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出書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一個道德的社會里,道德的力量是至高無上的。當初,王莽擁有足夠的道德聲望,竟可以通過和平演變,成功地取得了漢室山河。道德的力量之大,可見一斑。如果不是王莽鬼心竅,要按照《周禮》來建設一個理想國,也未必會失敗。
這些都是閒話了。
不過,可以肯定,張涵有了這個名聲,對將來是大有好處。
十一月中,《張氏子娛母故事集》出版了第二卷。這一回,張王氏印刷了一千冊,才勉強滿足了需求…僅指與張家有聯繫的。
《故事集》出第二卷,並不在張王氏的計劃之內。在大漢國,印碎籍的成本是很昂貴的。雕版印刷只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價格稍稍降低一些兒,卻依然很貴。而且,張王氏也無意於把張涵樹立成故事大王…那不是什麼好形象。
然而,事情到了這一步,卻由不得張王氏了。既然是給張涵揚名,就要做到盡善盡美。在時有人發出懷疑之聲,不管是她本人,還是張昭,都不可能停手,給人以口實。所以,便有了這第二卷。
這一次,為了給張涵揚名,張家花費巨大。
造紙術是天書最先提供的技術,按張涵的説法,很是簡單。機械法是把纖維打散磨碎,化學法是用石灰和草木灰蒸煮,製成紙漿後,洗滌、漂白、添料、加膠、抄紙、烘乾、壓光,便製成了紙張。
張家造紙作坊從無到有,經過一點一滴的多年研究,對此間程有了深入得了解。蒸煮法成紙質量好些兒,機械法可以利用水力石磨,價格便宜些兒,各有千秋。
謗據天書的試驗神,工匠們偶然發現,蒸著時同時加入煅燒過的黃鐵礦和綠礬油,效果會更好。張涵推測,應該是形成了亞硫酸鹽。
在壓光的時候,張家還是使用人力,把八分乾的紙鋪在十分光滑的石板上,推動打磨的同樣光滑的花崗岩石輥,碾壓上幾遍,成紙就會光滑許多。
不管如何簡陋,張家現在能夠生產光滑雪白的白紙了,質量絲毫不亞於左伯紙,某些心製作的紙張質量還在其上,而且成本也不高。
可就是這樣,張家此次的花費仍高達六、七百萬錢之巨。
雕版印刷從紙上的幾百字,到實際印刷成書,走了許多的彎路。張王氏先後動用奴隸數百人,消耗的紙、墨、木材無以數計,忙了整整大半年。
如果用這筆錢來買孝廉,十個八個孝廉都買回來了。但張昭要的是名聲。張涵覺得,這有點兒傻,誰都知道,騶縣張家沒少給張讓送錢的。但生活在大漢十多年,張涵也不得不承認,時人就認這個,對他的將來是有好處的…好名聲會跟隨着他一輩子,可謂終生受益,再大的花費也值得。
換言之,張涵是以一個孝子的身份出現在人前,而不是一個與宦官勾結的張氏子弟,他被士人承認為其中之一。這個起點,比後者強百倍。
再説,雕版印刷的各個環節,已在第一次印刷中悉了,再印《張氏子娛母故事集》第二卷,最多花上一百多萬錢也就足夠了。
用張昭的話來講“大錢都花了,不差這點小錢。”在第二卷《故事集》中,張涵親自出馬,寫了個跋。
這一篇跋,張涵足足寫了一個月時間。他希望寫的動人心絃,能動觀者,卻又希望寫的平實一點兒,不要過於煽情,這個度的把握,便為難了。
躊躇了好些兒時,張涵把張王氏整理撰寫的《張氏子娛母故事集》全本,都帶到了卞南莊,每
一有閒暇,便手不釋卷。
看的出來,張王氏用了很大的心思,娟秀的小字工工整整,沒有一絲潦草塗抹的痕跡。張涵讀着讀着,就落淚了。從三歲起,張涵便開始練字,此中的辛苦,他十分清楚。這六十八萬字的書卷聞所未聞,不要説修飾撰寫,就是抄寫一遍,沒有一年半載,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張王氏在上面花費的心血,可想而知。
心情盪之下,三百一十七字的跋,張涵一揮而就。完成以後,張涵閲讀了三遍,都覺得一字不能改動,無論文章,還是字跡,都是有生以來最高成就了。岑晊見了,也誇獎他水平大有長進,勉強可以算是名篇了。
在跋裏,張涵回顧了自己給母親講故事的心情,也描述了自己看到這部書時的震撼。他很直接地寫道,這部書是張王氏的著作,如果沒有張王氏的修改撰寫,小孩子的胡編亂造,不過是一些鄙簡陋的故事,永遠不會成書,也不值得一讀。
母親張王氏將之命名為《張氏子娛母故事集》,母親拳拳之心,實非人子所能拒絕,張涵便愧領了。如此之書,張涵希望能令天下人讀到,故苦思七,終於受印鑑的啓發,發明了雕版印縮。
總而言之,張涵一篇母慈子孝的大文章做下來。
世界馬上清靜了。
張涵姿態擺的非常低,有跋在,大多數人就都相信了。就算再有懷疑者,也萬萬不敢説出來。人家母慈子孝的,你偏偏懷疑來懷疑去。對方是否是君子之心,還有待證實;你的小人之心,卻已大白於天下。
跋中透出來的幾個信息,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筆事是張涵口述,張王氏撰寫,這就足以解釋大多數疑問了。而且,故事可以假,文章可以假,這筆字卻是假不了。不然的話,今後與人往中,也會很容易被人覺察,沒有人會做那樣的傻事。
雕版印刷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字寫成什麼樣,雕出來的版,印出來書,就是什麼樣。再有偏見的人,也得承認,張涵寫了一手好字。
自天書降世以來,張涵可以正大光明地練習行書。這麼些年練下來,張涵在書法上,進一步提高,娟秀含蓄,風韻妍美,圓轉凝重,遒美健秀,法度嚴謹。可謂獨步一時,時人以為,還在穎川劉德升之上。換言之,張涵也算是個書法家了。
讀書習字,兩者幾乎密不可分。張涵字寫的好,別人自然而然也就認為,他的學問是不錯的。何況,還有跋為證。
張涵在跋裏説“不敢貪天功為己有”
…
實際卻是在高喊,雕版印飼俺發明滴…最後又附上了雕版印縮,就更彰顯出他寬廣的懷,視錢財如糞土的良好品格。
這東東本來就極簡單,從印鑑圖章發展而來,兩卷書一出,本也無從保密。張涵乾脆便來了個公開化,以為自己揚名。當然,文言文用辭簡潔,寫的跟天書似的,卻也沒幾個人會較真兒,真去計較這些許瑕疵。
熹平元年(172年),張涵被魯國相舉為孝廉。
張涵非常高興,但是,他稱自己學識淺薄,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很謙虛的謝絕了。於是,張涵的名聲更加響亮。
隨着雕版印縮的傳播,張涵名聲傳遍全國,不僅在州郡知名,遠在雒陽也是小有名氣了。
不過,14號前估計是沒有指望了。我每章字數約在五千上下,平均肯定在五千以上,目前除了外傳,也已經傳了14萬字了。因此,到14號,我還可以傳11~12章。今天是4號,還有10天,大家一目瞭然,這個,基本是沒有餘富了。
最後,還是要要下票,諸位支持下,讓我在新人榜上待着就可以了。
另外,這周華較多,我明天開個
樓,諸位需要,就進來留個腳印吧!注意,每人只有兩隻腳,所以,腳印不要超過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