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説官4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司馬懿的戰略天才,有幾次彩表現。
第一次表現,是關雲長水淹七軍之後,消息傳來,朝野震動。于乃曹魏大將,七軍乃曹軍鋭,又加龐德英勇,志在必勝,而今七軍淹沒,龐德被斬,于被囚,這樣的敗績,引起震動,其理固然。曹心下焦慮,以致有了遷都的想法。
曹想遷都以避關羽之鋒,司馬懿不同意這觀點,他勸曹説:“不可。于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大計,本無所損。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説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成之,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矣。”話雖不多,意義重大。據是,于雖然打了大敗仗,但不是不該打仗的錯,而是他本人有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於國家本大計,沒有特別大的傷害。而關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這句話價值大了。可説畫龍點睛,字字説到筋節之處。
孫權的戰略,是先安東吳,後安天下。而安東吳的基礎條件,就是據有長江之險,但荊州掌握在劉備手中,他不能安心。而今關羽大勝,荊州的迴歸,恐怕就更沒希望了。所以雖然是孫、劉聯盟,但關羽勝,對孫權卻不利。這等於説給曹魏提供了機會,能看準這機會,並利用這天賜良機,在孫、劉聯盟中打一個楔子進去,而且不是一般的楔子,乃一個如椽巨楔。這楔子就是荊州。孫權去奪荊州,關羽首尾難顧,無論勝負如何,則樊城之圍必然得解。
司馬懿算得出,想得到,曹採納了他的意見,果然與孫權一拍即合。偏偏荊州守將不是孔明而是關羽,其結果,是斷送了荊州,也斷送了孔明《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從歷史發展的宏觀理解,也可以説為後來三國歸晉的結局奠定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第二次表現,是捉拿孟達。孟達是個小人,反反覆覆,沒有節。先是劉璋部下,降了劉備。又因為不救關羽之故,害怕劉備追究,降了曹魏。在曹魏那裏也不滿意,於是和諸葛亮聯絡,希望重歸蜀漢。
孟達是個小人,但他的行為對蜀漢有利,所以諸葛亮決定接受他的要求,希望他能安然歸蜀,並能對蜀漢有所貢獻。可惜的是,他這次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懷大略的司馬懿。
那個時候,司馬懿正在宛城賦閒,而孟達居於新城。孔明聽到孟達求降的信息,十分高興,但隨即接到細作的報告,説魏王曹,一面親往長安,一面詔司馬懿復職,孔明聞訊,不覺大驚。
緣何大驚?他認為如果司馬懿復職,則孟達之事有可能前功盡棄,於是馬上給孟達寫信,讓他千萬小心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