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教人不較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以前看《易經》這本書,真是一種煎熬,因為看不懂。
去年從書店淘來一本台灣國學大師南懷謹品評《易經》的書,因為事情較多,一直沒時間看,這兩天患重冒,躺在牀上不想動,就翻出來看,讀後,頓時茅大開。
他説,易經不可太認真,要有玩的心態。因為把易經學透了,人的一生也就明瞭了,對自己的每天會發生什麼,都瞭然於,人生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比如知道了今天出門會跌跟頭,就不出門了,算準了一段時間不能去北方,那就只能向南走,你説人生還有什麼意思?整天小心翼翼的,人活着豈不累死。
他舉了個宋朝邵康節的例子,邵康節是易經高人,對歷史人文都算的非常準,皇帝請他出山當宰相,他不幹,他説,現在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不用我出來。你看他把事情看得多透。
邵康節一生於算計,自己研究出易學秘訣也不傳人,害得後人殫竭慮又走了很多年的彎路,他連某天陰晴都可以算出來,真正的是參透世界的人物,他研究易經就太累,還得防着別人偷學,累到家了。
易經這東西,學個半瓶子醋正好,想玩就拿出來玩玩,切不可太了,否則傷神害己。
這可能在易經的繫辭裏都能找到,要天地和諧,順其自然,不要較真。
人生本就是禍福難料,如果事事占卜,是不是就能趨吉避凶了呢?那也未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佔卜你能做得到嗎?只要你沒有這樣的耐心,那就不可能遇事呈祥,逢凶化吉。再説了,氣場總是有旺有衰,人的氣神也有好有壞,不可能讓你與天地的溝通都是那麼毫釐不差。
所以,鄭板橋那句話極好:難得糊塗。
易經有三易,變易,簡易,不易。人生本就是簡單的,生存本就是不易的,事物總是要變化的,懂得這三昧,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