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待到山花爛漫時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史書記:天風歷5月13夜,國師趙狂言於觀天樓羽化成仙,其後觀天樓焚於天火。
野史記:107年,5月13夜,蒼天城天現異象。觀天樓神光普照,其輝若,有白鶴自樓中飛出,向西而去,其下彩雲飄飄。趙國師手持玉拂,立於鶴背,其狀出塵,其人濛霧,飄飄為仙,沒入雲中,須臾不見。其後天降紅石,擊觀星台,觀天樓引而自焚,蒼天城百姓起而拜偈。
趙狂言的死,對蒼野望甚至整個帝國的觸動是極大的。
在此,不得不先就整個封建帝國制社會的統治進行一番論述。
封建社會里,由於生產力的極度低下,社會資源的極度匱乏,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人們的生活水準普遍低下,所謂的富國強民,充其量也不過一個國家裏大部分的民眾不會處於餓肚子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生存資源的需求,其實遠遠高於後世社會,因此而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也就極易影響整個社會架構。
為什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裏,除周朝外,再沒有一個國家的統治能夠延續三百年以上?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帝王一代比一代昏庸,事實上有相當多的亡國之君,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無能。只是隨着百年發展,人口的逐漸增多,社會資源分配的困難不斷加劇,從而在後期社會中造成動盪的幾率越發增大。
最早期的戰爭就是在這種資源分配的難以滿足中產生的,它能幫助己方人員降低人口,掠奪資源,將災難進行轉嫁。
然而,戰爭從來都是一把雙面刃,在通過戰爭獲益,人們首先受到的是它所帶來的傷痛。
在這種情況下,封建帝國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進行輔助領導。
道德與神,便是兩種最重要的工具。
在早期的文章中,我們曾經説過,道德的最早期出現,其實就是一種人類社會用來約束彼此行為的工具,它在封建制國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帝王進行統治。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下犯上是為大罪等法律就是在這種道德基礎上建立的,它為君王統治階層提供思想上的巨大服務,從而使民眾在生活條件未達到最惡劣的情況下,心甘情願地為上驅使。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自己的社會,為何中西方在思想上,生活上,甚至法律上有着如此大的差異,很大程度就取決於基本的道德觀念不同而導致的文化差異,從而催生出各類不同特的文明。
但是任何一個不同特的封建文明,卻又都擁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每一個民族的歷史,都有其固定的神話傳説。
相比道德統治,神這類虛無縹緲的東西,其實更是君王手中的一把利劍。
君權神授,奠定了帝王統治萬民合法化的基礎。
以神之名,可以使人們更加信服,並無條件地接受驅使。
輪迴轉世之説,更可使苦難中的人們有一份心靈上的寄託,從而忘卻苦難,安於現狀,並將一切寄託在未來轉生,期盼下世幸福之上。
這種對心靈的控制,其效果有時尤甚於暴力統治的效果,它使人們結合而成為一個整體,用同一個聲音説話,用同一份行動來表現出國家意志。
因此,越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其對神靈的崇拜程度也就越高,這其中有君王的導引,也不乏民眾自我麻醉式的解。
也因此,作為天風國師的趙狂言,其身份地位,在帝國中可以説是相當超然的。
他不但是天風的國師,某種程度上也是天上神明的代言人,是最接近神的人。
皇帝若要在什麼事上得到民意的認可,趙狂言就會以神之名義向民眾説項。在戰爭展開前,趙狂言會告訴民眾,一統大梁舊土,為奉天命而行,是為有道大業,使民眾支持;當戰爭展開時,趙狂言更會以神的名義向士兵們祈福,告訴他們戰死的將士將能魂歸天國,榮登極樂,即使投胎轉生也可過上好子,從而使得士兵們悍不畏死,戰鬥力極具飈升;在戰爭結束之後,趙狂言更會以神之名義發表各種有利於君王統治的言論,以加強中央控制。
這兩個人在天風國內一搭一檔,總能將許多棘手的工作變得順利非常。
然而,趙狂言突然飛天而去,天風帝國一下子就只剩下了一個蒼野望,所留下的局面馬上令所有事情都變得棘手起來。
對皇帝來説,一個不成仙的國師,顯然比成仙的國師要有用許多,而對萬民來説,成了仙的國師在天界一定會保佑他的子民,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所以他們會很高興。這兩者之間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一下子就變得尖鋭而衝突起來。
淺水清的出招,不是不狠辣的。
面對這種情況,蒼野望是不可能壓制的,他只能順其民心,聲稱國師已經得成大道,背地卻是大發脾氣,嚴令國內的情報組織全力調查觀天樓火焚之因。然,一把火燒了觀天樓,且樓裏找不到國師的屍體,只有一片殘垣斷壁,要想找到事情的真相,卻是難之又難。
不過在這件事上,無論是蒼野望還是南山嶽,都沒有想到殺死趙狂言的竟然會是淺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