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李斯終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天下暴亂之初,李斯由難堪而絕望,幾次想到了自殺。
自七月以來,丞相府每都要接到山東郡縣雪片般的告急文書。先是大澤鄉,再是蘄縣,之後便是一座座縣城告破,一處處官署潰散;職司捕盜的郡縣尉卒被暴亂的水迅速淹沒,郡守縣令背叛舉事者不可勝數。盜軍勢力大漲,奪取郡縣城邑連打仗都用不上,只派出一羣羣亂哄哄的人馬鼓譟舉事,且公然號為“徇地”短短月餘,暴亂颶風般席捲天下,除了嶺南、隴西、陰山、遼東等邊陲之地,整個帝國山河都不可思議地風雨飄搖了。長子李由為郡守的三川郡,也是好幾個縣接連出事,縣令逃跑了,縣吏舉事了,官署潰散了。李由為抗禦盜軍四處履險疲於奔命,然始終無法挽回頹勢,終究被吳廣的數萬盜軍圍困在滎陽。三川郡是關中的山東門户,消息傳來,咸陽廟堂頓時騷動了。依附趙高的新貴大臣們紛紛攻訐丞相府,説李斯身為三公,竟令天下羣盜蜂起,該嚴加治罪以謝天下。李斯大難堪,幾次對馮去疾示意,老臣們該出來説説公道話,天下盜民蜂起究竟罪在何方?然僅存的幾個功勳元老素來對李斯在始皇帝病逝後的種種作為心有疑忌,包括馮去疾在內,始終沒有一個人為李斯説話。
正當此時,趙高送來了一件胡亥批下的奏章,李斯頓時惶恐不安了。這是此前李斯給胡亥的上書,請皇帝大行朝會,議決為天下減輕徭役並中止阿房宮修建。胡亥在這件奏章後批下了一大篇話,先説了《韓非子》中對堯帝禹帝辛勞治民的記述,而後顯然地宣示了對堯帝禹帝的不屑:“然則,夫所貴於有天下者,豈苦行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此不肖人之勉也,非賢者所務也。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以貴於有天下也。”這等荒謬之極的強詞奪理,李斯連對答的心思都沒有,只有輕蔑了。因為,照胡亥這般説法,始皇帝一代君臣的奮發辛勞也就是“不肖人”了。但是,胡亥後面的責難卻使李斯如芒刺在背了:“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願賜志廣,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李斯立即嗅到了這件問對詔書潛藏的殺機,此等辭章陷阱,絕非胡亥才具所能,必有趙高等人在背後作祟。然則,這是明明白白的皇帝詰問臣下的詔書,你能去追究趙高麼?天下大亂之時,皇帝問如何能安天下而治萬民,身為丞相,能説不知道麼?以自古以來的政道法則,三公之天職便是治民以安,民治不安,責在三公。今天下羣盜蜂起,丞相能説這是皇帝過失而自己沒有過失麼?況且,丞相兒子身為大郡郡守,也是丟土失城一片亂象,皇帝若從了一班新貴攻訐,將李氏滅族以謝天下,又有誰能出來反對?其時,李斯白白做了犧牲,也還是百口莫辯,又能如何?誠然,李斯可以痛快淋漓地批駁胡亥之説,可以留下一篇媲美於《諫逐客書》的雄辯篇章,全然可以做另外一個李斯。然則,必然的代價是李氏舉族的身家命,甚或三族六族的滅門之禍。一想到畢生奮爭卻要在最後慘遭滅族刑殺,李斯的心頭便一陣猛烈地悸動…反覆思忖,李斯終覺不能與這個絕非明君的胡亥皇帝認真論理,只有先順着他説話,躲過這一舉族劫難再説了。
當夜,李斯寫下了一篇長長的奏對。
此文之奇,千古罕見,唯其如此,全文照錄如下: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君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者,無他焉,不能督責,而顧以其身勞於天下之民,若堯、禹然,故謂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韓之明術,行督責之道,專以天下自適也,而徒務苦行勞神,以身徇百姓,則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貴哉!夫以人徇已,則己貴而人賤;以己徇人,則己賤而人貴。故徇人者賤,而人所徇者貴。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凡古之所以尊賢者,為其貴也;而所為惡不肖者,為其賤也。而堯、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因隨而尊之,則亦失所為尊賢之心矣夫,可謂大謬矣!謂之為“桎梏”不亦宜乎?不能督責之過也。
故韓子曰“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者,何也?則能罰之加焉必也。故商君之法,刑棄灰於道者。夫棄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罰也。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是故韓子曰“布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鎰,盜蹠不搏”者,非庸人之心重,尋常之利深,而盜蹠之慾淺也;又不以盜蹠之行,為輕百鎰之重也。搏必隨手刑,則盜蹠不搏百鎰;而罰不必行也,則庸人不釋尋常。是故,城高五丈,而樓季不輕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樣牧其上。
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豈跛樣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塹之勢異也!明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今不務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敗子也,則亦不察於聖人之論矣。夫不能行聖人之術,則舍為天下役何事哉?可不哀!
且夫儉節仁義之人立於朝,則荒肆之樂輟矣;諫説論理之臣間於側,則漫之志詘矣;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則康之虞廢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獨主術以制聽從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勢重也。凡賢主者,必將能拂世磨俗,而廢其所惡,立其所,故生則有尊重之勢,死則有賢明之諡也。是以明君獨斷,故權不在臣也。然後能滅仁義之塗,掩馳説之口,困烈士之行,聰掩明,內獨視聽。故,外不可傾以仁義烈士之行,而內不可奪以諫説忿爭之辯。故,能犖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後可謂能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故曰“王道約而易”也,唯明主為能行之。若此,則謂督責之誠,則臣無。臣無則天下安,天下安則主嚴尊,主嚴尊則督責必,督責必則所求得,所求得則國家富,國家富則君樂豐。故,督責之術設,則所無不得矣!羣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若此,則帝道備,而可謂能明君臣之術矣!雖申、韓復生,不能加也。
列位看官留意,李斯這篇上書被太史公斥為“阿意求容”之作,誠公允之論也。此文之奇異,在於極力曲解法家的權力監督學説,而為胡亥的縱慾享樂之道製作了一大篇保障理論,對法家學説做出了最為卑劣的閹割。二世胡亥説,我不要像堯帝禹帝那般辛苦,我要使天下為我所用,廣而長享安樂,你李斯給我拿個辦法出來!於是,李斯向二世胡亥屈服了,製作了這篇奇異的奏章,向胡亥獻上了以“督責之術”保障享樂君道的惡方略。
在這篇奏章中,李斯是這樣滑開舞步的:首先,明白逢了胡亥的享樂君道,讚頌胡亥的“窮樂之極”是賢明君道;其次,引證申不害的恣意天下而不以天下為桎梏之説,論説胡亥鄙薄堯禹勞苦治國的見識是聖明深刻的,最終得出堯帝禹帝的辛苦治理“大謬矣”是荒誕治道,而其本原因則是不懂得督責之術;再次,引證韓非的慈母敗子説,論説以重刑督責臣民的好處,肯定這是最為神妙的“聖人之術”;最後,全面論説督責術能夠給君主享樂騰挪出的巨大空間,能夠使君主“犖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
“督責之術設,則所無不得矣!”
“羣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李斯的這篇奏章,再一次將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果説,李斯此前的與政變陰謀合,尚帶有某種力行法治的功業追求,尚有其懼怕扶蘇蒙恬改變始皇帝法治大道的難言之隱的話,這次上書阿意,則是李斯全然基於苟全爵位命而邁出的背叛腳步。這篇卑劣奇文,意味着李斯已經遠遠背離了畢生信奉併為之奮爭的法家學説,肆意地歪曲了法家,悲劇地出賣了法家。蓋法家之“法、術、勢”者,缺一不可之整體也。術者,法治立定之後的權力監督手段也。法家之術,固然有其權謀一面,然其原則立場很清楚:確保法治之有效執行,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種種貪贓枉法,並主張對此等行為以嚴厲懲罰。也就是説,作為“法術勢”之一的“術”必須以行法為前提,而絕不是李斯所説,離開整體法治而單獨施行的督責術。李斯不言法治,唯言督責術,事實上便將督責官員行法,變成了督責官員服從帝王個人之意志,其間分野,何其大哉!後世對法家的諸多誤解,難免沒有李斯此等以法家之名塗抹法家的卑劣文章所生髮的卑劣功效。李斯之悲劇,至此令人不忍卒睹也。
“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這是李斯上書三後,胡亥再次批下的“詔曰”趙高特意親自上門,向李斯轉述了皇帝的喜悦。趙高不無揶揄地説:“陛下讀丞相宏文,深為欣然也!丞相能將享樂之道論説得如此宏大深刻,果然不世大才,高望塵莫及矣!”第一次,李斯難堪得滿面通紅,非但絲毫沒有既往上書被皇帝認可之後的奮然振作,反而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將進去。即或是面對趙高這個素來為正臣蔑視的內侍,李斯也前所未有地羞慚了。趙高還説,皇帝已經將丞相上書頒行朝野,將對天下臣民力行督責,舉凡作亂者立即滅其三族,着丞相全力督導施行。李斯慚愧萬分又驚愕萬分,可還是不得不奉詔了。
果然,最教李斯難堪的局面來臨了。
李斯上書一經傳開,立即引發了廟堂大臣與天下士子的輕蔑憤然,更被山東老世族傳為笑柄。人心惶惶的咸陽臣民,幾乎無人不憤憤然指天罵地,説天道不順,國必有大在朝。連三川郡的長子李由,也從孤城滎陽秘密送來家書詢問:“如此劣文,究竟是人言中傷父親,抑或父親果然不得已而為之?誠如後者,由無顏面對天下也!”面對天下臣民如此洶洶口碑,李斯真正地無地自容了。自來,李斯都深信自己的勞績天下有目共睹,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會被天下人指斥為“佞”之徒。而今,非但天下洶洶指斥,連自己的長子都説自己的上書是“劣文”且已無顏立於天下…如此千夫所指眾口鑠金,李斯有何面目苟活於人世哉!更有甚者,盜軍亂象大肆蔓延,二世胡亥竟聽信一班博士儒生誆騙之言,生生不信天下大亂。李斯身為丞相,既不能使皇帝改弦更張,又不能強力聚合廟堂合力滅盜,當真是無可奈何了。及至九月中,頻遭朝局劇變又遭天下攻訐的李斯憤悲愴痛悔羞愧,終於重病卧榻了,終於絕望了。病榻之上的李斯實在不敢想象,自己如何能親眼看着滲透自己心血的煌煌超邁古今的大帝國轟然崩塌,且自己還落得個“阿主誤國”的難堪罪名…
絕望羞愧之下,李斯想到了自殺。
那深夜,昏睡的李斯驀然醒來,清晰地聽見了秋風掠過庭院黃葉沙沙過地的聲音,只覺天地間一片蕭疏悲涼,心海空虛得沒有了任何着落。李斯支走了守候在寢室的夫人太醫侍女人等,掙扎着起身,拄着竹杖到庭院轉悠了許久。霜霧籠罩之時,李斯回到了寢室,走進了密室,找出了那隻盈手一握的小小陶瓶。
這隻陶瓶,伴隨了李斯數十年歲月。自從進入秦國,它便成了李斯永遠的秘密旅伴,無論身居何職,無論住在何等府邸,這隻樸的小陶瓶都是李斯的最大秘密,一定存放在只有李斯一個人知道的最隱秘所在。
李斯清楚地記得,那是在離開蘭陵蒼山學館之前的一個,自己與同舍的韓非踏青入山,一路論學論政,陶陶然走進了一道花草爛漫的山谷。走着走着,韓非突兀地驚叫了一聲,打量着一叢澤奇異的花草不動了。李斯驚訝於從來不涉風雅的韓非何能駐足予一蓬花草,立即過來詢問究竟。口吃的韓非以獨特的誦語調説,這是他在韓國王室見過的一種劇毒之物,名叫鈎吻草!如此美景的蘭陵蒼山,如何也有如此毒物?一時間韓非大為慨道:“良藥毒草,共生於一方也!天地之奇,不可料矣!”李斯心頭怦然一動,竟莫名其妙地想將這蓬草挖出來帶回去。然則,李斯還是生生忍住了。過了幾,李斯進蘭陵縣城置辦學館用,又進了那片山谷,又見了那蓬鈎吻草。終於,李斯還是將它挖了出來帶進縣城,找到了一個老藥工,將鈎吻草製成了焙乾的藥草,裝進了一隻樸的小陶瓶。李斯再去蘭陵拿藥時,那個老藥工説了一句話:“此物絕人生路,無可救也,先生慎之。”李斯欣然點頭,高興地走了。
李斯始終不明白,自己何以要如此做。李斯只覺得,不將那個物事帶在身邊,心下總是忐忑不安。後來的歲月裏,李斯每有危境,總是要情不自地摸摸間皮盒裏的那隻小陶瓶,心頭才能稍稍平靜些許。被逐客令罷黜官職逐出秦國,走出函谷關的時刻,李斯摸過那隻陶瓶;體察到始皇帝末期對自己疏遠時,李斯摸過那隻陶瓶;沙丘宮風雨之夜後進退維谷的子,李斯也摸過那隻陶瓶…然則,摸則摸矣想則想矣,李斯始終沒有打開過陶瓶。畢竟,曾經的絕望時刻,都沒有徹底泯滅過李斯的信念,總是有一絲光明隱隱閃現在前方。然則,時至今,一切不復在矣!天下風雨飄搖,李斯始作俑也!叛法阿意之劣文,李斯始作俑也。如此李斯,何顏立於人世哉!
也就是在這個秋風蕭疏的霜霧清晨,李斯驀然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數十年不離這隻陶瓶,源便是自少年小吏萌生出的人生無定的漂泊,也是自那時起便萌生出的人生必得冒險,而冒險則生死難料的信念。唯其如此,李斯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裏,李斯準備着隨時倒下,隨時結束自己的生命…
“大人!捷報!三川郡捷報!”若非府丞那萬般驚喜的聲音驟然盪了李斯,便沒有後來的一切了。當李斯走出密室,聽府丞唸完那份既是公文更是家書的捷報時,木然的李斯沒有一句話,便軟倒在地上了…良久醒來,李斯仔細再讀了戰報,又聽了李由派回的特使的正式稟報,白頭瑟瑟顫抖,老淚縱橫泉湧了。在萬木摧折的暴亂颶風中,獨有李斯的兒子巍巍然撐起了中原天地,獨有三川郡守李由發民眾尉卒奮力抗敵,硬生生將盜軍假王吳廣的十餘萬大軍抗在滎陽城外,何其難也!兒子挽狂瀾於既倒的喜訊,使李斯心田瀰漫出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堅實的暖。所有關於李斯的責難,都將因李由的孤絕反擊而消散。李斯對帝國的忠誠,將因此而大大彰顯。李斯因擁立胡亥而遭受的老臣們的抨擊,將因此而大大淡化。李斯因無奈自保而寫下的阿意上書,將因為李由的堅實風骨而變為周旋之舉。李斯在事實上已經失去的權力,將因此而重新迴歸。李斯在帝國廟堂的軸心地位,將因此而重新確立…暖復活了死寂荒疏的心田,善於權衡全局的李斯,立即察了三川郡抗敵的所有潛在意義。
李斯神奇地走下了病榻,重新開始了周旋。
深秋時節,周文盜軍數十萬進關中,圖謀一戰滅秦。李斯立即與馮去疾召太尉府並少府章邯秘密會商,迅速擬出了以驪山刑徒與官府奴隸子弟成軍,以章邯為大將,大舉反擊盜軍的方略。李斯明白剖析了大勢:目下盜軍初起戰力不強,無須動用九原大軍,只要章邯戰法得當,後援不出紕漏,擊敗盜軍並非難事。章邯素來景仰李斯,慨然拍案道:“只要丞相後援不斷,我二十餘萬刑徒軍定然悉數掃滅盜軍!”李斯倍振奮道:“當此關中危難之際,陛下必能儘快決斷,掃滅盜軍,重振大政,必指可待也!”於是,三府合署連夜上書,各方都開始了緊急謀劃。果然不出李斯所料,這次上書批下得很快,只隔了一個晚上。李斯自信地以為,這便是李由三川郡孤守的影響力,皇帝再也不能説盜軍只是幾羣正在追捕的作亂民了,只能倚重一班老臣平定天下了。李斯反覆思忖,縱然這個皇帝遠非自己當初預期,也不至於昏聵到連大秦河山都不要了的地步,而只要圖守定天下,舍李斯其誰也!
其後,章邯連戰皆捷,李由連戰皆捷,朝局果如李斯所料有了明顯轉機。最顯然的不同,便是那個尋常不出面的趙高又來拜謁丞相府了。趙高一臉懇切地訴苦説:“關東羣盜見多也,皇帝卻急於徵發阿房宮徭役,聚狗馬無用之物。在下多次想諫阻皇帝,奈何位卑人賤,言語太輕。此等大事,正是君侯高位者之事也,君何不出面諫阻皇帝?”受到久違了的敬重,李斯頓時被趙高的懇切言辭打動了,長嘆一聲道:“當然如此也,老夫諫阻皇帝久矣!然皇帝不坐朝廷,只在深宮。老夫諫,無法見到皇帝也,奈何哉!”趙高懇切道:“丞相誠能諫阻,在下自當為丞相留意陛下行蹤,但有時機,在下立即知會丞相。”李斯很是謝了趙高一番,此後便一邊籌劃進諫一邊靜候趙高消息。
為這次進諫,李斯做了最充分的籌劃:聯結馮去疾、馮劫一起聯署奏章,而由自己出面晉見皇帝説話。二馮同為三公。馮去疾是右丞相,是李斯副手,素來在大政事項上以李斯決斷為取向,一説向皇帝進諫減民賦税徭役,立即欣然贊同。馮劫情形不同,其御史大夫的三公職權已被免去,然爵位仍在言權猶在,卻是賦閒在家終鬱悶,早已經對這個二世胡亥大是惱火,多次要李斯出頭聯結老臣強諫,都因李斯百般遲疑而作罷。這次李斯一説,馮劫雖指天罵地發作了一陣,最終還是欣然贊同了進諫。三人商定後,李斯主筆草擬了一道上書,言事很是簡約直接:臣李斯、馮去疾、馮劫頓首:關東羣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甚眾,然猶不止。盜多者,皆因戍漕轉作事苦,賦税大也。為天下計,老臣等三人請:中止阿房宮建造,減省四邊之屯戍轉作,以安天下民心也。非此,盜不足以平,國不足以安,陛下慎之慎之!
諸事就緒,趙高處卻遲遲沒有消息。這馮劫馮去疾大是不耐,力主不能信賴趙高,該當立即上書。李斯不好與這兩個老臣再度僵持,便決意進宮了。不料正在此時,趙高派了一個小內侍匆忙送來消息,説皇帝回到了東偏殿書房,請李斯即刻去晉見。
李斯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登車進了皇城。可走進東偏殿一看,二世胡亥正在一排體侍女身上練習大字,提着一管大筆忙碌得不亦樂乎!李斯大窘。胡亥則很是不悦,偏偏不理睬李斯,只徑自提着硃砂大筆在一具具雪白的體上忙活。李斯在外室靜待了片刻,終覺太過難堪,還是走了。又過幾,李斯又得趙高消息,立即匆忙趕到了蘭池宮。不料又是胡亥與一大羣婦女光溜溜魚一般在水中嬉戲,半個時辰還不見出水跡象,李斯只得又踽踽去了。不過數,李斯又得趙高消息,匆忙趕往章台宮,其所見無異,又是胡亥與一羣身女子做犬馬之的嬉鬧。李斯不堪入目,立即轉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