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宋朝遊褒禪山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舍於其址,而牽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雖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窮也,謂之後。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出,則或咎其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出者;而予亦梅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於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餘於僕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安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臨川王某記。題記:這是篇借題發揮的文章。文章開頭,記敍褒禪山之名的由來,然後考證褒禪山也叫華山,其中“華”的讀音應是“花”是花草之“花”説現在讀“如“華實”之“華”者”是錯誤的。作者借遊褒禪山的經歷,抒發想,作者嘆道:“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多麼富有哲理的句子啊!要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穫,就要比別人有更多的付出。文章以記敍助議論,闡述層層深入,議論全面、透闢,有很強的邏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代表了王安石文章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遊記多議論的特點。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曾通判舒州(今安徽潛山縣),知鄞縣(今浙江寧波市),政績顯著。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論理財之道,主張改革朝政。嘉祐六年,自度支判官除知制誥。神宗熙寧二年(1069)參加政事,力行新法。新舊兩派鬥爭烈,王安石几度任免,終因政敵眾多,推行不力,弊叢生而告失敗,晚年引退江寧,不問政事。有《王荊公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