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廟堂起波瀾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馮華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這篇東拼西湊、剽竊古今中外的《變法自強疏》竟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雖然《變法自強疏》開始只是在朝臣以及封疆大吏之中進行傳閲簽註,但由於這篇變法方策的提出者是威名赫赫的抗倭英雄馮華,而且其立意和見解也確實有新穎獨到之處,因此它很快便通過各種渠道傳了開去。短短几天功夫,不但京城內外已經傳了個遍,而且由於各地洋人辦的一些報紙也全篇介紹了這篇文章,並進行了大量的評論和追蹤報道,因此《變法自強疏》迅速在全國各地傳開來。可以説,上至朝廷重臣、各部官員,下至鄉閭小吏、工商士子幾乎所有的人議論的都是馮華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力發展新式教育、實行民辦工業化、改革軍制編練新軍以及建立“經濟特區”的那些改革變法設想,許多人對《變法自強疏》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馮華和義勇軍也再一次成為了全國矚目的焦點。
不過幾天以後,由此引發出的另一件事不但成功轉移了人們對馮華的注意力,而且也將“變法自強,救亡圖存”的運動推向了真正的**。
雖然剛剛才進入5月下旬,但江寧(今江蘇南京)的天氣卻已初步顯出“火爐”的威力來,不但氣温節節升高,而且還極為的濕悶,讓人懶懶地提不起神來。此刻,在兩江總督府的書房之中,年近花甲、長鬚飄然、身着儒服的署兩江總督張之正和他的兩個心腹幕僚辜鴻銘、梁鼎芬熱烈地討論着馮華的那篇《變法自強疏》。
張之,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人,清末著名的清派干將,洋務派首領。他以科舉躋身仕途,起家翰苑,出掌文衡,先後撫晉督粵,移節湖廣,署理兩江,最終位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他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樹,就是**主席也曾説過:“講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1894年11月,因劉坤一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師遼東,朝廷遂令湖廣總督張之暫時署理兩江總督。
又掃了一眼手中的《變法自強疏》,向來有“梁瘋子”之稱的梁鼎芬對馮華的這篇大作譏諷道:“香帥!這個馮華的很多觀點到與您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只是作為篇首的《務本篇》論述的實在是過於牽強,而且整篇的文字也多有不合體例的地方,實在是讓人太看不過眼。”
“節庵兄(梁鼎芬,字星海,號節庵)此説對於馮華來講未免有些強人所難。馮華乃是從西洋回國的,自幼受到的都是西式教育,於中學及孔孟之道自是所知有限,怎麼也要給他一些時間來適應。當初我剛回國時,連漢文都不懂,比之現在的馮華亦差之遠矣,如不是香帥及節庵兄夕相幫,也斷不會有今之成就?”雖然也是秉疏狂,但由於與馮華有着近似的經歷,而且心中很是佩服他的見解,辜鴻銘有些抱不平地替馮華辯解了幾句。
贊同地點點頭,張之接口道:“是呀!這個馮華確實算得上是一個人材,節庵你切不可因其在儒學和文字上有所欠缺而輕視於他。他的這份變法方策不但與我多年總結出的觀點很相似,而且有些內容實在是非常有見地,如‘建立經濟特區’、‘民辦工業化’等觀點都是前人所未曾有過的獨得之見,真是後生可畏啊!”其實除了他已經説的這些原因外,張之還有一點沒説出來。早從今年3月份起,他從與劉坤一往來的信件電報中就知道了馮華的大名,也比別人更多地瞭解和知馮華那些對時局進行分析的觀點與策論。開始時,他對馮華關於中戰爭以及《馬關條約》進程的判斷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可是事實卻一次又一次讓他到無比震驚,幾乎所有的發展都是按照馮華的預測進行的。
“太不可思議了,這個年輕人絕對不是一個等閒之輩!”這就是張之一直以來對馮華的印象。
儘管還有些不服氣,但梁鼎芬卻沒有再出言譏諷,而是話鋒一轉説道:“香帥,馮華的這篇變法方策確實還不錯,與咱們常所議論的許多內容都不謀而合,只是説法太過直白和怪異了些。鼎芬以為既然太后懿旨令各督撫對其進行簽註評議,而且香帥您也對如何變法自強早有自己的設想,不如就以此為基礎,取長補短也寫上一篇,呈獻給太后?”梁鼎芬的建議讓張之不住有些怦然心動。近幾十年來,大清的國勢可謂是“國步維艱,外患棘”真的已經到了山窮水盡、暮西山的地步。一直以來,張之都對“如何變法自強”進行着反覆地嘗試和探索,而且在各個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心得和設想,只不過並未形成具體的文字而已。而馮華的這篇《變法自強疏》雖然在儒學義理、綱常名教方面論述有所欠缺,但絕大多數的改革措施卻都説到了他心裏,並且還使他心中那些尚不甚清晰的地方一下子豁然而通,此時此刻他還真有些不吐不快的覺。不過,畢竟馮華的變法設想已經囊括了經濟改革的各個方面,自己就是寫出來也不過是補馮華所論之不足,這種有抄襲他人觀點之嫌的事情他張香濤又豈屑於為之。
見張之手捻鬚然,在書房中徘徊猶豫了很久都未對此建議做出答覆,已經入其幕府近十年且深深瞭解他想法的辜鴻銘臉一整説道:“香帥,先不説您的觀點本就與馮華基本相同,就是從為《變法自強疏》拾遺補缺的角度來説,再寫一篇也未為不可。只要您在篇中説明此變法方策乃是以馮華所論為基礎,所進行的補遺之作即可,諒不會有人説三道四。”辜鴻銘不愧是張之最親近的幕僚,他短短的幾句話就徹底打消了張之惟恐名聲受污的種種顧忌。喟然一嘆,張之説道:“好吧!只要能對國勢有所裨益,我就如你們所議,今晚即開始草擬這篇回折!”隨着人們對《變法自強疏》的爭論愈爭愈烈,越來越多的各部官員和實際掌握各省軍政大權的地方督撫們也開始紛紛上奏提出自己的變革主張。如署兩江總督張之、陝甘總督陶模、户部侍郎胡燏棻、袁世凱、陳熾,乃至吏部尚書徐桐和張百熙、準良、信格等等。不惟一直倡行洋務的,就是一些以往恪守祖宗成法之人,也認為再不有所變化亡國之禍就在眼前。一時間,變法自強的呼聲在朝廷內外、舉國上下愈演愈烈,變法維新的由於馮華的介入大有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
在上書請求變法的朝廷官員中,雖然有人對馮華的某些主張持反對意見,但更多的人還是認為馮華的觀點具有非常強的可作,可以試一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署兩江總督張之,他在回奏中除了列明自己對變法自強的意見,還以馮華的《變法自強疏》為基礎重新寫了一篇變法方策…《強學篇》。
張之不但是洋務派的領袖,更是一個通儒學義理、以維護名教為己任的儒學大師。他的才學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封建綱常倫理的瞭解本就不是馮華這個來自現代的大學生所能比擬的,因此《強學篇》剛一問世,立刻就憑藉其彩的文字、嚴謹的結構以及更符合當時人們思維習慣的論點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轟動。張之提出的“官倡民辦”、“設立自開口岸”等説法顯然要比馮華“民辦工業化”、“建立經濟特區”的怪異名稱更能得到人們的認同,很快輿論的注意力就紛紛從馮華轉移向了張之。
不再成為人們議論矚目的焦點,馮華不住大大鬆了一口氣。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他頗為嘆地想道:“盜版還是不如正版受歡啊!只是名字怎麼會是《強學篇》呢?看來歷史發生地變化和偏離是越來越大了。不過,這個《強學篇》由於綜合借鑑了自己的許多觀點,到是比《勸學篇》完善了許多,而且憑着張之的影響力,那些變革主張應該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吧!”一切都像馮華所預料的那樣,張之的《強學篇》果真如《勸學篇》一樣獲得了絕大部分人的口稱讚,也使得很多原本有爭議的變革設想,贏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就連人們爭論最多的“在旅順、大連建立經濟特區”的設想,也由於慈禧的一句“祖宗之制,應因時制宜,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以及獲得了張之、劉坤一、李鴻章和王文韶等幾個最具實力地方大員的一致支持而順利得以通過。
只是總的變革方針雖然定了下來,但在確定每一項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時卻又掀起了波瀾,特別是建立經濟特區和編練新軍這兩件事更是成為了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
建立經濟特區是一個新事務,幾乎沒有人知道究竟該怎樣進行,因此如何籌建以及讓什麼人來負責這件事就成了一個頗費思量的問題;而編練新軍則屬於老問題,早在黃海海戰之後,在北洋艦隊當差的洋員德國人漢納就向清政府提出了“改革軍制,籌建新軍”的建議。
漢納在其所上的《條陳節略》中稱:“以今而論,與倭大戰,恐無勝理。惟有阻遏倭人,不敢長驅直進,才可以慢慢利用持久的力量和人數上的優勢轉移局面,取得最後的勝利。”另外,他還針對中國的軍力提出了“趕練10萬新軍以備大戰,添購船炮以固海軍”的具體制勝方案。
漢納的這些建議令光緒頗為動心。為此,清政府於1894年11月2,成立了以恭親王奕訢為督辦,以慶親王奕匡為幫辦,翁同龢、李鴻藻、榮祿、長麟為會辦的督辦軍務處。其後十餘,督辦軍務處大臣就練兵數量、外員聘用、經費來源等問題進行了反覆的商議。幾經爭論修改,終於敲定了“以中員為督辦、由户部籌款,四個月練兵五千人”的編練新軍方案。
11月15,光緒發佈上諭:“詳察漢納所議,實為救時之策。著照所請,由督辦王大臣諭知漢納,一面迅購船械,一面開招新勇,招募洋將即來華,趕速教練成軍。所有一切章程,均責成臬司胡燏棻會同該員,悉心籌畫,稟明督辦王大臣,立予施行,不令掣肘。”就這樣,胡燏棻遂在天津衞馬廠(旋移駐小站)開始練兵,到1895年3月14,共編成新軍10營,名為“定武軍”但這5000人的新軍僅僅是採用西式訓練,在編制上仍未突破淮軍每營500人的成案,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軍制改革。
如今,由於馮華、張之、劉坤一和袁世凱等人一再提出編練新軍的議案,因此光緒決心進一步加大軍制改革的力度。可是在具體編練多少新軍,以及由誰編練的問題上帝后兩黨卻再一次展開了針鋒相對地較量,每一方都想把這股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軍事力量抓在自己手中。
頤和園仁壽殿上的氣氛顯得有些壓抑,慶親王奕匡、禮親王世鐸、徐用儀、孫毓汶、剛毅以及榮祿都小心翼翼地站在丹陛下等着太后的垂問。為了確定設立經濟特區和編練新軍的人選,他們幾個雖然在私下裏已經討論了好多回,但依舊未能將意見統一起來,沒奈何只得又跑到頤和園,聽聽老佛爺對此事是何看法。
變革的進程推進得如此之快,慈禧也有些始料不及。不過目前的變法主要是經濟軍事改革,並未牽扯太多,而且只要一切都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裏,就是變得再多也無所謂。看着眾人還在等着自己,慈禧温和地説道:“你們誰先説説自己的想法?”見眾人都沒有先説話的意思,孫毓汶上前一步奏道:“啓稟老佛爺,最近這幾天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經濟特區和編練新軍’的人選問題上。臣以為經濟特區雖然只是一個試驗區,但旅順、大連乃是我大清的龍興之地,且它的成敗直接關係到以後更大範圍變革的施行,因此必須派一個既懂洋務,又老成持重之人予以主持;關於編練新軍,臣以為馮華、張之、劉坤一和袁世凱等人的意見頗為有理。如果不能儘快恢復、提高咱們大清的實力,恐怕泰西列強們也會繼倭奴之後想分上一杯羹,因此編練新軍已經勢在必行。至於人選,臣覺得臨榆鎮總兵馮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麾下的義勇軍就是他以西洋之法訓練出來的,而具體的效果所有的人都已經看到了,整個大清再也沒有比他更適合編練新軍的了!”馮華的那一份兒重禮以及一直表現出來的恭謹有禮,讓孫毓汶到很是滿意,況且他已從李蓮英那裏得知太后對馮華也很是重視,因此他率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對馮華進行了大力舉薦。
剛毅在私下裏討論時,就對孫毓汶的這一建議心存疑慮,此刻立時出列反駁道:“奴才以為孫大人的考慮有欠妥當。誠然馮華是編練新軍的最適合人選,但他畢竟是從西洋回來的,雖然沒有證據説明他心有異志,但‘防人之心不可無’,絕對不宜讓他獨自作大。”向來頑固守舊、不知變通的剛毅,這一番話卻説得頗合慈禧心意,無論是什麼人都不可以威脅到她對大清的統治。
見太后對剛毅的話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徐用儀見風使舵地説道:“臣也以為讓馮華編練新軍不妥,他的義勇軍本就戰鬥力超強,如果再得到朝廷在槍械和糧餉上的支持,豈不是如虎添翼。再説他的駐地在臨榆,扼守着出關入關的咽喉要道,又與京畿近在咫尺,一旦有變,朝廷不可不慮啊!”聽到這裏,腦筋向來轉彎兒不太靈活的慶親王奕匡猶猶豫豫地説道:“馮華現在的威望可以説是如中天,就是咱們可以不理會翁同龢、李鴻藻他們的提議,可是張之、劉坤一等一批地方大員的舉薦又如何能置之不理。而且除去馮華,還有人可以當此大任嗎?”
“太后,奴才以為現閒賦在津的原總理朝鮮通商涉事務大臣、浙江温處道袁世凱可勝此重任。袁世凱家世將才、志氣英鋭、嫺兵略、任事果敢,是一個難得的知兵之臣。如令其練新軍,不但必能矯中國綠防各營之弊,而且也不會遭到太多人的反對。”一直都沒有説話的榮祿突然嘴道。
眾人的議論,讓慈禧也不由得微微皺起了眉頭:這些觀點可以説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堅決對馮華進行打壓,豈不是又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仔細地權衡了一番,她才眉頭一展、慢條斯理地説道:“你們幾人説的都有些道理,對馮華的使用確實需要詳加斟酌。不過,凡事也不可太過執着,該用的人還是要大膽使用,只不過方式可以變化一下。”説罷,慈禧的臉上出了一抹淡淡地笑容,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在自己的控制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