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何性格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媒體上不時地報道有人鬧出驚天大案了,有人高學歷跳樓了,有人不堪重負神失常了,在記者深入調查當事人成長經歷的鴻篇大論裏,我經常會找到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格內向”一般認為,生活中不愛説話,不主動與人往的人是格內向的人。很多人都説不會叫的狗是危險的,內向的格是不好的。不好的東西自然沒人喜歡,也羞於讓人提及。曾在酒桌上看見一位談鋒甚健的老兄恭恭敬敬地給另一位肅然而食的兄弟敬酒,豈料隨口一句的敬酒辭“老實人當今難得”卻是犯了人家最大的忌諱。這位老實人兄弟視如此公然“揭短”為奇恥大辱,然大怒,跳將起來要與“破忌者”單挑,遭攔截後扔下措手不及慌成一團的賓主揚長而去。
同為內向人,我受頗深。從小聽人家有意無意地説我這人老實時,我就很鬱悶,因為從中聽出了侮辱取笑或哀其不幸的意思。學生時代每當看到有仁兄在人羣中左右逢源,顧盼生姿,引着一羣小女生圍在身旁暢聆高論時,我就會羨慕得不得了,直嘆自己天生沒這本事。在猛灌了幾口“格決定命運”之類的心靈雞湯後,我也曾下決心改變格,可是結果很不理想,在人前努力顯得有活力卻是讓自己極不舒服。看來格確是生活習氣長期浸潤染的結果,反正別人或許可以輕易改變我就是無法做到,如果説內向代表着無能,我也只好安於這方面的無能了。
一個人如果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做為浸內向界近三十載的業內人士,我自然也有一些關於內向型格的心得體會。我發現絕不是內向的人特別愛給警方製造案源,很多時候是外向的人老去找警察麻煩。之所以在記者調查案發人成長經歷的文章裏經常會強調內向一詞,是覺得內向型格本就不健康,就像病史中有先天心臟病一樣,後來有什麼病都跟這扯上關係了。而要調查外向的人的成長經歷,就要撇開格因素另外強調其他,因為外向型格本來就是很健康的嘛。以我自身心理健康為例,我並不認同內向的人就是不健康的,但是以我處世經驗,不得不承認外向的人更適應現在講求集體觀念的社會。至少從表面上來看,外向的人是積極向集體靠攏,而內向的人則喜歡搞個人主義,這是少數不服從多數,必然會到孤單,甚至會遭到排斥的。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社會出現少數不服從多數的現象有時也不是壞事,很多具有創造甚至推動歷史進程的人就是孤單或遭到排斥的人。我不能武斷地説他們就是內向的人,但是有關資料確實顯示他們中的一些人頗有內向型的嫌疑。比如陶淵明“閒靜少言”杜甫“為人僻”王國維“情憂鬱”張愛玲曾説“在沒有人與人往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悦”愛因斯坦更是坦言“我沒有與人直接接觸的需要”
…
按照一般的看法,這些人的格是有問題的。但是不用為他們擔心,名人的怪癖可以成就一段佳話,普通人的本表演卻可能為人所詬病。人們可以稱道一位文化狂人無端笑來無端哭,但卻無法容忍某位鄰居見面竟然從不主動打招呼;名人深居簡出搞個人主義那是甘於寂寞默默奉獻,而躲在屋裏不喜歡見客的那位小夥子很可能是患了抑鬱症。從這個意義上説,內向的人天生就有着一定要成功的動力,否則很容易被人所冤枉。
一個人要成功肯定要考慮到格的因素。譬如,呆在實驗室做一個長年累月的研究者,外向活潑的人會覺得憋悶難受;在熱情似火的演唱會上,一個歌手要是內向木訥可能會巴不得早點退場。可是,就算格與職業相匹配了,一個內向的人不必然就是優秀的研究者,一個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能成為表演藝術家。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還有更關健更深層次的因素,那就是格的積極與消極。
説格是內向或外向,是着眼於一個人的外在表現、處世方式;説格是積極或消極,則是基於一個人的思想深處、思維方式。
一般認為外向的人主動強,可以用到開拓的事業上;內向的人穩健,適合獨立鑽研。但事實並不盡然,生活中表裏不一的人隨處可見,他們不但做不好自己的事甚至還會破壞人家做事。有些外向的人與人相處是落落大方,內心深處卻是小肚雞腸;行為舉止是大大咧咧,做起事來卻是猶豫不決;他們看起來是很主動,但這主動不是用到開拓事業上,他們的好口才變成了謠言的傳播利器,主動出擊卻是屢屢製造麻煩,所謂的活潑開朗是唯恐天下不亂。外向的人偏不懂得攘外,而有些內向的人也不會安內,甚至成為了潛伏陰溝的“恐怖分子”他們看起來燕居超然,其實內心無片刻安寧;表情肅然穩如泰山,做起事來卻是沉不住氣穩不住神;他們是善於思考,也能耐得住寂寞,但這不是用到研究課題上,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悲傷裏自怨自艾,或是正在用縝密的思維周密謀劃着一個殺人計劃,有人極端地指出內向的人給人覺很可怕正緣於此。這些人的格不管是外向的還是內向的,長此以往,都將人將不人,因為他們都是消極格的人,是消極的格讓他們的長處無從發揮,或是發揮得越充分他們的人生越沒價值。
與消極格相反的是,自信獨立、心豁達、志存高遠、堅韌不拔的積極格的人,則會讓外向或內向的格揚長避短。這時,外向的人魅力四,把主動出擊的能力化為業務的強勁拓展,出的口才大方得體地展示在談判場合中,主動往的能力用在關心幫助更多的人。而內向的人沉着穩重,把不怕寂寞的優點化為幾十年如一的不懈努力,的內心用在對工作的明察秋毫上,冷靜的心裏用在對世事的透徹觀察上。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是很大的,這給相互間的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只停留於對人的表面瞭解,外向的人可能會指責內向的人死氣沉沉,而內向的人也會暗自譏笑外向的人浮躁輕佻。這是浮於生活表面的無謂爭端,本沒有計較的價值,但仍然有人會出於無謂的虛榮和自尊來維護所謂的面子,或放棄自我本以行為上的故作叛逆來引他人的眼球。
“人之相知,貴在識其天,因而濟之。”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是不僅有機會了解到因為格差異所形成的不同生活背景,更可以領略到因為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形成的智力碰撞與融。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好的社會往活動會令人開闊眼界,真正體會到不被表象所惑而時刻清晰的思維,不被固有勢力所束縛而勇於創新的思維,捷而縝密的思維,豐富而充滿想像力的思維…這些是天才的思維方式,把天才的思維方式發揮到極致的人,就形成了天才的格。天才的格常人難以企及,但做為一個理想格值得每一個外向或內向的人去做永恆追求。
宇宙因芸芸萬物而氣象萬千,生活因形形而光溢彩。不要為喧鬧的大街上出現一個溜旱冰的老頑童而驚訝萬分,也不要為一個年輕人老是傻愣愣地看藍天白雲而嗤之以鼻。現在,我隔壁的那位老來俏大媽正歡快地塗脂抹粉,估計晚上一堆老頭老太又有活動了,大媽總是固執地説調理膚就像炒菜時放鹽巴一樣,為了適應不同的口味,鹹淡可以任由她拿捏。樓上下來了一位心事重重的小夥子,原來他今晚有約,現在正忐忑不安地揣測着那姑娘家會是什麼樣的格。我笑着對他説,不管是什麼樣的格,為了有機會加深瞭解,有時也不妨強裝笑顏打哈哈或故作深沉裝思考呀。
有時我們可以一眼看出一個人的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有時卻也含糊難辨,但不管是拘謹靦腆還是放蕩不羈,人的音容笑貌終是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真正要了解一個人的神氣質還是要看他的格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極為重要,卻也極難分辨,就跟伯樂相馬一樣。伯樂説一般的好馬看看外表摸摸筋骨就知道了,但絕塵弭轍的天下之馬卻是若滅若沒,若亡若無,非一般目力所能及。那麼,龐大的馬羣中有奔馬、立馬、走馬…哪一匹才是真正的天下之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