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八十八章關寧鐵騎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松山決戰,皇太極揮師八旗勁旅,以摧枯拉朽之力,大敗明軍十幾萬人,連奪松山、錦州、杏山、塔山四城。城頭上原明將的帥字旗,已被彩鮮豔的“八旗”所取代。

早年,明統帥孫承宗、袁崇煥心佈置,堅持20餘年的寧(遠)錦(州)防線,以失掉錦州四城而告瓦解,而寧遠作為這條防線的中樞一環,已不復存在。它孤零零地處於強大的清軍的直接威脅之下。離寧遠最近的塔山,相距不過百里,騎兵僅一個時辰便可達。因此清軍進攻寧遠的情況隨時都會發生。而自從清軍佔領錦州四城之後,對明軍已無所顧忌,他們不但來往於四城之間,而且還可以沿着大道,越寧遠城而西,直抵山海關前窺視。

在山海關與寧遠之間,明朝還據有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衞三城。但是不但城小,兵力單薄,並且城內守軍已成驚弓之鳥,自顧不暇,對寧遠已無力護衞。顯然,此時的寧遠實際上已成了一座孤城。而清軍則有錦州四城作為據地,進攻寧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為有利。寧遠城正面臨着有史以來最危險的局勢。

而三桂就是在這種情勢下臨危受命上任薊遼督師,親自坐鎮寧遠城,嚴防清軍的進攻。在他的心中深深的清楚,寧遠實乃與孤城無異,早晚都將會被清軍佔領。在這之前他必須要做出部署,以為後與清軍決戰做好準備。

在京師方面,崇禎也深深知道寧遠城對大明的重要,因為此時明在關外僅剩寧遠、前屯、中前、中後四城,其中寧遠首當其衝,如若失守,其他三城則本無法保障。因此,崇禎特別強調了對寧遠的防禦,還要“兼顧”其他三城,並要求多積貯糧餉,作固守之計。為此崇禎特撥白銀一百二十萬兩,另外户部也發下餉銀三百萬兩,又調來天津的大批漕米,陸續運至寧遠。指示三桂將這些錢糧“酌量分貯各城,俾處處有備,庶保無虞”錢糧已足,三桂又向朝廷請示盔甲、弓箭、槍炮等各種軍需。而崇禎意識到守住寧遠的重要,凡有三桂所請,無不允准。如今他已把三桂視為整個遼西安危的保障,專責其抵禦清兵。因此,儘管李自成、張獻忠、徐過強等農民軍步步近,明政權危機益加深,崇禎卻寧可調其餘地方的兵將前去增援,也不讓三桂離開遼東一步。

寧遠城此時擁有守軍一萬八千人,其中有近一半人是在上次松山大戰中逃過來的。其餘大部分都是步兵,只有三千人左右的騎兵。三桂仔細的勘察城中的形勢,所過之處人人對他恭謹有加,唯恐怠慢失禮。讓他充分受到身為薊遼總督的榮耀。

隨後三桂將守衞寧遠與前屯衞、中前所和中後所的各級將領全部召來,為他們召開一個軍事會議。會上詳細瞭解了各城的守衞及城防情況,並與他們進行了一番深入的討論。

經過了解之後,三桂知道如今除了寧遠之外,其餘三城共有守軍一萬人左右,其中只有兩千騎兵,其餘全是步兵。這四城全部加起來兵力與自己原先的班底人數相當,只不過無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人員配備以及神和戰鬥力方面都遠遠無法相比。不過對此三桂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

在這羣將領之中三桂還意外的發現一個故人。此人名叫夏中天,曾是父親吳襄的軍中好友,如今他乃是一員副將,負責守衞前屯衞。當年在三桂滿月之時他曾經去過吳府,只不過過去了這麼多年,容貌變化很大。三桂也只是看着他有些眼而已,之所以能夠認出他來,全因為在會議進行當中,夏中天一直有些心不在焉,而且不時的偷看三桂,眼神躲躲閃閃,不敢與三桂對視。三桂知道他還是顧忌自己現今的身份,當下隨口詢問了他幾句有關守城的軍事常識,他都一一的答了出來,並且據自己多年的從軍經驗回答的都有一番自己獨到的見解。令三桂甚為滿意,當即提拔夏中天為總兵之職,讓其餘將領紛紛羨慕不已。

三桂經過多番部署,命人在逐步加強城防的同時,直接一紙命令將在山谷內的軍事研發訓練基地整體搬遷到了山海關內。反正如今整個遼東都在自己的掌握之內,放在山海關內將更加方便自己後所用。至於朝廷撥付下來的大批糧餉物資等,三桂則命人全數運往山海關內,其餘四城之中只留下極少的一部分,僅夠常所需之用。他可不想將這麼多的東西留給皇太極的清軍所用。另外他還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就是將中後所的吳府眾人搬入到山海關。雖然吳襄對此百般不情願,但無奈如今三桂的身份地位都大為不同,説話一言九鼎,軍令難違,在他的強制主張下,吳襄只得無奈的服從。

待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三桂開始親率手下的三萬鋭重兵,牢牢守護着寧遠城。至於其餘三城的守軍則和原先的寧遠守軍一樣,大都被他調回山海關進行再次訓練,只象徵的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殘負責打理門户。另一方面則派出洪安通到蒙古察漢浩特聯繫林丹汗,與他商量購買戰馬的事宜。

而滿清那面,雖然盛京城被三桂與額哲洗劫一空,皇親貴戚也被擄走一大批。但此時的皇太極地位已經今非昔比,本沒有影響到他的皇座。因此他只是對此進行了一番象徵的安藉,隨後繼續召集文武百官商討如何全面侵佔遼東的事宜。

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多爾袞、豪格、多鐸等滿人為首的主戰派。他們認為如今清軍勢力正盛,加上各路的降軍,實際兵員已達二十萬之眾,正應該趁此聲勢大漲之時乘勢拿下寧遠城。諒那吳三桂區區數萬本抵擋不住八旗兵的瘋狂進攻。

另外一種則是以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等一些漢臣及降將為主反對主戰。他們認為如今遼東只剩餘吳三桂一人尚可支撐,如若朝廷失去了此人,那整個遼東將不攻自破。憑藉洪承疇、祖大壽等人與三桂的私及親屬關係,或可好言相勸讓其就此歸降大清。如此可收不戰而收寧遠之效,寧遠既已收,其餘三城則可盡歸其下。而且寧遠乃是出了名的堅城,並非強攻所能奏效。大家又都深知三桂驍勇敢戰,武力強橫過甚,如一意將其苦苦相,必起他拼死一戰,到時且不説損兵折將,就連大清軍的威信也怕是掃地以盡。因此他們一力主張先對三桂及他手下的各級將領進行一番勸降,就算三桂最後不願歸降,那説不定他手下就會有此種人。而就算沒有任何人肯歸順大清,可是經過如此一番鋪天蓋地的勸降信,勢必會在三桂軍中造成極大的恐慌,使他們相互猜疑,自亂陣腳,到時寧遠可得矣!

皇太極經過仔細思量,認為還是招降三桂來的穩妥。一方面他心中對三桂的軍事謀略與武功十分忌憚,生怕一不小心步入其父努爾哈赤的後塵。另一方面就算他能夠最終攻下寧遠,想必傷亡也會十分慘重,而後平定中原之時需要用兵的地方還有很多,他可不想清軍有過多的傷亡。因此雖然他內心深處早已把三桂當作不共戴天的仇人,但為今之計只有用招降一途方才穩妥。

最後皇太極決定,他要用招撫的政策,不動干戈地得到寧遠。同時,他又繼續派遣八旗兵屯駐於寧遠城以西的大路,時刻保持對三桂的軍事壓力。同時他有指示文武百官,凡是能夠與吳三桂以及他手下各級將領扯上關係的,都要給他們寫出勸降信來。

就這樣,三桂的舅父祖大壽、老師洪承疇、姨夫裴國珍、表兄胡弘先等都遵照皇太極的旨意各向三桂遣書信一函。而以清太宗皇太極為首,動員了這麼多人給三桂寫信,確實構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攻勢。他們的勸降信,都寫得很實際,都是從個人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三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其利害,娓娓道來,不令人動。

而當三桂收到這些信件的時候不由的微微一笑,隨後命人將這些信件張貼出去,讓手下眾將士觀看。這幾萬將士都是一直跟隨在三桂身後的,見到這些勸降信都到異常的可笑,在他們的心中可從未敢想過自己的大帥會去歸降清軍。因此這些勸降信投入到寧遠城中之後,猶如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一點回響,這多少使人到有點意外。三桂的親屬與至都滿以為有把握的事,卻沒有出現,這不能不讓他們到萬分失望。

苦苦等待了將近半年,三桂那裏依然沒有半點回應。皇太極再也忍耐不住,由自己為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副,親自統領大軍十萬,攜帶紅衣大炮和各種火器自盛京出發,直奔寧遠而來。

三桂得到消息不敢怠慢,忙命手下緊閉城門,加強防守。靜候清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