手段,如舞“蓮花落”(手執一竹竿,每節挖幾個眼孔,眼孔內貫幾個制錢,邊舞邊乞)、打“玉鼓”(手持一個竹筒,一邊繃着豬脬,以手指彈拍出變化的節奏)、“點風頭”(在印堂中針,針尖頂住一隻碗,一面擺動一邊求乞)、耍青蛇、拿大頂等等。

“慘乞”則是指殘廢乞丐的求乞,如“看照壁”(下肢殘缺,以爛布繫着膝蓋、護着臂部,坐在地上移動)、“翻太歲”(手足全殘,在爛泥中翻滾)、“解糧草”(殘廢乞丐倒卧小木車中,兩乞丐伴前挽後)、“馱石頭”(男丐揹負殘廢女丐過市)等等。

同薛家同院的荀興旺師傅,小時候也跟着母親要過飯,但那是農村荒年窮苦農民臨時的謀生方式,與北京城內當年丐幫的職業乞討的生活方式,有着質的不同。實際上這兩種人不僅心態不同,所呈現出的外在相貌往往也有很大的區別。

盧寶桑的父親盧勝七,成年以後大體上屬於“硬乞”的行當;北京解放的時候他已經36歲,還沒成親,直到1950年被政府救濟安置,當了蹬平板三輪車的工人,才算有了個真正能有益於社會的固定職業;1952年他奔40歲去的時候,才娶上了盧寶桑的娘,而她當時也已經35歲了。這一對晚婚的夫在婚後第二年有了盧寶桑這麼個獨生子。

曾經在北京市內的貨運事業中起過重大作用、並至今仍起着一定作用的平板三輪運輸業,長期以來屬於合作社即集體所有制質,細細考察起來,其中的三輪車工人,經歷純潔的城市貧民固然佔一定比重,但也不乏兩股舊社會的沉澱物:一種即是盧勝七式的貧民,貧則貧矣,而又並無勞動資歷,大都是過去的乞丐、混混、破落户的敗家子弟等號人物;另一種則是解放前下層軍官、警察、幫閒中罪行較輕、民憤不大的那夥人,經過一段審查、教育,或宣佈為管制分子,或免予法律處分,因他們與上一類人物一樣,並無一技之長,所以其中一部分也安置到了平板三輪運輸工人的隊伍之中。這兩種人有着若干共同點:缺乏勞動習慣,煙喝酒;缺乏自尊自愛,慣於談男説女;貪小利卻又講義氣,善揮霍卻又能吃苦…當然,絕非人人都是這樣,而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他們的消化、改造,他們中的多數人也確在不斷地發生着棄糟粕、增華的可喜蜕變。

但是,把他們完全消化、改造為新人絕非易事,須知改造溥儀、改造戰犯也有他較易人手的一面——他們有文化,可以作哲理的思考,政治立場一旦轉變,倏忽可成可愛可敬之人;改造社會沉澱物卻有極其艱難的一面——他們沒有文化,卻有着一肚子垃圾,即使他們政治上沒有問題了,他們也還可能散發出可厭可鄙的氣息。

有一回在鼓樓邊煙袋斜街裏的鑫園浴池,盧勝七、薛永全、荀興旺仨人恰好遇到了一塊。仨人在最燙的池子裏泡夠了身子以後,就都到外頭卧榻上躺着歇息。這時候如果有人注意觀察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儘管一眼望去都不屬於幹部、知識分子,而屬於勞動羣眾範疇,但各自在體貌、氣質上,又有着明顯的差異。

荀興旺師傅皮膚黧黑、糙,但肌飽滿、勻實、緊湊,整個體態給人一種獷而充實的美。這主要不是因為他比他們要小上幾歲,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從小從事正常體力勞動的生產者和戰鬥員,開頭是種地,後來是當解放軍,最後當產業工人。

薛永全師傅皮膚白中透黃,體態略偏肥胖,但又處處顯出艱辛生活所留下的痕跡——他把兩塊雪白的大浴巾那麼一圍、一披,再往卧榻上那麼一躺,你就是不知道他當過喇嘛,也能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寺院中的卧佛,那形象很難説美,卻也絕不醜陋,也就是説,望去還是順眼的。

盧勝七的皮膚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土褐,腦門上有個畸形的疙瘩,那是當年搞“硬乞”時,有意培植起來以供鐵釘入的;右上有個怪模怪樣的傷疤,則是當年在“硬乞”中鈎以鐵鈎的所在…和他的許多蹬平板三輪的同行一樣,他們從三四十歲才開始從事正常的體力勞動,因此,一方面他們不可能再本改變早已完成發育的體型,另一方面他們的骨骼、肌系統又不得不拼命盡力為適應新的負荷而變形、增生,因此他們的體型大都變得格外古怪。盧勝七就是如此:肌並不發達,而腹肌緊湊,上膊瘦而下膊大,腿部青筋暴凸,整體形象令人不聯想起一隻螳螂或蜘蛛來。

他們的氣質就更加不同。荀興旺要了壺茶,就用浴池的茶葉,服務員來沖水時,他親切而自然地同服務員搭話;從他的表情上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他覺得服務員同自己是階級兄弟,現在人家為他服務,另一場合他也許就為人家服務。薛永全也要了壺茶,也買的浴池的茶葉,但他只將袋茶的封口撕開三分之一,倒入壺中一半茶葉,然後將紙袋摺好,將另一半茶葉留下,以備帶回家中;當服務員沖水時,他欠身連道“勞駕您哪”禮數極為周到,但多少顯得有點世故。盧勝七可大不一樣了。他是自帶的茶葉,用小扁鐵筒裝着——待人家的茶都沏好了以後,他才取出那茶葉筒,連連對人家説:“用我這沏吧,用我這沏吧,我這是一塊二一兩的正莊貨…”人家自然辭謝,他便把人家的茶壺端過來,掀開蓋兒看不算,還把鼻子湊攏去聞,齜牙咧嘴地説:“不靈不靈,這五錢一兩的兒不正,味兒不純,喝了拉嗓子眼兒。”評論完了把自己的茶葉筒蓋子打開,硬湊到人家鼻子底下讓人聞:“聞聞我這是什麼味兒!”他高聲吆喝着催叫服務員,讓人家來給他沖茶,人家端來了茶壺,他拉過來從壺蓋檢查到壺嘴,挑出了一大串病…當人家往壺裏沖水時,他斜倚着,微閉着眼,分明是在享受着一種伺候…

盧寶桑的父親盧勝七跟薛永全、荀興旺就這麼着大不相同。

盧勝七1982年已經69歲了。他早已退休。他養了一隻畫眉、一隻蠟嘴,為它們置備了緻而昂貴的鳥籠、食罐、罩幔等器物,前者養着為聽鳴唱,後者養着為觀銜球。盧寶桑總成不了家,跟父母合住,便把他那間屋的整堵牆排滿了自焊的方形魚缸,養的都是熱帶魚,有神仙、吻嘴、藍曼龍、虎皮、斑馬、玻璃帆船、五彩金鳳等許多品種,魚缸裏還栽培着玉簪、皇冠、如蓮、香蕉、牛舌、‮花菊‬等各類水草。由此可見他們父子二人的物質、神生活,畢竟與祖輩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從丐頭爺爺身上所滲透下來的一種乞丐心態,以及從父親盧勝七身上散發出來的“硬乞”神,卻還是不難從盧寶桑身上尋到烙印。

而盧寶桑之所以成為盧寶桑,卻還不僅受薰陶於父系,也受薰陶於母系。

他母親盧黃氏,出身於天橋——即與鐘鼓樓遙相對應的南城貧民集團。據説從敵偽時期到解放前夕,天橋有所謂“八大怪”他們當中有:“大金牙”(拉洋片兒的,徒弟叫“小金牙”);“雲裏飛”(唱小戲的,穿戴的是紙糊的行頭);“蹭油兒”(賣一種去油污的東西,邊唱邊賣);“管兒張”(用小竹笛放入鼻子裏吹,能奏出各種曲調來);“王半仙”(同閨女一起變戲法,主要的節目是舞白紙條,紙條能在他們父女手裏裏外蹦、上下套);“寶三”(表演中幡、摔跤的);孫洪亮(賣蟲子藥,邊賣邊唱,後來居然成為一霸,購置了鋪面,欺壓百姓,解放後被鎮壓);“大兵黃”(曾在軍閥軍隊中當過下級軍官,身板特奘①,他每天在天橋擺一圈凳子,賣點跌打損傷藥,但他既不表演雜耍,也不表演武藝,而是坐在那裏,甩開嗓門大罵,罵時局,罵貪官,罵污吏,因為他罵得有理,罵得痛快,所以天天有人坐成一圈聽他叫罵。他穿一身陳舊的灰軍裝,山東德州口音,撂着輩兒罵髒話,竟因此得名)。盧寶桑的母親,傳説就是“大兵黃”的女兒,不過人們也只是私下竊議,除了派出所的户籍警,似乎也沒有人敢去當面問她,而户籍警對此好像也從未產生過多餘的興趣。不管這傳聞確否,從盧寶桑母系那兒,他確實又燻出了一種敢説敢罵、敢打抱不平的氣概。

且説在薛紀躍辦喜事那天,盧寶桑作為首先到達的親友,一進門就給薛家帶來了諸多不快。他來的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大吃大喝一番,他也並不掩飾這一點,所以他邁進了新房,見到薛紀躍並無什麼賀喜的例話,先問薛紀躍索要三五牌香煙;未能遂願後,他只好降格地權“禮花”;在沙發上坐了一會兒,他便站起來在屋裏轉悠,最後轉到五斗櫥前,踮着腳尖研究着牆上的結婚照。忽然他“嗤”地樂出了聲來,那是一種陰陽怪氣的悶笑;笑完他挨近薛紀躍身邊,湊攏薛紀躍耳朵問:“怎麼着!沒先玩玩?我看她夠你招呼一氣的!”薛紀躍臉刷地紅了,氣急敗壞地把他一推:“去你的!胡!”盧寶桑寬容地衝薛紀躍擠了擠眼,便叼着煙捲出了新房。他麻利地拐進了充當臨時廚房的苫棚。

薛大娘見了他,不得不敷衍:“喲,寶桑來啦!你爹你媽怎麼沒一塊兒來呀?”盧寶桑嬉皮笑臉地説:“薛大媽,給您道喜啦!我爹我媽倒想來呀——可您跟大爺不是沒請他們嗎?”薛大娘揚着嗓門應付:“喲,咱們兩家還用得着虛禮兒嗎?還用下帖子呀。知道了信兒,自然就該來呀——你們不也沒‘隨份子’嗎?我就不挑這個禮兒,咱們誰跟誰呀,光你幫着搬傢俱,那股子牛勁,就頂別人倆仨‘份子’哩!”所謂“隨份子”就是親友們給喜家的小額現金,一般少則兩元多則20元。薛大娘點到這個問題,讓盧寶桑臉上有點掛不住,他忙假裝參觀廚房中的種種景象,結果自然就同正鋪擺大冷盤的路喜純對上了眼。

路喜純早從聲音聽出是他,四目相遇後,路喜純便微笑着對他説:“你又到這兒足撮②來啦?”

“哥兒們!”盧寶桑沒想到今天薛家請來的大師傅竟是路喜純,他不由“驚呼熱中腸”一巴掌拍到路喜純的肩膀説“是你呀!你可得好好地一手啊。這是我大爺大娘家,我二兄弟辦喜事,看在我面子上,你也不能含糊呀!”薛大娘不由問:“你們什麼時候認識的呀?”盧寶桑搶着回答:“他爹原先跟我爹在一塊兒蹬平板三輪。他媽我也見過,兩人前後腳都‘嗝兒’①了。他跟我一樣,還是條光兒!”這話一出來,薛大娘心裏又添了點不自在。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考察,她本已對路喜純的手藝和做派產生了信任和好;可盧寶桑一揭“底兒”原來這路喜純偏是個父母雙亡的光漢,真不巧!他那晦氣,該不會通過飯菜,傳到咱薛家來吧?

路喜純微微地搖頭,心裏連連嘆氣。他太瞭解盧寶桑了,他們倆小學時候還是同學。盧寶桑原來比他高兩個年級,後來蹲班蹲到他在的那個班。他最見不得盧寶桑那既不尊重別人也不自尊的醜態。他們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小學高年級學生也學着中學、大學生的“造反派”揪鬥校長、老師,盧寶桑那時候比一般六年級的學生大一歲,個頭已經基本長足,顯得身力大,開頭,他也戴個大紅袖章,以“紅五類”自居,那時他似乎確有這個本錢。據説他爸爸盧勝七,在解放後鎮壓鐘鼓樓一帶的惡霸時,幫着行刑的解放軍捆綁惡霸,拖着惡霸拉向法場,表現得非常革命,非常勇敢。所以,在揪鬥校長、老師的批鬥會上,他總扮演那揪着人家“坐飛機”的角。他除了撅人家胳膊、按人家腦袋,還要想出其他各種各樣惡毒而刁鑽的辦法來侮辱人,如猛踩人家腳背啦,揪耳朵讓人家偏仰着臉“示眾”啦,拿墨水瓶往人家衣領裏灌墨水啦…他幹這些事時還愛一邊朝台下的“革命師生”扮鬼臉兒。後來,他更把這種待狂的勁頭施加到同學身上,他讓那些“黑五類”家庭出身的同學用腦門頂着牆上的釘子罰站,用別針把他們的“認罪書”別到他們的上。可是,過了沒多久,不知怎麼的,盧寶桑的爸爸盧勝七在單位裏被揪出來了。路喜純去看過大字報,當時看不懂,後來才明白,原來有人揭發他,解放前夕北京的大學生進行“反飢餓、反內戰”、抗議國民黨反動政策的示威大遊行時,國民黨的軍警收買了一批氓打手,讓他們放手衝撞遊行隊伍,打跑一個學生給一個饅頭,被收買的打手中就有盧勝七,他一次就掙了18個饅頭!這事被揭出來以後,盧寶桑頓時由“紅五類”變為了“黑五類”讓路喜純到奇怪的是,盧寶桑並沒出什麼悲苦憂傷,這倒還罷了——在學校後來那些批批鬥斗的荒誕場面中,盧寶桑竟往往不等別人揪他,便自動站到被批鬥的位置上,高高地撅起股,雙臂向後高抬,有一回他還自己當眾打自己的耳光…回憶起來,最最令路喜純不能容忍的,是正當他在台下默默地同情着盧寶桑時,一瞥之中,盧寶桑卻斜着臉兒朝他吐舌頭出怪相!

長大以後,路喜純常把盧寶桑當做一面鏡子,來檢驗自己的靈魂。他可以原諒盧寶桑以往的愚昧,他也可以容忍盧寶桑現在未能滌盡的惡習,但他自己卻無論如何要引以為戒,他要永遠尊重別人的人格,更要尊重自己的人格。

路喜純真不樂意盧寶桑出現在這家的婚宴上,他所心烹製的這些菜餚,肯定要遭到盧寶桑的荼毒!比如這個鋪放美觀巧的尺二冷盤,當中是土豆泥墊出的兩顆套在一起的心,上面用金糕條鑲嵌出了一個鮮紅閃亮的字,周圍用火腿、蝦片、蛋卷絲、豬頭、黃瓜盅、西紅柿花、松花蛋瓣等等組成了彩的對稱圖案。這冷盤上了桌子,是應當“一看”、“二品”之後才“三報銷”的,但你怎能保定盧寶桑不一筷子就把它攪個稀巴爛呢?唉!

盧寶桑卻全然不能體察路喜純的心情,他在路喜純面前油然生出一種優越來——此刻路喜純是伺候人的,而他自己恰是被路喜純所伺候的賓客之一。他油腔滑調地命令着:“你小子可不許在這兒留一手啊!你‘丫的’①把你的本事全給咱搗騰出來!”這時,薛紀躍的大姑一家來了,盧寶桑聞聲出去同薛大娘一起招呼着——原不是生人,且不説薛永全和大姑他們那死去的二弟當年也是乞丐幫的,當年在隆福寺混的大姑父,跟盧寶桑母親家,不也是有過來往的嗎?盧寶桑心裏浮出這七穿八達的親友關係,更覺得他今天在這兒吃香喝辣是名正言順了。

忽然薛永全師傅汗涔涔地提着個鼓鼓囊囊的草包回得家來,大家亂哄哄地互相招呼着。薛師傅不無焦急地對薛大娘説:“你看這事兒——馬凱餐廳説今兒個運啤酒的車不來了,昨兒個他們剩得不多,一會兒有兩桌華僑包飯,全得上。咱們的啤酒可就全黃了!”薛大娘不由嘮叨起來:“你看!我就知道你沒一樣事能辦成!昨兒個我説早點把它買回來擱着,你不幹,説什麼擱屋裏頭酒要壞,擱屋外頭瓶子要裂,還是擱人家餐廳冰箱裏最好——你看今兒個怎麼樣?人家不認賬了吧?

”薛師傅遂説:“我從馬凱餐廳那兒一路找到地安門,今兒個都沒啤酒,我只好在地安門商場買了十瓶‘麥’…”

“那玩意兒哪行呀!”盧寶桑昂地進去説“沒有啤酒還辦什麼事兒!小躍子他們兩口子往後能順順溜溜過子嗎?”薛大娘心裏像了團爛泥。又是一檔子不吉利!北京市民的這種婚禮,三種酒缺一不可也是一種風俗——白酒如果實在不到八大名酒之一,至少也得有“龍鳳酒”這代表富貴;葡萄酒也不可缺,但必須是三塊五以上一瓶的“北京紅葡萄酒”這代表興旺發達;啤酒必須充分供應,這代表和順美滿。現在卻居然出現了“三缺一”的嚴重危機!

正當薛大娘一籌莫展時,盧寶桑宣佈説:“我就不信‘馬凱’他們那兒真的沒貨!準是他們見大爺面善,就他媽的糊大爺。你們等着,我去一趟,我就不信端不來一箱!大爺,給我錢,給我裝酒的傢伙,我這就去!”薛大娘心亂如麻。她跺着腳説:“秀婭怕這就要到了——門口也不知都有誰守着,放鞭炮、撒花紙的孩子別偏這時候沒影兒了。”大姑便趕緊帶着薛紀躍的表姐、表侄等人往大門外去。

這時薛師傅把20塊錢和兩個大網兜給了盧寶桑,盧寶桑便一溜煙地出征馬凱餐廳去了。

薛大娘和薛師傅暫且進到他們自己的房中,薛大娘拿起炕笤帚,先把自己的衣服撣掃乾淨,然後又給薛師傅撣掃…

沒過一會兒,門口傳來了響亮的鞭炮聲。薛大娘衣裳角,莊重地走出自己的住房,又走進新房之中。薛師傅跟在她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