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42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功勞去換王維命的,雖然後來王維還是官至右丞,但到底不是那麼受信任的。
李談是忽然想起來這件事情,覺得王維有點可惜,便想給他一個不用面對艱難抉擇的機會。
至於王維為什麼受了偽職,為什麼不在城破的時候直接殉城這種事情……李談總覺得這其中應該是有什麼隱情。
畢竟王紞聲明不顯,就算安史之亂之中立過功,但是在王維這種幾乎是叛國的罪名面前,怕也是不夠看的。
然而當時朝廷就是放過了王維,這裏面或許有對方是世家王家之人的緣故,但更多的可能是王維在接受偽職期間,也為大唐提供了不少情報。
否則很難解釋為什麼這樣一個用弟弟功勞換來活命機會的人,怎麼會還能坐上宰相之位。
當然這一切的猜測都基於一種李談對於世家的信任。
雖然世家有的時候沒有節,亂世之中,一個家族的子弟同時事多個政權的情況都存在,但安祿山不一樣,他是胡人。
在民族大是大非之上,世家還是拎得清的。
不過如今王紞這麼一問,他也覺得這個理由太突兀,只好笑着説道:“沒什麼,就是曾聽聞王侍郎曾經嚮往大漠風光,如今你在這裏,他若有時間,過來看看,順便上兩堂課也是好的。”李談説完就走了,畢竟再繼續留下去,他還不知道要胡謅出什麼來。
實際上王紞也是茫的,他對自家哥哥多少也有些瞭解,王維這個人喜歡的是山水田園,無邊美景,用後世的話來形容就是小清新。
這樣的人可能嚮往江南,但是大漠……?
王紞一時之間滿腦子問號,不過很快他就將這件事情拋之腦後,畢竟現在需要他做的事情太多。
李談回到書房之後,提筆給楊貴妃寫了一封信,然而寫着寫着他忽然就有點寫不下去了。
李隆基能跑,楊貴妃也能跑,所有的高官侯爵都能離開那裏,可是普通人怎麼辦呢?
更甚至宮人都可能離不開。
因為剛剛嘆氣王維,李談忍不住就想到了王維的《凝碧池》,這首詩所寫的那個主人公,不就是留在宮中的伶人,結果因為不願為安祿山取樂而被殺。
李談嘆了口氣,心中有些鬱郁,同時也給賀知章寫了一封信,讓老人家儘早過來。
至於琅嬛書院,只要安祿山沒到喪心病狂的地步,應該就不會動那裏的學生和書籍。
第二李談將信件發出去,正好也收到了楊貴妃的信,然後才知道這一次安祿山所要清的君側就是他。
李談滿臉問號,他一沒結黨,二沒控朝政,清的哪門子君側啊?
然而皇室生活或者説是貴族生活距離老百姓們都太遠了,安祿山需要一個理由,所以他就開始宣揚李談不知與何人學了些方術,便開始在長安煉製丹藥,稱能起死回生,以此來招搖撞騙。
就連聖人也為他所騙,對他疼愛有加。
然後就是各種莫須有的罪名,什麼李談飛揚跋扈啦,什麼李談因與李林甫有仇怨,所以害死李林甫啦。
眾人在得知這些的時候,都有些哭笑不得,李白冷哼一聲説道:“李林甫死有餘辜,更何況從頭到尾他生病死亡都與大王無關,倒是大王不計前嫌救了他一次,第二次的時候大王自己也險些遇刺身亡,怎麼就害死他了?”李談看着所有人都義憤填庸的模樣,心説安祿山這次這個腦雖然開的大,但不得不説已經開到了點子上。
王紞在一旁不知道他想什麼,只是擔憂説道:“安祿山如今大肆宣揚這些事,百姓愚昧,怕是要信的,大王的名聲……”李談倒是不在乎什麼名聲,反正給後人評論好了,而且千百年下來,好的能變成壞的,壞的能變成好的。
最經典的大概就是始皇帝焚書坑儒事件,這讓始皇帝捱了多久的罵啊。
公孫垂説道:“聖人應該……不會任由大王被如此污衊吧?”按照李談受寵的程度,應該不至於吧?
李談擺擺手説道:“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這種事情一時半會解釋不清,更何況安祿山為了證明自己,肯定是要大肆宣揚的。”杜甫在一旁有些無奈:“大王,您都不着急嗎?”他們聽了之後一個個都氣得不行,反而是作為主角的李談看上去十分冷淡,簡直讓人懷疑被罵的那個是不是他!
李談笑了笑轉頭對公孫垂説道:“將捷報布至京,剩下的就給言自己發酵吧。”畢竟之前安祿山將他形容的一無是處,如今在這一份捷報就是用來打他的臉的——真的一無是處的人,怎麼可能到了涼州連突厥都打跑了?
不要説當地有將領什麼的,段秀實來這裏之前,涼州年年都會被劫掠兩次,一次是入冬之前,一次則是天青黃不接的時候。
後來就算段秀實來了也只不過是能保證一年只被劫掠一次而已。
如今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時候,李談在這一份捷報相信能夠給朝廷帶來信心。
李白等人一看李談這大概是早就想好了,乾脆也不擔心什麼,反正……擔心大概也沒用。
正如李談所想,原本要退走的突厥軍隊彷彿是有了其他想法,居然只撤走了一部分,留下了大約一萬人馬左右,而另外一萬人馬似乎撤了回去。
李談看着這一萬人馬,認真思索要不要再去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