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譯後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譯後記《一歲的小鹿》是美國女作家瑪·金·羅琳斯(1896~1953)一九三八年出版的一部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個中譯本是我踏上文學翻譯道路的第一部長篇翻譯習作。從它一出版就夭折直到現在重版,它的遭遇是相當曲折的。

那是一九四七年我在大學英文系唸書的時候,我利用那年暑假,把這部當教科書用的小説譯了出來。但當時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出版界極度不景氣,誰也不願意出版這部翻譯小説。後來幸而碰到一位小學時的老師沐紹良先生(曾任民進秘書長,已去世),他在商務印書館主編《兒童世界》,又在一家出版社兼職,這才使這部翻譯小説獲得了出版機會。當時,小説譯名是《鹿童淚》,沐先生為它寫了序文,並且請他的一位老朋友都冰如先生畫了封面,這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但書在一九四八年出版後,這家出版社很快就關了門,所印的一千本書大概只在書店裏寄售過幾本就遭到了“落地攤”的厄運。所謂“落地攤”就是由那些在馬路邊擺舊書攤的書販子,從出版社按照斤兩以極低廉的價格收購,然後以幾角錢一本的價格,攤在馬路邊叫賣。當時,我唯一的嗜好就是逛舊書店。當我站在福州路一家舊書攤旁,親眼看到自己翻譯的第一部長篇小説與一些烏七八糟的書放在一起時,惋惜之情不使我的熱淚奪眶而出。

但是,優秀的作品是埋沒不了的,現在這部小説終於又重版了!從中美文化的角度值得提起的是,早在《鹿童淚》出版前,已有人節譯了這部作品的某幾章刊載在《開明少年》上。還有好萊塢的一個製片人,曾把這部獲得普立徹文學獎金的作品拍攝成了彩電影。當它以《鹿苑長》的譯名在上海放映時,它那反映美國墾荒農民生活的清新內容與飾演主角裘弟的那位兒童演員的湛演技,曾經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歡

鄧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大會上的祝辭中説得好:“雄偉和細膩,嚴肅和詼諧,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夠使人們得到教育和啓發,得到娛樂和美的享受,都應當在我們的文藝園地裏,佔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業績和普通人們的勞動、鬥爭和悲歡離合,現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應當在文藝中得到反映。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鑑和學習。”《一歲的小鹿》這部文學作品的人民是無庸置疑的。它藴含着許多“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也是大家在讀了這部作品後都能看到的。它所反映的正是美國南北戰爭後佛羅里達州墾荒區“普通人們的勞動、鬥爭和悲歡離合”這部優秀兒童小説不論對自然環境的描寫,情節結構的處理,兒童心理的烘托以及兒童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對我國兒童文學作家來説,都頗有可供借鑑和學習之處。當然,這部作品在思想方面也有一些小缺點,比如書中對“北佬”的歧視和對赫妥家長工的描寫,就反映了南北戰爭後南方人對北方人的偏見。由於林肯總統領導的解放黑奴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最重要的一次民主革命,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一文裏就曾指出這次戰爭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所以,當時北方是進步的,奴隸制的南方是反動的。這一點,對那些還沒有念過世界史的我國小讀者來説,是應當提一下的。

書中對動物的描寫也是非常生動的,不論是一歲的小鹿和兇惡的缺趾老熊,都寫出了動物的“格”其它如鶴羣跳舞、浣熊媽媽打小浣熊的股和柳條魚羣的飄忽無定等,作者無不以其細的觀察與生動的描寫,使小讀者在不知不覺之間接受許多生物習的知識。

書中人物大都是普通勞動人民,諸如貝尼、巴克斯特媽媽、福列斯特兄弟、老大夫等,各具特與個。其中尤以小説主角裘弟的格。塑造得最為完美、出和動人。美國的一些書評,推崇這一人物可與馬克·吐温筆下的湯姆·索亞與哈克貝利·費恩媲美,我覺得這一評價是符合實際的。在情節結構方面,作者對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是隨着養鹿的情節主線與獵熊的情節副線的發展而完成的。每條線各有其高與頂點,最後以小鹿吃玉米苗威脅了全家生存遭到槍殺為悲劇的頂點,並以裘弟離家出走又回來頂替貝尼的勞動崗位而結束他金的童年並結束全書。特別是作者以裘弟再度玩小水車覺魅力已完全消失這一細節描寫,表達了裘弟從兒童心理到被迫負起生活重擔的少年心理的轉變,與本書第一章《小水車》歡樂的兒童心理描寫前後呼應,更使讀者到典型塑造的出與藝術結構的完美。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體會到美國墾區勞動人民跟大自然鬥爭的頑強不屈的神。貝尼父子獵熊時那種不畏艱險困苦、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神,對我國小讀者頑強地完成學習任務,我想總也具有一些鼓舞作用的。

就描寫半農半獵的墾區貧民巴克斯特一家的生活來説,這位傑出的女作家把重點放在人與大自然的鬥爭上面,但她並不是沒有寫階級鬥爭,不過寫得比較隱約含蓄。首先貝尼從伏留西亞鎮搬進叢莽墾荒,就是被集鎮上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的關係走的。他寧可去與叢莽中的毒蛇猛獸打道,也不願在鎮上住下去。但是他還是離不開這個社會,半農、半獵併兼做半馬販子的福列斯特兄弟在獵熊打狼與自然鬥爭中雖然是好鄰居,但有時也常常會仗着他們的財富與人多勢眾,欺壓巴克斯特一家和他們的友人奧利佛。例如,雷姆為了一隻公鹿,一拳把貝尼打得撞到牆上去。貝尼只能逆來順受,這就反映了富裕墾民與貧苦墾民的矛盾。貝尼與雜貨店老闆鮑爾斯的關係雖然被作家寫得友好融洽,細心的讀者當然會看出這中間的剝削關係,他之所以把那塊黑呢平價出讓,主要是由於貝尼長期來賣給他不知多少獸皮與農產品,而且以後還得叫貝尼為他種煙草。裘弟與鮑爾斯的侄女尤蕾莉婭的衝突,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説是農村與集鎮、貧農與商人之間的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的曲折而又微細的反映。奧利佛是個水手,是書中唯一的近代無產者,他們母子倆與貝尼這一家貧農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融洽的。奧利佛見多識廣、堅毅果敢,他為了維護自己與吐温克·薇賽蓓的愛情,不畏強暴,敢於和那些在伏晉西亞鎮上酗酒橫行的福列斯特兄弟鬥爭。貝尼也見義勇為,拔拳相助,寧可受傷,甚至被打死,寧可失卻福列斯特兄弟在叢莽中的支援,也不願拋棄他與奧利佛之間的深厚友誼。

巴克斯特媽媽作為貧農婦女,作者對她那堅毅格的描寫也是很突出的。當貝尼遭到雷姆毆打受辱時,她不是驚叫哭泣,而是不聲不響地拿起了獵槍!她對貝尼與裘弟的愛是深摯的,卻不常外。她又是非常理智的,是這一家庭的主心骨。當最後丈夫無法起牀,愛子離家出走,玉米苗又被小鹿啃掉的困難時刻,她還是拿了好幾只雞到福列斯特家去換玉米種,準備重新補苗並獨自負起父子倆田間工作的重擔!作者對裘弟回家、父子相會這一場面,是寫得非常動人的;在這一場面中雖然沒有出現巴克斯特媽媽,但作者只用了小雞換玉米種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這位勞動婦女從平凡中見偉大的堅毅格。

總之,這部小説不但使我在三十二年前學生時代初讀它時深受動,到今天我已是個六十歲的老頭兒,重讀時還是同樣地受到動!我竭誠地把這部佳作推薦給我國的青少年讀者與具有赤子之心的大朋友、老朋友。

為了醒目,我在每章前面加上了標題。

譯者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