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靖難之役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谷應泰所作的《明史紀事本末》中不僅否認建文帝從死,而且還把建文帝后來落在外的詩抄給抄錄下來:“閲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知何處?惟有羣鳥早晚朝。”(另一是: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遠,龍歸滄海碧雲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以作為建文帝不死的證據。清代學者趙翼也據建文帝的詩:“誰將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斷定建文帝“跡西南,終免禍難。”建文帝的下落一般是三種結論,一為出家説,這個例證比較多,最為明顯的是,朱棣的第一號親信大臣姚廣孝死時,朱棣問姚廣孝還有請求沒有,姚廣孝居然提出:“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

“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溥洽。”可見,這位和尚是知道建文的具體下落的,然而他始終堅不吐實,所以,朱棣恨他死,囚十餘年,直到姚廣孝張嘴,這才釋放了他。而後,從一些地方史料也可以看出來,建文出家並非空來風,明末大臣張居正在對答萬曆皇帝時也説過:“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這樣的話,出家説可謂知者甚多了。

另一個為浮海説,也就是説建文蹈海而去,在《明史?鄭和傳》中提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蹤跡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追尋建文看來並不是虛擬。關於這點,近現代史家如范文瀾、呂振羽、吳晗等人都有文章解讀,然而,旁證比較孤立,一直不作重點研究。存疑而已。

再有一説為死亡説,具體時間是在永樂二十一年前後,也就是公元1423年左右。這一説比較有力的證據就是胡濙的察訪彙報,史書上記載,胡濙一直是明成祖派往各地查詢朱允炆下落的使者,身負重任“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胡濙從永樂五年出,到永樂十四年才回來,而後“母喪乞歸,不許。”明清大臣奪情視事一般都是軍國大事不得已而為之,胡濙的情況也算是特例之中的特例了。永樂十七年再出,永樂二十一年回來,史稱:“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這段説明是非常重要的證明,至少説明了在永樂二十一年的時候,建文帝作為帝位的威脅已經徹底排除,而排除的據無非是建文帝本人表示無意於皇帝和他已然死亡,前者不太可能,唯獨後者是真的,也惟其後者建文帝病死才能讓朱棣放心,至此,懸案得以告一段落,而朱棣離他自己的“駕崩”也不到一年的時間了,朱棣在位二十二年,這件事纏繞了他二十一年之久。

有的史學者認為,朱棣不會花費這麼大的氣力來搜尋一個無能為力復國的窩囊皇帝,然而,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一直被囚,直到英宗年間,皇帝準備釋放他,大臣還援引先皇的教訓不許可呢。而建文帝的同母弟衡王允熞、徐王允熙後來被幽,都是死於非命,史書説:“永樂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顯然不是正常死亡。而這時正是胡濙尋訪建文帝的前一個月,難道是偶然嗎?以朱文圭一個孺子,衡王、徐王也不過是藩王,朱棣尚且如此對待,那麼,真正資格的皇帝建文,朱棣怎麼可能掉以輕心呢?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説法,不論是建文跑到哪裏去,他終究是失敗了,而且失敗的很慘,可以説滿盤皆輸。他在削藩這麼重大的事件上疏於縝密、怯於果斷、失於機謀,固然建文帝對待屬下寬厚仁慈,可是,仁而無狀、寬而無法,以致於眾人都不懷其恩,而溺其度,作為一個統治者,在必要的階段居然兒女情長、似是而非乃至狐疑不決、賞罰不明。建文帝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的遜國雖然令人同情,可並非偶然。從明初歷史展的角度看,即使沒有朱棣的靖難之變,建文帝能不能完成或者説順利的完成從朱元璋以來的轉型也是大存疑問的,換言之,以建文帝的能力似乎不足以扭轉一個時代的格局,更不要説開創一個時代了。所以,朱棣的靖難成功何嘗不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選擇呢?

(2)南京喋血朱棣以勝利者的姿態昂然進入南京,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李景隆、朱橞那樣卑躬屈膝,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徐增壽那樣甘心為朱棣驅使。朱棣甫一入城,御史連楹即刺殺朱棣,被殺後“屍植立不僕”眾人大驚失,朱棣也為之膽寒。而翰林院編修楊榮則非常聰明的謁請於朱棣的馬前説:“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話點醒了尚沉醉於勝利夢中的朱棣,朱棣以奉天靖難、皇明祖訓為依託起兵造反,雖則心中非作皇帝不可,然而嘴上一定是祖宗家法第一,況且,謁陵是標明統緒的頭等大事,漢光武帝就是先拜謁劉邦的高廟之後才即位的,何況朱棣向來標榜自己是太祖的孝子賢孫呢?於是,立刻佈置拜謁孝陵的有關事宜,朱棣親往朱元璋的墳頭前哭訴自己的不得已,請求父親原諒自己親手廢了他老人家許立的接班人,至於楊榮,他此後一生的榮華富貴就都在這句話裏面了,連楹刺殺、楊榮見機,世間的榮枯本來就不可以同而語的。

朱棣榮登大寶之前,下旨捉拿臣黃子澄、方孝孺、齊泰、卓敬、徐輝祖、鐵鉉、暴昭、練子寧等,政治總清算終於來到了。建文武將投降成風,而建文文臣的抗節不屈則是史不絕書的,而且其間可歌可泣的事蹟和人物至於後世仍然傳頌不已,史稱:“忠憤,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自宋以來的士大夫的節義至此達到高峯。而朱棣作為**者的殘暴的一面也暴無遺。

黃子澄是朱棣眼中的惡,他在金川門之變後謀求海上起兵復國,被人告被俘,堅不屈服,朱棣命令凌遲處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庭。齊泰自然也難逃一死,不過,齊泰的很有意思“墨白馬走,行稍遠,汗出墨”有點白馬非馬的味道,被抓到之後也是不屈而死,死的很慘烈。齊黃為朱棣恨之入骨,他們的女在他們身後也是備受凌,《奉天刑賞錄》之《教坊錄》中記載:“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本司鄧誠等於右順門裏口奏,有惡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一夜,二十條漢子守着,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奉欽(旨):‘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可見,他們的境遇是如何慘痛的了。

侍郎卓敬因為削藩時獻大策,所以也沒有逃掉,不過,朱棣很欣賞卓敬的才能,先是責備他離間骨,卓敬不受,説:“惜先帝不用敬言耳。”繼而又派人以管仲、魏徵的故事勸於卓敬,卓敬厲聲説道:“先皇帝曾無過舉,一旦橫行篡奪,恨不即死見故君地下,乃更臣我耶?”朱棣還不死心,這時,因為過去的個人恩怨,姚廣孝密奏朱棣説:“敬言誠見用,上寧有今。”朱棣這才下令族誅卓敬,而後若干年,朱棣仍舊嘆的説:“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其後,暴昭、練子寧、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劉璟、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等人都不屈而死。而其中死節最為壯烈的應該屬鐵鉉、方孝孺、景清等人。

鐵鉉一直到建文失敗之後才被俘,朱棣親自在御前審問他,鐵鉉“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朱棣暴怒,命人把鐵鉉劃開膝骨。鐵鉉仍然大罵不止,朱棣把鐵鉉的一塊一塊的割下來,煮之後置之於鐵鉉的口中,問鐵鉉:“甘否?”鐵鉉説:“忠臣孝子之有何不甘?”劊子手用屠刀把鐵鉉的嘴角豁開一直豁到耳邊,鐵鉉還是不屈服,直到牙齒被鐵錘敲碎還在不住的大罵朱棣篡位謀反,朱棣恨極,令人當場寸磔鐵鉉,把鐵鉉的屍體放入鑊中,而後焚屍揚灰,鐵鉉死年不過三十七歲,一時天下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為鐵鉉的忠義所動,直到滿清末年,《老殘遊記》的作者路過山東濟南時,還有人在講鐵鉉殉難的故事呢。

方孝孺,朱棣起兵於北平時,臨行,姚廣孝(道衍)請託於朱棣,朱棣問是何人,道衍答曰:方孝孺,並説:“城下之,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親口答應。其實,方孝孺本人除了做學問之外,在政治上並不高明,他給建文帝謀劃的計策要麼迂腐,要麼不合時宜,但是,方孝孺的氣節卻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在建文帝出逃後,方孝孺就抱定身死社稷的願望,朱棣把他請入殿中,和藹的問:“先生毋自苦,予法周公輔成王耳。”藉助方孝孺,然而,方孝孺不為所動,針鋒相對的説:“孝孺曰:“成王安在?”朱棣答:“彼**死。”孝孺再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説:“國賴長君。”孝孺還問:“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已經疲於應對了,只好説:“此朕家事。”然後讓左右請方孝孺起草即位的詔書:“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一種説法是方孝孺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朱棣大怒,把方孝孺下獄,並且威脅方孝孺要誅滅他的九族,方孝孺冷淡的説:“十族不懼,況乎九族?”朱棣動員方孝孺的弟子三番五次的去勸説方孝孺,爭奈方孝孺不為所動,朱棣的耐心失去的限度,最後果真下令誅殺方孝孺十族,為歷史所罕見,方孝孺臨死做詩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憤兮血淚,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他的兩個女兒先於他自殺殉節。明萬曆年間,明朝政府給方孝孺建立表忠祠,褒獎他的忠烈和節義。

景清、胡閏之死也是非常悲壯的,景清為人正直、達,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初為北平參議,朱棣和他談話“言論明晰,大稱賞”所以,朱棣進南京之後,對景清一直準備重用的,然而,景清立志與方孝孺等人死節,所以,一,景清暗中藏了利刃準備殺掉朱棣,不幸被覺,朱棣大怒,責問其故,景清説:“為故主報仇耳。”朱棣氣極了,把景清的牙齒打掉,景清含血大罵,鮮血直噴到朱棣的衣服上,滿朝的大臣都為之驚呆。朱棣立命將景清剝皮實草,屍體凌遲。然後“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裏為墟。”而著名的殺人方法“瓜蔓抄”就是從景清的身上開始的。這種辦法比之屠殺十族範圍還要廣大,比如景清和山東的劉固通信,於是劉固一家九族被滅。劉固兄弟遇害之時,也是憤怒到了極點,居然奪過屠刀,連殺劊子手十餘人。最後才壯烈而死。胡閏是大理寺少卿,為討平朱棣夜謀劃,朱棣恨之入骨,殺他的時候居然採用了“灰蠡水”來剝胡閏的皮。據《明朝小史》卷四的記載:“文皇既抄沒一族,男女二百一十七人,所居之地,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號聲,時見怪。”負有探訪建文下落的禮部左侍郎胡濙都看不過眼去了,回來向朱棣報告,朱棣沉默無一語,許久才解。

此外,徐輝祖和梅殷的下場也值得一提。徐輝祖在得知金川門之變後,跑到徐達的廟裏大哭不止,就是不去接朱棣的法駕,氣得朱棣把他抓起來,徐輝祖出示朱元璋頒給徐達家裏的鐵券,上面有功臣免死的字樣,朱棣無可奈何,而且也礙於自己的子徐氏和徐增壽的面子,只能把徐輝祖錮了事,徐輝祖於永樂五年憂鬱而死,萬曆中錄建文忠臣,廟祀南都,以輝祖居。後追贈太師,諡忠貞。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尚寧國公主,他是汝南侯思祖從子,善於謀略,悉弓馬,朱元璋一直對他非常器重,許以輔佐皇孫的重任,梅殷不負朱元璋的厚託,當朱棣遣使假道於梅殷,以進香為名。殷答曰:“進香,皇考有,不遵者為不孝。”朱棣大怒,復書言:“今興兵誅君側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梅殷更狠,割使者耳鼻縱之,曰:“留汝口為殿下言君臣大義。”朱棣沮喪不已。後來又“絕舟檝以遏燕”朱棣進京後,梅殷兵淮上,朱棣迫寧國公主寫信給梅殷讓他投降,梅殷見大勢已去,朱棣親自接見,問梅殷:“駙馬勞苦。”殷曰:“勞而無功耳。”朱棣暗恨之,其後,朱棣密令心腹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衞指揮趙曦借上朝的機會把梅殷推入水中淹死。寧國公主大哭向朱棣索取丈夫,朱棣無法,只好殺人滅口把潭、趙殺掉報之於公主:“駙馬殷雖有過失,兄以至親不問。比聞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許成來,已加爵賞,謀害之人悉置重法,特報妹知之。”言外之意也是暗示公主不要糾纏此事,公主只好忍氣聲作罷。其實,公主本人也是一直反對朱棣的,史稱“主聞成祖舉兵,貽書責以大義。”只是由於兄妹的名分所關,且公主又是女,朱棣才不便下手加害而已。

這場異常慘烈的屠殺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告結束,朱棣親手導演的這幕悲劇比之乃父朱元璋的屠戮功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作為守節的建文文臣秉承了南宋以來的理學思想中的氣節一章,寧折不彎的舉動也被世人所敬仰,包括此後的甲申之變中明朝的士大夫不復這種剛烈的表示了。雖然,這中間不乏愚忠的成份,但是,這種不屈服於暴力的神一直以來都是我民族很可寶貴的神財富之一,值得給予肯定和認同。即使為朱棣百般遮掩的史書作者也承認:“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忠義奇節,人多樂道之者。”公元一四o二年七月朔,朱棣在建文羣臣的血泊中祭告天地,在奉天殿正式登極,接受朝賀,詔告天下。改明年年號為永樂,是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