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憂天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順天時報》(2)載北京闢才衚衕女附中主任歐陽曉瀾女士不許剪髮之女生報考,致此等人多有望洋興嘆之概云云。

是的,情形總要到如此,她不能別的了。但天足的女生尚可投考,我以為還有光明。不過也太嫌“新”一點。

男男女女,要吃這前世冤家的頭髮的苦,是隻要看明末以來的陳跡便知道的。(3)我在清末因為沒有辮子,曾吃了許多苦(4),所以我不贊成女子剪髮。北京的辮子,是奉了袁世凱(5)的命令而剪的,但並非單純的命令,後面大約還有刀。否則,恐怕現在滿城還拖着。女子剪髮也一樣,總得有一個皇帝(或者別的名稱也可以),下令大家都剪才行。自然,雖然如此,有許多還是不高興的,但不敢不剪。一年半載,也就忘其所以了;兩年以後,便可以到大家以為女人不該有長頭髮的世界。這時長髮女生,即有“望洋興嘆”之憂。倘只一部分人説些理由,想改變一點,那是歷來沒有成功過。

但現在的有力者,也有主張女子剪髮的,可惜據地不堅。

同是一處地方,甲來乙走,丙來甲走,甲要短,丙要長,長者剪,短了殺。這幾年似乎是青年遭劫時期,尤其是女。報載有一處是鼓吹剪髮的,後來別一軍攻入了,遇到剪髮女子,即慢慢拔去頭髮,還割去兩…。這一種刑罰,可以證明男子短髮,已為全國所公認。只是女人不準學。去其兩,即所以使其更像男子而警其妄學男子也。以此例之,歐陽曉瀾女士蓋尚非甚嚴歟?

今年廣州在女學生束,違者罰洋五十元。報章稱之曰“天運動”(6)。有人以不得樊增祥(7)作命令為憾。公文上不見“雞頭”等字樣,蓋殊不足以饜文人學士之心。此外是報上的俏皮文章,滑稽議論。我想,如此而已,而已終古。

我曾經也有過“杞天之慮”(8),以為將來中國的學生出身的女,恐怕要失去哺的能力,家家須僱孃。但僅只攻擊束是無效的。第一,要改良社會思想,對於房較為大方;第二,要改良衣裝,將上衣系進裙裏去。旗袍和中國的短衣,都不適於的解放,因為其時即部以下掀起,不便,也不好看的。

還有一個大問題,是會不會大忽而算作犯罪,無處投考?我們中國在中華民國未成立以前,是隻有“不齒於四民之列”(9)者,才不準‮試考‬的。據理而言,女子斷髮既以失男女之別,有罪,則天更以加男女之別,當有功。但天下有許多事情,是全不能以口舌爭的。總要上諭,或者指揮刀。

否則,已經有了“短髮犯”了,此外還要增加“天犯”或者也許還有“天足犯”嗚呼,女身上的花樣也特別多,而人生亦從此多苦矣。

我們如果不談什麼革新,進化之類,而專為安全着想,我以為女學生的身體最好是長髮,束,半放腳(纏過而又放之,一名文明腳)。因為我從北而南,所經過的地方,招牌旗幟,儘管不同,而對於這樣的女人,卻從不聞有一處仇視她的。

九月四——(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月八《語絲》週刊第一五二期。

(2)《順天時報》本帝國主義者在北京所辦的中文報紙。參看本卷第98頁注(9)。一九二七年八月七該報刊載《女附中拒絕剪髮女生入校》新聞一則説:“西城闢才衚衕女附中主任歐陽曉瀾女士自長校後,不惟對於該校生功課認真督責指導,即該校學風,由女士之嚴厲整頓,亦臻良善,近聞該校此次招考新生,凡剪髮之女學生前往報名者,概予拒絕與考,因之一般剪髮女生多有望洋興嘆之概雲。”(3)指清朝統治者強迫漢族人民剃髮垂辮一事。一六四四年(明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及定都北京後,即下令剃髮垂辮,因受到各地人民反對及局勢未定而中止。次年五月攻佔南京後,又下了嚴厲的剃髮令,限於佈告之後十“盡使?(剃)發,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此事曾引起各地人民的廣泛反抗,有許多人被殺。

(4)作者在清代末年留學本時,即將辮子剪掉,據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所記,時間在一九o二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秋冬之際。他在一九o九年(宣統元年)歸國後曾因沒有辮子而吃過許多苦。參看《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和《且介亭雜文末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5)袁世凱一九一二年三月五南京臨時政府曾通令“人民一律剪辮”;同年十一月初,袁世凱在北京發佈的一項令文中,也有“剪髮為民國政令所關,政府豈能漠視”等話。

(6)“天運動”一九二七年七月七,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代理民政廳長朱家驊提議的止女子束案,規定“限三個月內所有全省女子,一律止束,…倘逾限仍有束,一經查確,即處以五十元以上之罰金,如犯者年在二十歲以下,則罰其家長。”(見一九二七年七月八廣州《國民新聞》)七月二十一明令施行,一些報紙也大肆鼓吹,稱之為“天運動”(7)樊增祥(1846—1931)湖北恩施人,清光緒進士,曾任江蘇布政使。他曾經寫過許多“豔體詩”專門在典故和對仗上賣技巧;做官時所作的判牘,也很輕浮。下文的“雞頭”是芡實(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的別名。宋代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六《驪山記》載:“一,貴妃浴出,對鏡勻面,裙褪,微,…

(帝)指妃言曰:‘軟温新剝雞頭。’”(8)“杞天之慮”這是楊蔭榆掉成語“杞人憂天”而成的不通的文言句子。

(9)“不齒於四民之列”民國以前,封建統治階級對於所謂“惰民”、“樂籍”以及戲曲演員、官署差役等等都視為賤民,將他們排斥在所謂“四民”(士、農、工、商)之外,止參加科舉‮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