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崇禎二年的崇禎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龍辰接着揚聲道:“朝廷為何動督師?還不是因為怕督師擁兵自重,還不是怕遼鎮尾大不掉?等督師倒下了,遼鎮沒了領頭羊,那朝廷接下來就要拿你們開刀了。要知道老朱家可是向來有殺功臣的傳統,呵呵。”道理,大家都看得明白,能當上將領的人豈會是傻瓜?督師下獄,甭管朝廷安了多少罪名,最關鍵的一條無非就是帝王猜忌,再説,老朱家確實對待功臣不怎麼地道。上有明太祖屠戮功臣,中有于謙含冤受死,下有一心為國的督師被下獄。遼東諸將也是寒了心了,好男兒當不負國,可這國家卻負了自己,那該怎麼辦?
眾人的目光都投向祖大壽,他現在是遼東軍的暫時領導者,只要他點頭,大家都不會含糊,即刻提點麾下兵馬殺回京師,趕跑韃子,再向那姓龍的説的那樣給那個不懂事兒的年輕皇帝來個兵諫,一定要把督師救出來不可!
祖大壽心中有了決斷,再看了眼龍辰,現在,他有點明白當初督師為何會這麼看重這個年輕人了,好個沙發果斷的xing子,居然將自己也比了下去。
一把抓起茶杯,向地上摔去,祖大壽昂然吼道:“諸君,隨我一同殺退韃子,回督師。佛擋殺佛,遼東軍上下一心,某要看看誰敢阻擋!”遼東諸將也一同摔碎自己身邊的茶杯,以此銘誓。
恰在此時,兵部的傳令再次來到,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傳信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名兵部侍郎,其地位在文官中也算不低了,但居然做起了信使,足以可見朝廷對這支遼東軍的重視程度,以及京師的危險局面,而且他手上更是帶着督師的親筆信。
信中的內容很簡單,袁崇煥規勸祖大壽帶着遼東軍回來保衞京師。
見身陷囹圄的督師還這般一心為國,祖大壽愴然而泣,遼東諸將皆是跪而聽命,遼東軍即刻回師京師。
只是,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支遼東軍因為龍辰而被注入了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狠厲,若崇禎再像歷史上那般給袁崇煥來個凌遲處死,天知道這些遼東軍漢會做出什麼事兒出來。
與此同時,護龍軍和遼東軍分開行軍,遼東軍火速趕往京師。兩支人馬互不相屬,故而乾脆分開,再加上龍辰也不願意自己的護龍軍受到制約,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這次率軍而來,定要咬下八旗軍一大塊!
…
關於袁崇煥被抓後,祖大壽的帶兵出走,是袁崇煥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漢jiān賣國關鍵的一環。
批駁袁崇煥的人無不抓住這一點,痛斥袁之人馬,是袁軍還是明軍?是忠於袁還是忠於明?更曰:京城處於極度危急之中,皇帝處於極度危險之中,京師的百姓在滿清軍隊的鐵蹄下哀號。他們卻走了,他們就是這樣給袁崇煥洗涮清白的?
接着,讓我們再看一下這個細節:在後金大兵壓城之時,在袁崇煥在城外奮力殺退後金jing兵之時,朱由檢將袁崇煥進宮,在宮中令錦衣衞將其逮捕下獄,並放出話,説袁崇煥通敵謀反被捕,餘者不問。
祖大壽目睹了袁崇煥被抓的過程,似乎朱由檢太過自信自己的王霸之氣,或者是覺得若是再抓了祖大壽那遼東軍就沒人指揮了,總之崇禎很臭的當着祖大壽的面命人扒了袁崇煥的衣服,然後打入詔獄,卻沒動祖大壽。可能那時的崇禎還覺得祖大壽已經被自己嚇住了,不敢有二心。
誰知祖大壽先是不聲sè,等到出了京城,過了幾天即刻帶兵回錦州,路上碰到遼東軍的主力,聽説抓了袁督師,也都憤而返。
此時,běijing城四周勤王軍也不在少數,可是,全都不敢進,基本是戰鬥力不足五的渣渣,又沒有總指揮,滿桂一個人又挑不起大梁,反而被後金大破數陣,損傷數萬。朱由檢大驚,細節這時出來了,他派人到監獄,讓袁崇煥寫信,召回祖大壽。
首先,説明一點,袁崇煥寫這一封信,崇禎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小龍斷定,這封信還是崇禎要袁崇煥寫的。不然身在錦衣衞詔獄內的袁崇煥怎麼可能拿到筆墨紙硯寫信,又怎麼可能讓這封信傳遞出去,而且是經由兵部傳訊通道給祖大壽傳訊?
要知道一些重犯寫個信都要被層層檢查,確定沒有隱患後才可發出,更別提身在錦衣衞詔獄中的袁崇煥了,那封信,定然是出自袁崇煥之手,而且定然是經過崇禎親自審閲的,不然若督師在心裏隱晦要求祖大壽來個“兵諫”什麼的,那崇禎豈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
甚至在這裏小龍可以很惡地想象下,為了讓袁崇煥寫這封信,崇禎是否動了點手腕?比如,用刑,比如用袁崇煥xing命做脅迫。崇禎,可不是純潔的小龍,他首先是個政治家。但是,小龍還是堅持認為在崇禎派人通傳袁崇煥後,袁崇煥心甘情願地給祖大壽寫信,勸他們回來保衞京師。這是小龍的堅持,也是小龍的看法,我們的目光不能總那麼勢力,小龍還是希望在那個時代有真正的英雄,有真正的為這個民族願意犧牲一切的英烈!
這個細節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因為面臨危險,就屈膝求一個通敵賣國的疑犯,這是一個有骨氣的人應該做的事嗎?這是一個有骨氣的君主應該為的事嗎?
十五年後,李自成率軍打入běijing,朱由檢煤山自縊。
“君王死社稷”朱由檢的擔當,確實令小龍佩服。比之滿清時期那些個皇帝在洋人打來時逃來逃去,朱由檢無疑是值得稱讚的。
但小龍覺得讀歷史時,我們容易走入一個誤區,舉個例子,就是你讀了一個人的記載,那件事是他自五歲時偷拿了鄰居的黃瓜,然後這個人很可能就被我們這些讀歷史的人給定xing了。他是一個貪小便宜的小偷啊,這種人難成大器。可是這個人卻在長大後參加軍隊,為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個例子説明一個道理,歷史人物也是人,他是會成長的,會變化的。我們歷史讀者,卻往往只能記得某個歷史人物的某個生命片段,然後就先入為主的將這個片段中該人物的xing格強行貫穿他的整個生命過程。
再拿韓信舉例,如果韓信ri後沒有追隨劉邦開創一片基業,那麼他當初承受的下之辱也不會那麼令人津津樂道。我們讀史書時看下之辱這個故事時,腦子裏已經自己給自己定xing了,要知道韓信ri後可是功成名就的,那他承受下之辱也是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啊。可是,有可能韓信當時是真的怕了,他真的沒辦法,只能鑽下了。這事兒,誰知道呢,但是我們這些讀史的後人就是習慣xing這麼人為了。就像如今“病態”的語文閲讀理解題,請寫出這段文字中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情。很有可能一篇很正常的遊記,僅因為作者之後當上了將軍去抗擊外敵,我們後人就認為其內思想情是:對家國的喜愛,決心保衞國家,抗擊韃虜的不變信念。其實,那作者很可能當時只是玩了玩,純粹的賞景罷了。
就比如朱由檢,當他在煤山自縊時,他確實很有骨氣,很有擔當,他不逃,他要死社稷。可是十五年前呢?難道説十五年前的朱由檢和十五年後的朱由檢一樣嗎?十五年啊,足夠改變一個人的xing格了,經過十五年皇位歷練,朱由檢才學會做一名敢擔當的帝王吧。
因此,小龍認為,在崇禎二年,朱由檢抓袁崇煥時,他這個皇帝骨子裏還是自私沒擔當,且相當懦弱怕死的。
那時朱由檢的為人,此時昭然若揭,在他貌似勤政為民的背後,其實不過是個貪生怕死之輩。既許袁崇煥五年平遼東之軍令狀,而不過一年半,因為後金繞路突襲,就分寸大失,臨陣抓捕大將,信義何在?原本已經很脆弱的君臣關係,就在他這一道手令間,變成君臣相賊的惡果。
或曰:若袁崇煥通敵是真,那可關係到國之存亡,如何能不當機立斷,抓捕歸案。這裏,或曰的人想的很周到,卻如何解釋,第一,讓一個通敵賣國的人寫信召回驚怒而走的袁之軍隊?
第二,若袁崇煥通敵賣國是真,有憑有據,那就應該立刻羅列罪狀,斬首示眾,再傳首各營,以震軍心,並威懾後金軍馬;如何卻在大敵當前之時,把通敵重犯,關在牢中數月,不明不白,如此作為,該如何安定軍心,而等到後金人馬退走了,才大張旗鼓的押赴刑場,凌遲處死?若你的理由真的堂堂正正,你直接抓人痛痛快快地殺了不就瞭解了麼。朱由檢為什麼不敢殺?而是關了袁崇煥半年多?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滿蒙聯軍還沒撤回去,在前線,遼東軍還在和八旗軍浴血·拼殺着。朱由檢不敢在這時候殺袁崇煥。
他怕!是的,他很怕!
他很怕自己殺了袁崇煥之後遼東軍再次撂挑子,他怕八旗軍再次打過來。
然後,等到戰事結束,八旗軍回去了,崇禎就大張旗鼓地將袁崇煥凌遲處死。這樣的皇帝,這樣的朱由檢,這樣的大明,還有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