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45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的順利。
盛皇回京之後,竭盡全力的發展經濟和改革朝廷規章制度。
這目地很明顯,對方不過就是想在退位之前,接一個國庫強身繁榮的攤子給下任新皇。
而新太子也非常的爭氣,嚴謹的帶着自己的團隊主持西水北調工程,從動工開始之後,雖然小問題很多,但終究沒有出現什麼大紕漏。
整個工程的進度也比預期的要快,所有工程質量合格,一旦發現有半點偷工減料的主事,皆是拉到鬧事當着百姓的面砍頭敬猴,震懾所有管理者無人敢怠慢陰私,雷霆迅速,毫不拖泥帶水。
這羣年輕人所展現出來的辦事能力超乎了所有人的認知,伴隨着時間的逝,得到了所有人的滿意和稱讚。
原本計劃十年的工程,提前了兩年完成。
西水北調施工第八年。
西北的百姓永遠忘不掉那滾滾河水像長龍一般順着巨型溝渠奔騰而去的畫面。
北方的百姓也永遠忘不掉溝渠盛滿河水,乾燥空氣變得濕潤的那一刻。
這條貫穿大稷西北兩地的人造河道在後來的大稷歷史中,被眾人稱之為‘林河’,意為紀念提出並且推動西水北調這項宏偉工程的創始人,林澤。
而在後世震驚世界的遺失之國考古發掘中,這條巨型河道更被榮幸的命名為‘第二黃河’。
在盛皇在位的四十多年執政生涯中,整個大稷朝的發展以難以想象的速度進行。
皇帝廢除藩王制度,收回政權,大力發展經濟貿易,使國庫前所未有的充足,有巨大資金基礎來發展執行各種政策。
林澤進獻的很多東西,包括他三個徒弟獻上去足以改革時代和留下輝煌政績的發明圖紙皇帝在位時並未使用。
甚至青山縣所施行的很多好政策,除了教育這塊兒,其他均以觀察藉口只施行採取了少量的意見。
這並不是皇帝覺得不好不願意採納,而是壓就打着注意將這些功績留給下一任新皇鞏固帝位。
而盛皇在位做得最多的就是把控政權軍權、發展經濟和教育。
待到對方退位之時,有着雄厚的國庫和人才資源支持,新皇登基不久,就馬上大展手腳開始各種發展和改革。
首先仍舊是教育,然後是農耕,繼續是經濟,這是國家最大的三大命脈。
新皇登基雖還留着重用老臣,但關於改革辦事方面卻比較喜歡用年輕官員,其中最受重用的儼然是跟着新皇一起主持西水北調工程,奮鬥了八年的郭大人、李大人和張大人。
這三位大人與新皇可以説是有着過命的革命友誼了,西水北調時不知道一起經歷了多少困難。
而且三人是林澤的徒弟,林澤是老皇帝的弟子,他們算起來跟新皇還有同門友誼,這份可靠度遠比朝廷其他臣子更為牢固。
三人也幸不辱命,在將教育、農耕、商貿三者打理主持順當的同時,還幫新皇在極端的時間鞏固了帝位,遊走朝堂遊刃有餘。
之後伴隨着君賢書院一批又一批的學子畢業走出來,朝堂的人才更是濟濟,更加彌補了新皇發展國力中的或缺。
新皇的在位期間,可以説是隨心所和大展手腳實現抱負,將原本就強盛的大稷朝發展到了一種難以想象的盛世。
而百姓們也在這種盛世中過得無比富足美好。
農耕工具的改革大大的減輕了種田的辛苦,各種關於農耕的政策和朝廷專業人員研究種植方法,更是大力提高了農業的產值,其他養殖業的發興盛,也大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在外面的人看來,大稷就是個糧食豐足天災都餓不死人嚮往國度。
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更是大稷教育業的重大跳躍,人們不再為讀書太貴而焦慮,因為朝廷每年都會給予很多補助,消費最大的書籍,因為活字印刷術價格也變得便宜。
君賢書院的《字典》因此可以廣泛傳使用,百姓們掃盲工作變得簡單多了,孩子們的讀書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不知道多少。
自動織布機帶來的利益更是促使了大稷朝對工業的改革,朝廷開始越發注重發明,以前被歧視的匠人開始受到重用,聚集智慧發明了很多便民的東西……
林澤對這些眼可見的變化心裏十分安,在他的見證中,原本落後的大稷變得先進起來。
雖然仍舊比不得現代科技,卻也是質一般的飛躍,哪怕物質仍舊落後,但人們的思想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的大稷不僅富足繁榮,更吃飽喝足,儲備的糧食年年都在增加,相信未來很多年裏大家都不會再陷入饑荒中。
至於青山縣,自然是在他的改造中早就成為大稷最發達的城市。
腦子裏底牌被掏得差不多了,天下有那些年輕人闖着,林澤便有了休息的心思,這些年他也沒少心,再不休息休息,他覺得他一定會老得很快的。
皇帝老師在把權利給新皇之後就帶着韓雲之回到了青山縣養老,整天子清閒得叫林澤羨慕不已。
四十歲的時候,林澤主動向朝廷遞了辭呈報告,死皮賴臉的成為了大稷最年輕的養老官員,可被朝中還在兢兢業業幹活的那些老頭子心裏罵死了。
不過林澤雖辭了官,卻還當着書院院長的職位,所以他並不覺得自己很懶。
他只是想更多的時間陪着阿珛,陪着三個孩子,院長的職位要輕鬆很多,他也有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