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位張大人…害劉皇叔麼?”諸葛亮眉頭微揚,輕聲説道。
“嗯~~?”徐庶輕噫一聲,先是有些不解,略一思索後,似乎明白了什麼“孔明,你是説…行‘試舉之法’會起士族反對?”
“不錯!”諸葛亮點點頭,淡然説道“若果真以‘試舉之法’代‘徵辟察舉’,則天下士族,十成中將有六成以上者,必將視劉皇叔為死敵,另外三成將避而遠之,尤能歸心效力者,十中無一…”
“…”徐庶眉頭緊蹙,低頭沉思起來。徐庶雖有大智,但因其出身寒門,對於士族門閥的情況雖有所瞭解,但切身的體會並不很深。所以考慮“試舉法”時,徐庶儘管也想到可能會導致士族反對,但並沒有把問題看得多麼嚴重,始終認為是“利”大於“弊”!但如今諸葛亮的話卻不得不讓他重新審視起來。諸葛亮年紀雖輕,但徐庶一直認為這位“小師弟”(相對於徐庶、龐統、石韜等人年齡而言)的才能是鹿門眾弟子中最出眾。
“這‘試舉’之法,不拘一格、不分貴賤,可任天下賢才為用,的確是難得的選拔人才之法…”諸葛亮先是肯定了“試舉法”的利處,但隨即話風一轉“但以今時今世而言,卻未必完全適用…若此時劉皇叔基穩固,已有足夠實力與北方曹抗衡、甚至已可戧平亂世,推行此法當可於社稷有利。但以今時之勢,強以‘試舉’代‘辟舉’,只會徒自取禍…”頓了頓,諸葛亮繼續説道:“當今之天下,錢、糧、物力,十之五、六集於士族門閥之手。州、郡之事,亦難門閥宗族之力。諸族門閥,更是門生故吏、親朋舊遍佈天下…可説。若無士族門閥之助,任誰也難成就大事…以曹論,若無曹、夏侯、荀、程、許諸族鼎力相助,他何以有今之勢?
…
元直師兄可知,士族門閥對何看得最重?非是土地、非是錢糧,而是…取仕!察舉、徵辟乃是門閥子弟取仕之道,若以‘試舉’代‘辟舉’,實是絕士族門閥的本。他們如何肯依?此法一行,諸士族必將劉皇叔視為眼中之釘!”諸葛一族本也是徐州琅琊望族,即便遷至荊州後,諸葛兄弟也與荊州豪門望族剻、龐、馬諸族關係莫逆,故而諸葛亮對士族門閥情況的瞭解,要比徐庶深刻得多。
“如此説來,此法是‘雖好卻不可行’了…”仔細思索後,徐庶默然點頭,不得不承認諸葛亮分析的正確。但徐庶還是覺有些遺憾——出身寒門的徐庶自然知曉“試舉法”對寒門庶族的子弟是何等重要…
“呵呵…”諸葛亮淡淡一笑説道。
“若將這‘代’換成‘輔’。未必不可行!”
“辟舉為主,試舉為輔!”徐庶眼睛一亮,拍案叫絕説道。
“此法頗妙,既可任寒門學子為用,又不太損士族門閥之利,實是一舉兩得!孔明,你這一來,便為皇叔解一難題啊…呵呵!”
“…”諸葛亮不以為意地笑了笑,隨即略顯疑惑地説道“從這位張懿大人為劉皇叔所提的‘增丁’之策看來,實是一位料事周全、頗有遠見之人,為何他竟會獻出這般‘絕計’?”
“…”徐庶知道諸葛亮並沒有嘲笑誰的意思。仔細地思索了一番後,出聲説道“或許是智者有失見…
結束談論後,徐庶先命府中僕婢為諸葛亮安排膳食和住處,自己則乘車急往郡守府求見劉備。
郡守府書房,劉備正獨自一人察看這幾徐、兗二州傳回的戰報,突見徐庶深夜來訪,不驚異地説道:“元直,你不是有故友來訪麼?怎有空深夜來此?”
“主公。庶有要事稟報,不敢耽誤!”據今議事時的情形,徐庶已知劉備對“試舉法”很興趣,甚至還特地在議事後將張懿留下。
“莫非是雲長和子龍戰況有異?”劉備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前方戰情。
“並非此事…”徐庶搖了搖頭説道“主公,是與張仲司的‘試舉選才法’有關…”
“哦~?”劉備疑惑地説道“元直以為此法不好麼?”
“好是極好,但眼下卻不可行…”徐庶詳細地將諸葛亮的分析對劉備一一道來。
劉備由起先的驚訝,逐漸變成了認可,不住地頷首稱是。當聽到諸葛亮所提的以新舊兩法相輔相承的解決方案後,更是不拍案叫絕,欣喜地説道:“元直所思果然周全!我先前倒也是有些急於求成了…有元直相助於我,何愁大事不成?”
“謝主公誇獎…”徐庶笑着説道“但此法卻並非由庶所出!”
“哦~~?”劉備更顯驚訝,急聲追問道“不是元直,卻是何人?”
“乃是庶之鹿門學弟——諸葛孔明所出!”
“就是元直那位今來訪的故友?”劉備略一思索説道。
“正是!”徐庶點頭説道“孔明乃是我恩師門下才智最佳者,月前才剛剛下山出師…”
“比之元直如何?”聽徐庶話中意思,這“孔明”竟似才能尚在他自己之上,不讓劉備驚訝中帶着幾分不信。
“孔明之才,倍于徐庶!”
“倍於元直?”劉備至今足跡已遍佈大漢半壁江山,見識奇才傑士無數,但他相信——才如徐庶者,天下絕對已是罕有,曹麾下的“鬼才”郭嘉、“鬼狐”賈詡、二荀等人,至多也就與徐庶相當。但現在徐庶卻説有人的才能倍於他自己,實在讓劉備覺難以置信“世間竟有如此奇才?元直,可否領我拜見這位諸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