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64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談等他主要是想看李亨會不會來長安,如果來長安的話,他就會多寫一份奏摺,將自己的計劃告訴李亨,然後等李亨到了長安,甚至不用到長安,只要下一道聖旨讓他去奪回洛陽,他再動身。
這樣李亨的功績上哪怕沒有收復兩京,也有一個收復洛陽,不會那麼難看。
只不過他等了兩天之後,蜀中的確傳來了消息,只不過這個消息並不是李談樂於見到的。
李亨的確沒在蜀中繼續躲避,他也的確帶兵出來了,然而他帶兵去的地方讓李談萬萬想不到——他居然要去江南。
這目標就是奔着永王李璘去的。
李談聽到之後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評價。
他知道以前永王李璘就是單純的謀反,雖然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謀反。
而自從李亨登基以來,李璘話鋒一轉,就開始抨擊李亨篡位,囚老父,然後打出來的旗號就是要將替太上皇教訓這個不孝子,並且將太上皇救出來。
在面對這樣的謠言的時候,李亨自然是生氣的,不管李璘説的是不是真的,給誰都要生氣。
可問題是哪件事情更重要你心裏沒數嗎?永王李璘手上撐死有兩萬人,而李談已經讓建寧王去了,並且給了他手諭,讓沿途在折衝府協助建寧王消滅反賊。
李談的手諭在權威方面自然是比不上聖旨的,然而他這段子以來已經有了極高的威望,所以願意響應的人也不在少數。
更何況江南那邊也不都是亂臣賊子,許多讀書人都在各方奔走想要集結人馬對抗反賊。
在這種情況下,本用不着李亨御駕親征。
或者説李璘不值得李亨御駕親征,這不符合常理,而打破常理一定是有原因的,那麼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李璘説的都是真的。
聖人這真的是被退位,當然這件事情説起來是不應該,但是考慮到現在大唐的情況,大家又覺得李隆基的確不適合再繼續當皇帝了。
大家對這件事情的容忍度還好,但如果李亨真的囚了李隆基,那大家就不能容忍了。
這是不孝啊,皇帝作為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都應以孝為先,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呢?
在聽説李亨去江南的時候,李談就知道不孝這頂帽子他是摘不下來了。
李談氣得不行,真是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李亨也會變成豬隊友。
而此時恰巧李俶的信過來,李談原本還以為是長安除了什麼事情,結果等拆開之後才知道李俶本就是寫信過來吐槽的。
吐槽的自然就是李亨,這種話他對別人沒法説,甚至對子都沒法説,思來想去也就只有一個李談還能説一説了。
他還表示早就知道李隆基要退位,所以當時他就寫信給李亨,讓李亨登基之後來長安,重新辦一次登基大典。
畢竟作為大唐的皇帝,京城並未落入敵手,卻要在蜀中登基,這算得上是恥辱了。
李俶原本以為李亨會同意,所以已經開始着手準備登基大典,為了這個他都開始省吃儉用。
結果萬萬沒想到李亨壓就沒打算回來!
可想而知李俶對他的父親也是十分失望的,之前已經讓人開始做的登基大典的方案也暫停了,他覺得李亨這輩子大概都用不上這個了。
如果他能儘快來長安,雖然有個時間差的,但是新皇登基的消息還沒有廣告天下,所以還能打個時間差。
可他要御駕親征,那就代表着是要昭告天下了。
李談看着李俶信裏那一堆堆的嘆詞,估摸着如果他會用標點符號的話,可能信紙上就會變成一堆堆的嘆號了。
李談原本也有點糟心,但看到李俶更糟心,他居然心情好了一點。
畢竟無論李亨幹啥他都不用幫忙收拾爛攤子,但李俶是躲不開的。
看完信之後他就將信給燒掉了,畢竟看這樣子李亨大概指望不上了,那麼李俶就不能再有任何黑點。
雖然這件事情比較難,但目前來看李俶可比李亨靠譜多了。
李談等了兩天等來失望之後,就直接帶着人偷偷往洛陽行進。
為了不讓安祿山提前發覺,他甚至是將大軍兵分三路,這樣每一路都不到一萬人,看上去就沒那麼顯眼了。
李談走的時候沒有告訴朱狸,只不過朱狸派出去的斥候在發覺緱氏縣那邊的垃圾之類的變少了,他就知道李談應該是偷偷走了。
同時他心裏也鬆了口氣,知道從明天開始就要進入演戲環節——跟袁哲和田神功兩個人談判,看怎麼將安慶恩救出來。
而與此同時,在安慶恩第二次被抓之後,朱狸就將自己的奏疏送到了安祿山面前。
安祿山此時視力雖然已經有些退化,但到底還能看看奏摺,只不過普通奏摺他並不會親自看。
而朱狸送來的加急他卻提出了要看的意思,結果等他看完之後,憤怒到極點,身上各種併發症出來,差點駕鶴西去。
只不過他還是強撐着調了兵,然後給朱狸下旨讓他將阿史那承慶抓起來送到洛陽問罪。
朱狸接到旨意之後直接打了阿史那承慶一個措手不及,阿史那承慶被綁起來的時候還在叫囂着:“朱狸你終於是忍不住要謀反了嗎?還是跟李談打算來個裏應外合?”自從那天之後,阿史那承慶就越想越不對,當時朱狸和李談之間的氣氛實在是太微妙了。
阿史那承慶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