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5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雖然洪恩從雪倫郡主那邊探不到什麼消息,但是洪恩也只是擔心國王召見自己會不會有什麼壞事而已;現在既然雪倫郡主都不擔心,那表示國王召見自己應該不是什麼壞事——就算是壞事,也是雪倫郡主向國王求個情就可以擺平的壞事,所以雪倫郡主才不會替洪恩擔心。
看來,和雪倫郡主結婚是個正確的投資,洪恩想着,有了雪倫郡主當他的靠山,自己就不用擔心會有其他政治或商業上的敵人趁機陷害他了。
第二天,洪恩依照國王信使通知他的時間、準時來到王宮的晉見廳,看到的卻是國王大剌刺地坐在寶座上,許多的大臣和貴族分成兩列站開,每個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覺到有些“不妙”的洪恩只好硬起頭皮,從大臣和貴族們形成的人牆之間朝着國王走去。
“男爵洪恩參見陛下。”洪恩在坐在寶座上的國王面前單膝下跪行禮。
“不知道陛下召見微臣有什麼事?”
“洪恩男爵,請起來。”國王微笑着伸手示意站起來,看到國王神和藹的洪恩這才稍微定下了心——只要國王沒發怒,那麼不管是啥事情都不會糟糕到哪裏去。
接着,國王站了起來,眼光掃視了大臣和貴族一圈,清了清嗓子,然後開口:“各位,我在此宣佈……”國王大聲向現場的所有人説着:“……任命洪恩男爵為下一任的右宰相!”
“啥?”當國王宣佈完洪恩的任命時,現場所有的大臣和貴族們都嚇得呆了;任命一個靠着裙帶關係才能受封為下級貴族的商人擔任右宰相?
除了現場的大臣和貴族們嚇呆了之外,洪恩本人也是被嚇呆了,一來是因為他完全沒有預期到國王叫他來、竟然是封他為右宰相;二來則是因為洪恩本來是受僱於士巫城的城主公爵、要替公爵多賺錢,好讓公爵的政績能夠加分,從而獲得右宰相的任命。
怎麼現在右宰相的職位反而落到自己頭上來了?
“有沒有人有異議?沒有?很好!那這件事情就這樣決定了!”國王迅速地利用眾人發呆的時候將這件事情敲定下來,而當一眾大臣和貴族回過神來的時候,國王已經坐回寶座了,按照慣例這就是國王宣佈的事情已經決定,不過,這次是“非常狀態”,所以大臣們還是紛紛發言了。
“陛下,任命一個商人來擔任右宰相,這會不會太過輕率了?”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質問着,其中又以那些想要角逐下任右宰相職位的人質問得最兇;沒辦法,他們想要的職位被洪恩就這樣空降下來給搶走了,任誰都會不服氣的。
“國家現在的財政狀況不佳,所以我才要挑個會理財的人來擔任右宰相;洪恩男爵雖然是商人出身,但是他賺錢的本事可是全國知名的,選他來擔任右宰相不是正好嗎?”國王緩緩解釋着。
“而且,如果各位有意見,剛才怎麼不説,等到事情都決定了才來反悔?”
“可是,陛下,洪恩男爵雖然會賺錢,他可未必懂得國家財政啊!”那些大臣們又開始炮轟國王了。
“你們又知道我不懂國家財政?”當大臣們向着聲音的來源望過去的時候,看到的卻是洪恩滿臉自信的神情,帶着冷笑看着全場的大臣們。
這也難怪,洪恩在大學裏學的就是經濟學、會計學和管理學,擔任右宰相的職務——特別是以賺錢理財為任務的右宰相,正好能讓洪恩學以致用,所以洪恩才會這麼信心滿滿。
“你又懂什麼國家財政?”商業部的大臣第一個跳出來反駁。
“或許我是不像先生您那麼‘通’國家財政,但是我有信心在一年之內,不必靠着增税的手段,就可以讓國家税收增加一倍,甚至兩倍都有可能。”洪恩冷笑着瞪視商業部長。
“如果先生有自信能夠不增税就能讓國家税收在一年內增加一倍,我願意退位讓賢,絕不和先生爭執這個右宰相的位置,如何?”
“這……”商業部的大臣遲疑着,很顯然他並沒有把握能夠不靠增税的方法在一年內讓國家的税收增加一倍。
“聽你在説大話!不增加税收,一年就要讓税收增加一倍?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又有一個貴族站出來反駁洪恩,從這個人的排位在商業部長之上,洪恩推測這個人應該就是公爵的真正政敵、另外一個也想競爭右宰相職位的真正幕後人物。
“如果我一年內做不到的話,請陛下革我的右宰相職位和我的爵位。”洪恩信心滿滿地回答着。
“嗯,嗯,很好,所請照準。”雖然國王也不認為洪恩能夠在一年內讓税收翻倍,但是這是一個能夠用來壓服眾人反對的好藉口;而且洪恩説的是“請國王革他的職”,到時候國王只要來個“所請不準”,洪恩就可以繼續蹲在這個右宰相的位置上。
“如果有人自信能做到不增税而在一年內讓税收翻倍的,站出來;不然我就任命洪恩男爵來擔任右宰相了。”看到大臣之中有幾個人蠢蠢動,國王又補充了一句:“不過,既然洪恩男爵承諾了一年內沒讓税收翻倍、就要革職削爵的處罰,要擔任右宰相的人也必須接受同樣的約束才行。”國王這麼一説,那些原本想先卡位、讓生米煮成飯的人這下子都不敢出列了;卡位佔職缺是一回事,但是佔到職缺,一年後卻被罷職削爵,這怎麼也不划算,所以那些認為一年內不可能讓税收翻倍的人就通通畏縮回去了。
“有人要自告奮勇嗎?沒有?”國王掃視着眾人,除了洪恩以自信的目光向國王的視線以外,其他人都低着頭躲避着國王的眼神。
看來任命洪恩為右宰相果然是正確的決定,國王想着,先不管洪恩是不是有辦法在不增税的情形下讓國庫税收翻倍,光是這份自信就不知道壓倒多少大臣了。
“那麼這件事就這樣決定了,從今天開始,洪恩男爵就是右宰相!”散會之後,還有些不敢相信剛才所見所聞的大臣和貴族們紛紛三五成羣、聚在一起討論了起來。
“國王陛下是怎麼了?竟然任命那種平民出身的商人來擔任右宰相?真是有失斯文!”一個貴族鄙夷着。
“那小子可還真敢説,不靠增税的手段就要在一年之內讓税收翻倍?説夢話都沒這麼異想天聞!”另一個大臣不屑地哼着氣。
“他大概是自認很會賺錢,想用他自己賺的錢來補上國家税收吧。”又一個大臣猜測着。
“用他自己的錢補上國家税收?”第二個大臣撇了撇嘴。
“那小子或許真的是很會賺錢,光看他這次帶來王城出售的貨物,全都賣光了只怕賺了一兩萬金幣是有的;但是國家税收可不是一兩萬金幣而已啊!一年份的國家税收可是上百萬金幣的,那個小子再會賺、又怎麼可能一年賺到上百萬金幣?就算叫他去搶也沒辦法好不好!”話説這邊大臣和貴族們議論紛紛,每個人都不認為洪恩能夠不靠增税的手段來讓税收翻倍;而有着類似想法的顯然不只外面的那些大臣,這邊國王把洪恩叫到書房單獨談話,也同樣是擔心着洪恩所開出的支票無法兑現。
“洪恩,你要怎麼讓國庫的税收在一年內增加一倍?你該不會是想靠你經營生意來賺錢吧?”國王擔憂地問着,語氣很明顯的就是不認為洪恩做得到。
“雖然你很會經營生意,但是要知道我們國家一年的税收有將近上百萬金幣,那可不是光靠經商就能賺得到的啊!”
“陛下,我明白,我沒有把握是不會説這種話的。”相對於國王的緊張,洪恩倒是顯得老神在在、一副天塌下來也不怕的神情。
“我當然是知道有辦法可以在不增税的前提之下能夠增加税收,我才敢提出來的;我的老師有教過我這些學問,他們的老師可沒有。”
“哦?你的老師有教過你不增税而可以增加税收的辦法……”國王驚訝着,他任用的大臣之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貴族,但是怎麼就沒有人知道能夠不增加税賦而提升國庫收入的辦法呢?而洪恩這個“平民百姓”反而會知道那種應該是隻有常常接觸到國家大計的人才會知道的辦法,難道説洪恩其實不是平民、而是受過更高等教育的“大”貴族嗎?當然,是外國來的貴族,國王非常確定在這個國家之中沒有人懂得如何不增加税賦而提升國庫税收的。
洪恩記得很清楚,他的經濟學教授曾經在課堂上如此説着“資本主義最傑出、最天才、也最惡毒的發明之一,就是銀行制度”;因為,設立銀行不但能夠靠着存放款之間的利差來賺錢,還能夠促進貨幣通,而且是以倍數成長的方式在促進貨幣通量的。
只要貨幣通量能夠以倍數增加,那麼和貨幣通有着相關的財政税收——像是營業税、貨物税、關税、所得税之類的當然也會跟着增加,同樣也是跟着貨幣通量以倍數增加。
只要洪恩能夠通過設立銀行的手段,來增加全國的貨幣通量到兩倍以上,那麼國家的財政税收自然也會同步增加到兩倍以上;何況透過銀行來調節貨幣通量的時候,可以很輕易地增加貨幣通量到四五倍、甚至十幾倍以上——當然,虛胖過度的貨幣通量會使得整個金融體系變得脆弱,還會造成貨幣貶值,一點點小問題就可能造成一場金融風暴。不過,要讓貨幣通量增加個三四倍還是很輕易的,洪恩在國王面前承諾的兩倍税收其實已經是很保守的承諾了。
為什麼銀行能夠以倍數來增加貨幣通量?其實關鍵就在於銀行同時經營着“存款”和“放款”業務,能夠將顧客的“存款”通過“放款”的手續再次讓錢回到市場上通。
如果説今天洪恩在王城設立一個銀行來經營存放款業務,而王城的所有居民都將他們的財產存入洪恩的銀行之中,假設是一百萬金幣好了;那麼,當這一百萬金幣全都存入了洪恩的銀行之後,洪恩的銀行就有了一百萬的金幣,而王城的居民們雖然手上沒有了金幣,但是他們在“帳面上”有着總數一百萬的金幣——存在洪恩銀行之中的金幣。
在居民們將他們的財產存入洪恩的銀行之後,洪恩就可以將這些金幣拿來當成放款的資金,而再次假設這一百萬金幣又都能順利地借貸出去,那麼現在這一百萬金幣再次回到居民們的手上,居民們現在擁有了實際上的一百萬金幣和“帳面上”的另外一百萬金幣——就是存入洪恩的銀行、又被洪恩拿來當放款資本的那一百萬金幣。
假設,重複着以上的存款——放款程序,這些金幣又再次被居民們存入銀行、然後又被洪恩的銀行拿來當放款資金全數借貸給居民,那麼現在居民們將會擁有三百萬的金幣,帳面上存在洪恩銀行之中的兩百萬金幣以及實際握在手中的一百萬金幣,而王城地區的貨幣通量就靠着這樣存款——放款的循環方式,增加了三倍。
所以,只要不斷重複以上存款和放款的程序,每重複一個循環,居民們帳面上的金幣就會多翻一倍,理論上是可以無限循環下去的,當然也就可以像是變魔術一樣讓居民們的金幣在帳面上無限制增加。
但是,過量增加帳面上金幣數額,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銀行如果將金錢全都借貸出去,那麼如果有存款人要來提領存款的時候,銀行將會面臨沒有錢可以讓存款人提款的窘境,因此才有所謂的“存款準備率”,也就是説,銀行不能將所有收到的錢全都借貸出去,必須保留一部分的金額下來預備着讓存款人來領取,而這部份必須保留下來的金額所佔據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率。
通過“存款準備率”這種手段,銀行可以調節貨幣通的倍數,同時也可以有錢讓存款人領取;而“存款準備率”的高低,就決定了市面上貨幣通量會增加幾倍,假設存款準備率是三分之一,那麼貨幣通量就會增加三倍;存款準備率是四分之一的時候,貨幣通量就會增加四倍,以此類推。
當然,最後在市面上“通”的,其實都是帳面上的數字而已,實質的金幣都已經全數存入銀行的保險庫當中了。
如果“毀天滅地”這種法術可以算是魔法的“終極咒”的話,那麼銀行制度就可以説是經濟學上的咒類措施,因為設置銀行可以增加貨幣通量,但是設置一間銀行和設置一百間銀行,對於增加貨幣通量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並不會因為銀行的家數增多、貨幣通量就跟着增大,這就有點像是某些“咒”只能施展一次的特。
所以説,當其他的大臣們在質疑洪恩擔任右宰相的能力時,洪恩就已經想到了設立“銀行”來增加貨幣通量這種措施;只要設立銀行,就可以藉着調控貨幣通量的倍數,來間接增加國庫的税收總數。
而且,洪恩現在被任命為右宰相之後,能夠以國家公權力來推動銀行制度,這樣在銀行經營放款業務的時候就能夠靠着國家的執法機關來強制借款人還錢,這比洪恩以私人身份來經營銀行要有利得多——以私人身份經營銀行,如果有借款人賴債不還,那洪恩就只好效法地下錢莊、僱用黑道來暴力討債了,不但花的錢更多,還有被人反咬告上法院的危險,怎麼樣也比不上以右宰相的身份假公濟私開設銀行來得方便。
雖然説開設銀行需要大量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