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孃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來到鎮子口,不用方知上前打聽,小包子是這個家裏的唯一男子漢,作為頂樑柱開始履行職責。
鎮子口旁邊停着不少的牛車,有的是等着拉貨的,有的是寄存在這的,在有就是等人的。
小包子嘴甜,又長得好看,所以跟誰説話都很順利,沒一會就找到去王家村方向的牛車,只是還要等兩個人來。
牛車的目的地是去堯山鎮,路過王家村的路口,要是去王家村,還需自己走一段路。
方知拉着兩個孩子便來到這輛牛車旁,趕車的大叔在四十多歲,中等個黑皮膚,臉上的皺紋很深,一看就是常在外行走的。
見到娘三個過來,就笑着道:“這位大侄女,你可養了個能幹的兒子啊,這麼小就能張羅事兒了,等長大了還不知多有出息呢,呵呵,你就等着享兒子福吧。”聽見外人誇自己兒子,方知心裏笑開了花,摸了摸小包子的腦袋道:“可不是,我病了三年,都是他帶着妹妹支撐這個家。”聽到這話,周圍人也都開始誇讚,小包子臉繃着,裝出一副大人深沉的範兒,只是耳尖紅紅的,暴出他動的心情。
這時,兩個婦人快步走過來,一個穿着大紅的衣衫,雖然不是綢緞的,但也在上面繡着花兒,頭髮抹了許多的頭油,香味老遠就能聞到。
另一個則揹着竹簍,手裏抱着包袱,滿臉的哀怨苦澀,看着年歲不大,卻像是失去水分的花,給人遲暮垂老的覺。
這兩個人就是趕車大叔等的人,看到她們,趕車大叔就讓人都上車,準備出發了。
這輛車一共拉了八個人,都是婦女和孩子,那三個人是一家人,婆婆帶着兒媳和孫女。
八個人坐在牛車上有點擠,何況趕車大叔還幫着別人帶了貨,方知坐在車尾,靠在貨物上,摟着兩個孩子還算是舒適。
牛車行進的速度跟龜速似的,所以沒走一會,方知就讓兩個孩子補眠,從揹簍裏拿出破衣服蓋在他們的身上,搖晃的牛車像搖籃,沒一會兩個孩子就睡着了。
方知沒有睡,她怕自己睡着手鬆,兩個孩子被晃動地掉下去,就開始打量周圍的景象,先是大片的農田,走了半個多小時後,進入一片林區。
可能是因為離鎮子很遠,所以沒有人往這邊開荒,林子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狀態,樹木不僅還很密,陣陣的涼風從林子裏吹來,加上濃密的樹蔭,讓人覺很是愜意。
過了樹林,炙熱的太陽又開始暴曬,小包子小花鼻尖上都冒出細小的汗珠。
終於來到王家村的岔路口,方知叫醒兩個孩子,付了錢,帶着兩個孩子下了車。
在這下車的還有那穿着大紅衣服的婦人,聽在車上聊天內容,方知才知她是個走家串户的媒婆,而那個年輕婦人,也是王家村的。
媒婆見方知也去王家村,就好奇地打探是誰家的,聽説是王石柱家的(王芳枝的老爹叫王石柱,)便不再多説,步履匆匆地走了。
年輕婦人沒有理會方知娘三個,抱着包裹,夢遊似的帶着一身的哀愁,麻木地往前走。
也不知是誰家的媳婦?是生活沒有希望才有這樣情緒吧?
方知拉着兩個孩子晃悠悠地跟在後面,王家村的道路也是坑坑窪窪的,只能過一輛牛車的寬度,先是荒地,走了一段路才看見田地,不少的人帶着斗笠彎在地裏割麥。
官道離村子的距離不遠,大概走半個小時就到了,看到王家村悉又陌生的景象,方知心裏五味陳雜,當然,這裏面還帶着王芳枝的情緒。
王家村也是坐北朝南,只是沒有像趙家村那般,村背後是雄偉的齊雲山,王家村後面依然是田地,離齊雲山很遠,只能遠遠地看着,要想靠山吃山,恐怕不那麼容易。
王石柱的家在村的東頭,是分家後現蓋的土坯房,一共是六間,幾乎將分家的錢都用在蓋房上了,而老房子則歸了二叔王石山家,在村子中央地帶。
六間房看着多,但是對於有四個兒子的家,還是都成婚有媳婦有孩子的家來講就顯得擁擠了,院子跟方知家一樣,沒有院牆,也是用柵欄簡單圈起,只是院子種着蔬菜,綠意盎然的。
小包子高聲喊道:“姥姥,姥姥,我帶着娘和妹妹來看你了。”屋裏快步走出頭髮花白的老太太,不敢置信地望着院門口站着的三個人,吃驚地説不出話來。
這就是這輩子的娘吧?
娘長得很好看,雖然歲月在她臉上留下明顯的痕跡,但是五官緻,眉眼娟秀,可以看出,年輕時應該是個美人兒。
方知能受到娘身上的温暖,快步上前握住孃的手道:“娘,我回來了。”祁小念沒有想到瘋癲的女兒能出現自己面前,半晌沒有反應過來,等真正覺到女兒的確站在她面前後,就抱着方知嚎啕大哭起來。
“兒啊,真的是你嗎?不是娘在做夢吧?兒啊,想死娘了,嗚嗚嗚嗚…”方知也忍不住淚滿面,她終於找到家人,雖還有點陌生,但是心中那歸屬,那親人之間的血脈融,是沒有辦法抗拒的,她輕輕地將娘擁住,心中頓無比安寧,這就是有親人的覺吧,什麼話都不説,只要在一起,就覺彼此温暖着。
“是芳枝麼?真的是芳枝?”這一哭,將在屋裏養胎的三嫂吳梅驚動,帶着三歲的兒子走出屋子,見到這番情景,不可置信地問道。
小包子邊抹淚邊叫人,吳梅這才確信,的確是瘋小姑回來了。
顧不上吃驚,急忙勸阻婆婆,然後拉着兩個孩子進了屋。
由於是麥收季節,家裏大人小孩都去了地裏,就連大嫂也揹着孩子去地裏送水,只有二嫂帶着孩子回孃家去了,她娘讓人傳話來,説是身子不舒服。
屋裏很是貧瘠,不過比方知家要好得多,最起碼有木桌子和長條凳,即便炕蓆也沒有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