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知朕者唯卿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發育?”於桂枝有些吃不懂這個詞。
“發育的意思,就是生長,也就是説,蓮兒的正在長大。”石韋笑着解釋道。
於桂枝這才恍然大悟,懸着的心終於都放了下來。
她便跟蓮兒道:“聽見舅舅説得沒,你就不是病,以後若是再痛,忍忍便是了,娘跟你這樣大的時億,也痛過的,沒事的。”蓮兒眼睛巴巴的眨着,似懂非懂的樣子,不過還是點了點頭。
蓮兒惹起的這樁子尷尬事,總算是給應付了過去。
於桂枝便將石韋謝了又謝,領着蓮兒離開。
目送着那母女倆人離去的背影,石韋微笑着嘆了口氣。…三天之後,禮部放出此次科舉榜單。
正如石韋所預料的那樣,潘子君榜上有名,被賜以進士及第。
有了這進士出身,意味着潘子郡拿到了打開大宋仕途的鑰匙,也意味着將來的大宋官場上,石韋又要添一個左膀右臂。
放榜之後,石韋請潘子君好生的喝了一回酒,心情甚佳。
而好消息又是一個接一個,前腳潘子君剛剛中舉,緊接着宮中便傳來一個消息:天子已正式提出遷都洛陽的意向,準備召集重臣,共商遷都之事。
儘管石韋事先就已經有所預測,但當預想變成事實時,石韋還是着實為之興奮。
而天子的這個計劃,更是在洛陽城的羣臣之間炸開了鍋。
五代以來,後周、後漢、後晉三朝,均定都於汴梁,而大宋代周而建,沿襲前朝定都於汴梁,這麼多年來,已經讓羣臣形成了一種思維慣。
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無不把定都汴梁視為天經地義之事。
況且拋開什麼漕運等理由不説,光是汴梁的繁華富足,就讓這些習慣了那裏生活的大臣們,對汴梁產生了巨大的依賴。
遷都洛陽,不僅關乎到國家大計,更關乎到大臣們的生活劇變。
趙匡胤的那一句遷都,着實是一石起千層。
只是,儘管大臣們私下裏多數持反對意見,但大多數人卻對此保持了緘默。
無人反對,也無人贊稱。
這個局面,也正是石韋意料之中的事。
天子遷都洛陽的理由很簡單:據山河之險,裁減亢兵,以省民力。
大臣們若然反對,就是不為天下百姓設想,而且還要得罪天子。
正所謂食君之祿,得罪皇帝這種事,顯然不是人臣當作的。
大臣們自然也不敢公然贊成,因為贊成就意味着得罪晉王這個實權人物,顯然得罪了手握重權的晉王,並不是一件十分明智之舉。
於是這些人們就選擇了緘默,兩邊都不得罪,任由天子與晉王來做爭辯。
羣臣如若都保持沉默,那遷都之事便勢將成行,趙光義自然無論如何也不會坐以待斃。
當然,趙光義也沒第一時出馬。
老怪出手前,總會先派幾個馬前卒探路。
參政知事盧多遜,起居郎李符、甚至是留守汴梁的軍都指揮使李懷忠,都部署沈義倫也被晉王連夜召至洛陽,這些人輪番的面聖,以種種藉口阻撓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