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寶劍出鞘不敗戰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百聯併購永輝,突兀的不僅僅是李東。
業內外都有些震驚和意外。
速度太快了,消息也太突然了,讓人一時間都沒反應過來。
而且據雙方一些高層透的消息,這次併購,百聯並未付多少現金,大多數都是以百聯的股份作為置換。
這也就意味着,百聯併購的不僅僅是永輝的品牌和門店,連永輝的創始人以及部分股東都給接收了。
很多時候,這兩者不是同一個概念。
匯豐作為永輝的投資商,既然是用股份支付,那是不是代表匯豐和百聯聯手了?
永輝的創始人張璇松,成為百聯的股東,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即將為百聯出力?
張璇松的能力和大局觀毋庸置疑,另闢蹊徑,以生鮮超市的模式不斷將永輝做大。
要不是在山城遭遇了遠方的狙殺,永輝也不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從05年開始,永輝就漸漸嶄頭角。
從05年的年營收30億出頭,到今年,08年剛過第三個季度,永輝的營收就高達55億,後面還有年底購物高峯期,突破70億營收也沒任何難度。
三年時間,營收翻倍。
這樣的業績,這樣的成績,在百貨行業,做到的沒幾家。
由此可見,張璇松的領導能力,戰略方向,起碼在水平之上。
如果百聯給他發揮的機會,以及百聯所擁有的資源,那絕對不是1+1那麼簡單。
永輝如今規模算不上大,主要就是缺少資金髮展,哪怕匯豐也不可能無底般的砸錢。
百聯不同,百聯是真的不差錢,也不差資源,更不缺渠道,百聯唯一缺的,恐怕就是專業高端英。
這也是國企的弊端之一,外行領導內行。
遇到個謙虛謹慎的還好,會讓專業人士有發言的機會,有表現的機會。
可遇到個剛愎自用的,國企就成了他的一言堂,任何人都忤逆不得。
前幾年,百聯其實就遭遇了這個問題。
要不然,以百聯的資源和實力,何至於被華潤趕超。
要知道,百聯旗下,單單只是聯華或者華聯一家,實力都不比華潤弱多少,結果卻好,多個品牌聯手,差點被華潤掀翻了老底。
原因其實也不復雜,華潤這幾年由陳掌控。
陳雖然也是外行,可他只做他該做的,具體的業務不手,他做的最多的便是併購一些值得併購,能創造業績的企業。
併購蘇果,也是陳在這個位置上,乾的最漂亮的一件事。
要不是遭遇遠方,蘇果被重創,陳再執掌華潤萬家幾年,百聯和華**爭應該已經落下帷幕了。
百聯則不然,一直陷入內訌。
國企其實一直不缺英,就缺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以前,百聯沒給這些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