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唐紀三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御史中丞李銑、宋州刺史劉殿皆領淮西節度副使。銑貪暴不法,展剛強自用,故為其上者多惡之;節度使王仲升先奏銑罪而誅之。時有謠言曰:“手執金刀起東方。”仲升使監軍使、內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倔強不受命,姓名應謠讖,請除之。”延恩因説上曰:“展與李銑一體之人,今銑誅,展不自安,苟不去之,恐其為亂。然展方握強兵,宜以計去之。請除展江淮都統,代李峘,俟其釋兵赴鎮,中道執之,此一伕力耳。”上從之,以展為都統淮南東、江南西、浙西三道節度使;密敕舊都統李峘及淮南東道節度使鄧景山圖之。

延恩以制書授展,展疑之,曰:“展自陳留參軍,數年至刺史,可謂暴貴矣。江、淮租賦所出,今之重任,展無勳勞,又非親賢,一旦恩命寵擢如此,得非有讒人間之乎?”因泣下。延恩懼,曰:“公素有才望,主上以江、淮為憂,故不次用公。公反以為疑,何哉?”展曰:“事苟不欺,印節可先得乎?”延恩曰:“可。”乃馳詣廣陵,與峘謀,解峘印節以授展。展得印節,乃上表謝恩,牒追江、淮親舊,置之心膂,三道宮屬遣使賀,申圖籍,相望於道,展悉舉宋州兵七千趣廣陵。

延恩知展已得其情,還奔廣陵,與李峘、鄧景山發兵拒之,移檄州縣,言展反。展亦移檄言峘反,州縣莫知所從。峘引兵渡江,與副使潤州刺史韋儇、浙西節度使侯令儀屯京口,鄧景山將萬人屯徐城。展素有威名,御軍嚴整,江、淮人望風畏之。展倍道先期至,使人問景山曰:“吾奉詔書赴鎮,此何兵也?”景山不應。展使人呼於陣前曰:“汝曹皆吾民也,勿幹吾旗鼓。”使其將孫待封、張法雷擊之,景山眾潰,與延恩奔壽州。展引兵入廣陵,遣其將屈突孝標將兵三千徇濠、楚,王恆將兵四千略淮西。

李峘闢北固為兵場,木以江口。展軍於白沙,設疑兵於瓜洲,多張火、鼓,若將趣北固者,如是累。峘悉鋭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濟,襲下蜀。峘軍聞之,自潰,峘奔宣城。

甲午,展陷潤州。升州軍士萬五千人謀應展,攻金陵城,不克而遁。侯令儀懼,以後事授兵馬使姜昌羣,棄城走。昌羣遣其將宗犀詣展降。丙申,展陷升州,以宗犀為潤州司馬、丹楊軍使;使昌羣領升州,以從子伯瑛佐之。

李光弼攻懷州,百餘,乃拔之,生擒安太清。

史思明遣其將田承嗣將兵五千徇淮西,王同芝將兵三千人徇陳,許敬江將二千人徇兗鄆,恭薛鄂將五千人徇曹州。

十二月,丙子,項寇美原、華原、同官,大掠而去。

賊帥郭惲等引諸羌、胡敗秦隴防禦使韋倫,殺監軍使。

兗鄆節度使能元皓擊史思明兵,破之。

峘之去潤州也,副使李藏用謂峘曰:“處人尊位,食人重祿,臨難而逃之,非忠也;以數十州之兵食,三江、五湖之險固,不發一矢而棄之,非勇也。失忠與勇,何以事尹!藏用請收餘兵,竭力以拒之。”峘乃悉以後事授藏用。藏用收散卒,得七百人,東至蘇州募壯士,得二千人,立柵以拒劉展。

展遣其將傅子昂、宗犀攻宣州,宣歙節度使鄭炅之棄城走,李峘奔洪州。

李藏用與展將張景超、孫待封戰於鬱墅,兵敗,奔杭州。景超遂據蘇州,待封進陷湖州。展以其將許嶧為潤州刺史,李可封為常州刺史,楊持璧蘇州刺史,待封領湖州事。景超進杭州,藏用使其將温晃屯餘杭。展以李晃為泗州刺史,宗犀為宣州刺史。

傅子昂屯南陵,將下江州,徇江西。於是屈突孝摽陷濠、楚州,王恆陷舒、和、滁、廬等州,所向無不摧靡,聚兵萬人,騎三千,橫行江、淮間。壽州刺史崔昭發兵拒之,由是恆不得西,止屯廬州。

初,上命平廬都知兵馬使田神功將所部兵五千屯任城;鄧景山既敗,與刑延恩奏乞敕神功救淮南,未報。景山遣人趣之,且許以淮南金子女為賂,神功及所部皆喜,悉眾南下,及彭城,敕神功討展。展聞之,始有懼,自廣陵將兵八千拒之,選兵二千度淮,擊神功于都梁山,展敗,走至天長,以五百騎據橋拒戰,又敗,展獨與一騎亡渡江。神功入廣陵及楚州,大掠,殺商胡以千數,城中地穿掘略遍。

是歲,吐蕃陷廓州。

段譯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之上乾元二年(己亥、759)唐紀三十七唐肅宗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1],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築壇於魏州城北,自稱大聖燕王;以周摯為行軍司馬。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使我懈惰,而以鋭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必不敢輕出。得曠引久,則鄴城必拔矣。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眾也。”魚朝恩以為不可,乃止。

[1]季,正月己巳朔(初一),史思明在魏州城北建築祭壇,祭天稱王,自稱大聖燕王,任命周摯為行軍司馬。李光弼説:“史思明攻佔魏州後,按兵不動,是想鬆懈我們的意志,然後用兵突然襲擊我們的不備。請讓我與朔方軍聯兵進魏州城,向史思明挑戰,史思明鑑於嘉山之敗的經驗,必定不敢輕易出戰。這樣曠持久,我們就能夠收復鄴城。如果安慶緒敗死,史思明就會失去號召力,難以指揮叛軍。”而觀軍容使宦官魚朝恩卻認為此計不可行,只好作罷。

[2]戊寅,上祀九宮貴神,用王之言也。乙卯,耕藉田。

[2]戊寅(初十),肅宗採用王的建議,祭祀九宮貴神。乙卯(疑誤),肅宗行藉田禮,親自耕田,以示重農。

[3]鎮西節度使李嗣業攻鄴城,為矢所中,丙申,薨;兵馬使荔非元禮代將其眾。初,嗣業表段秀實為懷州長史,知留後事。時諸軍屯戍久,財竭糧盡,秀實獨運芻粟,募兵市馬以奉鎮西行營,相繼於道。

[3]鎮西節度使李嗣業在攻打鄴城時,被亂箭中,丙申(二十八)去世。兵馬使荔非元禮代替他指揮軍隊。起初,李嗣業奏請任命段秀實為懷州長史,主管留後事宜。此時,各路軍隊因為屯兵於鄴城之下久,財竭糧盡,而只有段秀實運送糧草,招兵買馬,用以供應鎮西行營兵,道路上絡繹不絕。

[4]二月,壬子,月食,既。先是百官請加皇后尊號曰“輔聖”上以問中書舍人李揆,對曰:“自古皇后無尊號,惟韋后有之,豈足為法!”上驚曰:“庸人幾誤我!”會月食,事遂寢。後與李輔國相表裏,橫于中,幹豫政事,請託無究,上頗不悦,而無知之何。

[4]二月壬子(十五),出現月全食。此前,百官請求加封張皇后尊號為“輔聖”肅宗因此事問中書舍人李揆,李揆回答説:“自古以來皇后都沒有尊號,只有中宗時韋皇后曾經有過尊號,怎麼能夠效法呢!”肅宗吃驚地説:“這些庸人幾乎誤了我的大事!”適逢出現月食,於是此事擱置。後來張皇后與宦官李輔國相互勾結,橫行朝中,干預政事,無究盡地請託。肅宗雖然心中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5]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築壘再重,穿塹三重,壅漳水灌之。城中井泉皆溢,構棧而居,自冬涉,安慶緒堅守以待史思明,食盡,一鼠直錢四千,淘牆及馬矢以食馬。人皆以為克在朝夕,而諸軍既無統帥,進退無所稟;城中人慾降者,礙水深,不得出。城久不下,上下解體。

[5]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包圍了鄴城,築壘兩道,挖壕三重,堵漳河水灌城。鄴城中井泉都水滿溢出,人們只好構棧而住,從冬天一直到天,安慶緒死死堅守,等待史思明率兵解圍,城中糧食吃盡,以至一隻老鼠值錢四千,士卒挖出牆中的麥秸及馬糞來餵養戰馬。人們都認為鄴城危在旦夕,必能攻克,但是官軍的各路軍隊因為沒有統帥,進退沒有統一指揮,城中的人想要投降,但因為水深不得出城。這樣鄴城久攻不下,官軍疲睏解體,沒有士氣。

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趣鄴,使諸將去城各五十里為營,每營擊鼓三百面,遙脅之。又每營選騎五百,於城下抄掠,官軍出,輒散歸其營;諸軍人馬牛車有所失,樵採甚艱,晝備之則夜至,夜備之則晝至。時天下饑饉,轉餉者南自江、淮,西自並、汾,舟車相繼。思明多遣壯士竊官軍裝號,督趣運者,責其稽緩,妄殺戮人,運者駭懼;舟車所聚,則密縱火焚之;往復聚散,自相辨識,而官軍邏捕不能察也。由是諸軍乏食,人思自潰。思明乃引大軍直抵城下,官軍與之刻決戰。

這時,史思明才率兵從魏州進軍鄴城,命令諸將在距離鄴城五十里處紮營,每個營中擊鼓三百面,遙為安慶緒聲緩,威脅官軍。史思明又從每個營中挑選鋭騎兵五百,每天到城下搶掠,官軍如果出來戰,他們就散歸自己的軍營中。這樣官軍各路的人馬牛車每天都有喪失,甚至連採集薪柴都很艱難。官軍白天防備,叛軍騎兵就在夜裏來騷擾,如果夜裏防備,叛軍就白天來。當時天下饑荒,軍中所用糧餉都是南從江、淮地區,西自幷州、汾州運來,船車相繼不斷。於是史思明派壯士穿上官軍的服裝,竊取官軍的號令,去督促運糧者,斥責他們緩慢,隨便殺戮,使轉運的人心中驚駭恐懼。他們又在運送糧餉船車聚集的地方,暗中放火焚燒。神出鬼沒,聚散無常,他們自己能夠相識別,但巡邏的官軍士卒卻抓不到,也偵察不出行跡。因此官軍各路軍隊都缺乏糧食,人心渙散。史思明這才率領大軍直抵城下,與官軍定好了決戰的期。

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思明自將兵五萬敵之,諸軍望之,以為遊軍,未介意。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矢。郭子儀承其後,未及布陳,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南奔襄、鄧;諸節度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方定。惟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

三月壬申(初六),官軍步、騎兵六十萬在安陽河北岸開擺陣勢,史思明親自率領兵五萬來戰,官軍望見,以為是動部隊,不加介意。史思明身先士卒,率軍衝鋒,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與魯炅先領兵戰,殺傷各半,魯炅還被亂箭中。郭子儀率兵緊跟在後面,還未及佈陣,大風急起,吹沙拔木,天地一片昏暗,咫尺之間,人馬不辨,兩軍都大吃一驚,接着官軍向南潰退,叛軍向北潰退,所丟棄的武器盔甲等軍用物資滿路都是。郭子儀命令朔方軍切斷了河陽橋,以確保東京的安全。一萬匹戰馬僅剩下三千,十萬盔甲兵器差不多全部喪失。東京城中的官吏民眾十分驚恐,都紛紛逃向山中,留守崔圓與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向南逃奔襄州、鄧州,各路節度使也率領自己的兵馬逃回本鎮。這些敗兵沿路大肆搶掠,胡作非為,當地官吏和軍中將帥無法制止,十多天才安定下來。只有李光弼與王思禮整理隊伍,全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