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打與不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兩艘“皇帝”級戰列艦並靠在橫向碼頭上的時候,才能真正受到其強大的壓迫
。
因為在設計建造的時候“太祖”號與“太宗”號都劃給了東洋艦隊“太祖”號是按照艦隊旗艦的標準建造的,而“太宗”號則是按照支艦隊期間的標準建造的,所以兩艘戰艦在細節上有些差別。
比如:“太祖”號的司令艦橋比“太宗”號多了一層,明顯顯得高大一點。另外“太祖”號上有全套艦隊指揮設備“太宗”號上只有支艦隊指揮設備,所以“太祖”號的天線數量比“太宗”號多得多。
當然,作為快速戰鬥羣旗艦“太宗”號完全有能力勝任。
只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祖壽清為什麼不選擇條件更好的“太祖”號為旗艦,而是選擇了條件稍差的“太宗”號。
大概,祖壽清想在原本屬於東洋艦隊的“太宗”號上過一把司令官的癮吧。
到達高雄港的第二天“太祖”號與“太宗”號一起出港,繼續進行訓練。與以往不一樣,祖壽清決定讓兩艘新服役的戰列艦一同訓練。大概,他想讓東洋艦隊的官兵見識見識南洋艦隊官兵的能力。
因為在前期訓練中“太祖”號的主炮身管已經過了“半壽期”為了避免過早返回船廠更換炮管,所以在與“太宗”號的協同訓練中“太祖”號主要進行副炮擊,以及機動規避訓練。
“太宗”號在訓練場上唱起了主角,只是其主炮擊的成績非常糟糕。
十月三“太祖”號離開高雄港的第四天。
兩艘新式戰列艦完成了頭四天的基礎訓練,正在進行最高航速下的規避訓練時,遠在上千公里之外的德之島南面海域,一件大事發生了。
當上午十點過,帝國海軍的巡邏炮艦在數次警告無效之後,擊沉了“
之丸”號漁船。
毫無疑問,那是一艘懸掛本國旗的漁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將琉球羣島的大島劃歸給本,並且在《巴黎停戰條約》上明確規定:大島,以及附近島嶼為永久中立區,
本只能履行行政管理權,不得在此設立軍事基地。
問題是,《巴黎停戰條約》只明確了大島的歸屬權,沒有明確其他島嶼的歸屬權。
大島南面的德之島就成為了帝國與本的爭議地帶。
按照本的説法,德之島為奄美羣島(北琉球羣島)的一部分,應該
據《巴黎停戰條約》的規定,
由
本管轄。
帝國則堅持認為,德之島是琉球羣島的一部分,應該歸帝國所有。
當然,戰後帝國在德之島上部署了一支幾百人的軍隊,並且建有一座小型軍港,派遣了數艘炮艇在此維持帝國的統治。
二十年來,雙方圍繞着德之島的歸屬問題沒有少發生衝突。
問題是,沒有哪一次衝突比得上現在這次突仿件所產生的影響。
被帝國巡邏炮艇擊沉的“之丸”號並非漁船,只是偽裝成漁船的間諜船,其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德之島上的帝國軍隊,並且蒐集帝國海軍巡邏艦隊的活動規律。
在被炮艇擊沉之前“之丸”號已經在德之島附近海域活動了好幾個月!
顯然,如果帝國海軍看這艘間諜船不順眼的話,早就下手了,不會等到現在才動手。也就是説,這絕不是單獨事件,更不是偶仿件。
消息傳回帝國與本國內後,兩國民眾盡皆譁然。
白佑彬是在當天晚上,隨同“太祖”號返回高雄港的時候才知道了白天發生的事情。
似乎預到會發生重大事情一樣,匆匆吃過晚飯後,白佑彬就回到了戰艦上。與他一樣,戴秉國、蘇鼎昌等主要軍官都回到了戰艦上。
“長官好!”在眾軍官的目光中,羅清遠快步走進了作戰中心。
“都請坐吧,看來你們都已知道白天發生的事情了。”羅清遠首先坐了下來“祖壽清將軍才下達命令,各艦務必在十二點之前進入戰備狀態。現在,我們還有多少人沒有回來,有多少人能夠聯繫上?”
“大部分軍官都回來了,其他官兵隨時都能聯繫上。”發言的是大副餘沈兵上校,他也是羅清遠的老部下,算得上是羅清遠的“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