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亂世嬰兒元末是個戰亂年代,大批老百姓離失所。真是亂世出英雄,朱元璋異軍突起,以應天(今南京)為據地,積極擴充地盤。朱元璋多多子,朱棣是他第四子。其中有好幾個兒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明朝建立時,朱棣已是一個**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生於亂世元朝至正二十年(136o年)四月十七,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羣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幾乎與朱棣呱呱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着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七歲始名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自然是滿心高興。這時形勢已經初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這時朱棣已經7週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生母之謎朱棣的生母是誰,居然還是個謎,數百年來一直撲朔離。中國古代正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生的兒子稱庶子。正被稱為嫡母,其它的妾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説,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它庶子則不得覬覦。
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其實,經歷代學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
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他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又過了1o年,他已成了一個英姿颯的青年,便率領護衞就藩北平。這段時期的生活對他以後的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編輯本段宮廷生活在一般人看來,帝王子孫們的宮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實不然,除了物質生活富足以外,其它樂趣並不多,甚至可以説是枯燥乏味的。
據説明成祖朱棣俊逸不凡參加朝祭他們要沒完沒了地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都要一本正經,不能有半點兒戲。除此之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只是他們偶而到郊外走動時,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間生活趣情。每當他的皇帝老子要舉行大祭如郊祭、謁廟時,朱棣和他的弟兄們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還覺得新鮮,但時間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見的。
習儒尊孔另一項主要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儒家經典了。朱元璋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什麼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為徐達墓撰寫的碑文,誰也斷不開句。朱元璋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徵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師傅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後十幾年,向太子和諸王講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
教育有方如何教育這些皇子們,朱元璋對儒臣們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針:“譬如一塊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師,豈不是愛子弟還不如愛金玉嗎?
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理國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育他們的方法,最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能辦好;心不正,各種都來了,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們切實的學問,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樣,只是會記誦辭章,沒一點好處。”在朱元璋看來,學問重要,德更重要。
師道尊嚴在皇子們的師傅中,有一個叫李希顏的,原是個隱士,因名氣高,朱元璋寫了親筆信把他徵召入京,讓他當皇子們的老師。在古代,私塾的老師手裏都有個戒尺,學生不聽話就要捱打。他大概已經習慣了這一套,對皇子們依然很嚴厲。有一次,一個皇子不聽話,讓他打在腦袋上,腫起個泡。朱元璋見了很心疼,一時大怒,準備治李希顏的罪。馬皇后在旁勸解道:“師傅教我們的兒子以聖人之道,哪裏還能對師傅怒呢?”朱元璋這才消了氣,不久還讓李希顏升了官。史書中沒記載捱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這樣嚴肅的氣氛中進行學習的。
言傳身教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宮,趁朱棣兄弟們都在跟前,便指着宮中的一片空閒地對他們説:“這裏並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樓榭,作為遊玩場所,只是不忍心多費民財罷了。過去商紂王大造瓊宮瑤室,結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漢文帝曾想建台,因憐惜一百兩銀子的費用,就沒有建,所以當時國泰民安。你們以後要經常心存警戒啊!”在這種場合,朱棣兄弟們都要格外恭謹,否則的話,一受懲罰就比師傅們更嚴厲。
朱棣從他父皇那裏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們不只是要學書本,而且平時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規範。這對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年來説,並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習武強志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成為文弱書生,就讓他們經常做些強健筋骨的活動。他當吳王不久,看到7個兒子漸漸長大了“宜習勞,令內侍制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謂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纏腿。這裏是説,讓朱棣兄弟7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這對長期住在深宮大院中的皇子們來説,雖説勞累點,但還是饒有興味的。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地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以健體強志。
體民疾苦洪武九年(13?),朱棣已是17歲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了,到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一下民間的生活。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裏埋葬着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父皇小時候為大户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這裏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窮鄉,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這裏,朱棣彷彿看到,他的父皇小時候是怎麼樣受苦受難,創業是多麼的艱難。他在這裏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説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編輯本段受封燕王朱棣的長兄朱標,即南京一帶所習稱的“大頭太子”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大祭天地於南郊,在郊壇南邊正式登極稱帝。他連贈祖上四代,冊封馬氏為皇后,立朱標為皇太子。
早立藩衞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經常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看《鄭和下西洋》中的朱棣唐國強飾演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衞。有鑑於此,洪武三年(13?)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他為了不使天下人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表白: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衞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諸子封王封諸子為王的這件事也就定下來了。對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當然要一個正式詔諭: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2。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聯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製。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也就在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漢唐舊制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説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損益。
漢朝建立後,劉邦也實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且握有軍政實權,後釀成“八王之亂”唐代雖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裏,由宦官進行管理。宋代大體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動。宋代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試考為官。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行中書省,**一方,儼然是地方上的軍政領,明顯帶有民族壓迫的彩。
分封太侈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漢代的分封辦法比較好,使封國和郡縣相間,便於監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對朱棣本人,而且對明代的政治都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按照明制,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其護衞“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但這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上都過此數。例如在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等“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藩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1o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之類的行當,只是坐糜俸祿。明中期以後,皇室成員的俸祿成了國家沉重的包袱。
擁兵自重藩王沒有行政權,只有軍事權。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有戰事,即使元勳宿將也要聽藩王節制。當燕王朱棣率軍征討乃兒不花時,像傅友德那樣的大將也要受他調遣。朱元璋到他這套制度比以往歷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剛死,那裏就爆了朱棣與建文皇帝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一語成讖對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説。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他“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説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個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13?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説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衞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現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見疏大怒,認為這是離間他們一家骨,要親手殺他。葉伯巨終於為此事死在獄中。不幸的是,葉伯巨所言果然成了事實。
良助賢佐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還為他完了婚,子就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朱元璋聽説她“貞靜,好讀書”被人稱為“女諸生”就把徐達找來説:“你我是布衣之。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結為婚姻,你的長女就嫁給我的四子朱棣吧。”徐達自然是滿口答應。徐氏於洪武九年(第二年就成了親。這時朱棣18歲,徐妃16歲。就是這位看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後來成了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內助。
就藩北平洪武十三年(138o年)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不難看出,朱元璋對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險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別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時間還早於燕王兩年,都沒讓他們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給了燕王,其中似乎有“深意存焉”從朱元璋為諸王選的妃子來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達的長女,而這種婚姻實質上是一種政治行為,在這點上其它諸子也是比不上的。這對朱棣以後的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新的起點這時的燕王已是21歲的英俊青年。他沒有留戀風光旎的南國、而毅然甘冒“雪花大如席”的北國風寒。他出了,率領着數千護衞,浩浩蕩蕩地奔赴北平,滿懷着信心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他知道,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