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30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子莽,直來直去不會繞彎子:“現在這世道,還有比吃飽穿暖有個安全的地方住更重要的嗎?”李鋭一時語,不知道該怎麼反駁他,撓了撓頭皮,催促道:“趕緊幹活去,好好幹活早點攢夠貢獻值,咱們也能進內城享福。”
“對對對。”其他人紛紛附和起來,一個個開始算自己已經攢了多少貢獻值,還得幹多久才能得到進內城的資格。
他們在一的積極勞動建設城市換取貢獻值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對望鄉城的歸屬,都已經跟其他人一般將搬進內城,拿到户口本當作目標奮鬥。
傅瞻的離開並沒有讓大家的生活發生太大的變化,只偶爾會提起一句,也不知道走到哪了。
城市的建設按部就班,重中之重的是房屋的建造,已經成為手的建築工人效率越來越高,加上人力資源的傾斜,一棟棟居民樓拔地而起,真正的居民區初具規模。
當初夏琛提出的房屋置換工作也進行的很順利,其實鄉下雖然土地廣闊,建房子方便,但並不是家家户户住房都寬裕。
很多人家的孩子,長到成年,一樣是兄弟或者姐妹擠着住一間屋子,蓋房子也不是家家都蓋的起的,一般都是攢着錢,在兒子定親前將準備一間新房,或者女兒嫁出去把屋子騰出來。
夏琛提出的置換方案,是有幾間住房換幾間住房,沒有算院子還有廚房這些,不過想想,他們的茅草屋換磚瓦房,哪個都知道佔了便宜的。
尤其是這大風颳得,很多人屋頂都掀飛了,每天在家裏凍得抖抖嗖嗖的時候,就忍不住羨慕人家住樓房的,又安穩又舒服。
考慮到這些後來搬進去的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單人宿舍住起來不方便,所以新蓋的樓大部分是套間。
這個時代講究父母在不分家,所以一個大家庭往往子孫三代都住在一起,人口很多。
套間只有兩個房間,一大家子住不下,但是可以多分兩個連在一起的套間,小夫可以帶着孩子住,旁邊住着老人和兄弟姐妹。
如果還是覺得不方便,套間安個門也行,只要不改變主體構造,房子裏面怎麼收拾,管理人員不會過多幹涉。
至於一些人惦記的自家菜園子,夏琛也考慮到這個問題,鄉下農户有種菜園子的習慣,自給自足。
不讓種了不太合適,而且還有好些人家養着雞鴨呢,這都是問題。
不過好在夏琛手底下有人了,不是個光桿司令,這些麻煩都可以拋給手下人想主意。
最後大家集思廣益,每兩個居民樓附近劃大塊地出來專門當菜地,每多少人可分得一塊菜地。
像那種住單身宿舍本來沒有地的,如果願意種,就像租賃一般,種出來的菜要一部分税。
而本來就有地的本地人,也要税,但税金會比那些沒地的低一些,就是個意思。
外來者早就習慣了吃食堂,而且他們每天都要領任務做活兒,大部分都是單身漢,沒那個心思去種菜。
所以只有少部分家庭完整的,願意租一塊菜地,種的菜自家能吃,吃不完的還能賣到食堂去,也是一份收益。
菜地的税金微薄,收穫的時候隨便賣點兒菜就有了,那些原清河村人也沒有太過排斥,各自選了自家中意的地,先侍起來,等原本菜地裏的蘿蔔白菜收穫了,來年就在這裏種了。
那些養雞養鴨的,儘量分在一層,因為樓房的是個缺一的口字型,中間圍起來的其實是個大的院子,雖然是公用的,讓那幾家子好好顧着便是。
還有就是,這些人家大都習慣自家做飯,在他們看來,吃食堂就是下館子,天天頓頓下館子,太奢侈了。
這些人也就偶爾有個什麼要慶祝的事,才會一家子去食堂吃一頓,或者買兩樣菜回去加菜。
這還是他們現在子越過越好才敢幹出這樣的事,要是擱在以前,去縣城裏打工的人,都是自帶乾糧,要是沒帶,就餓着,兩文錢一碗的陽麪都是捨不得的。
所以他們還得有廚房,好在這些大都是一大家子一起做飯,所以每層樓安置一個廚房,打兩個灶讓他們公用就夠了。
居民樓蓋好之後,原本的村民也陸陸續續搬了進去,他們本身有傢俱,牀櫃子什麼的不一定多好,但肯定是不缺的,直接搬進新家就成。
懷着點兒新奇興奮住進去,之後個個都説好,老人家一輩子就沒住過這麼好的房子,自己家的茅草屋又矮又黑,地面是泥巴的,住久了坑坑窪窪,腿腳不利索的,自個兒屋裏崴腳的都有。
這磚瓦房多好啊,平平整整,走着特別踏實,而且屋子也寬闊敞亮,也不漏風,晚上睡覺也不會被牆縫的冷風凍醒了。
年輕人更開心,那些小夫,原本跟父母還有兄弟姐妹住一起,土胚房隔音差,想幹點啥都偷偷摸摸的。
跟父母妯娌,難免有個摩擦磕碰,小矛盾多了,心裏攢着氣兒。
新房子好啊,白天各自出門做工,飯輪做,除了吃飯時間,晚上回家房門一關,就是自家的小子,這可比住在一個院兒要暢快多了。
老人開心,年輕人高興,小孩子也喜歡熱熱鬧鬧地樓上樓下跑,青磚大瓦的新房子誰不喜歡。
換了好房子,再看看自家破破爛爛的牀板子、短腿桌子,看不出原的舊衣櫃,一下子就覺得跟這屋子不搭了。
他們也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