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九章迎頭痛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死,斯佩都沒有完全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德意志”號的司令艦橋被擊中前大概一分鐘,斯佩還讓通信參謀再次發出了詢問電報,並且報明瞭身份,讓第四艦隊不要誤傷友軍。

由此可見,當時德國海軍確實缺乏優秀的艦隊指揮官。

不可否認,德國海軍在大戰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戰爭初期,當帝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在馬賽港外遭到重創,秦寶獻陣亡之後,大西洋艦隊徹底失去了進入大西洋作戰的能力,只能龜縮在直布羅陀,並且不得不用水雷封鎖直布羅陀海峽,並且用小型艦艇阻止英國大西洋艦隊殺入地中海的時候,德國海軍在北海上的積極活動起到了牽制英國海軍,為帝國海軍分擔壓力的重要作用。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德國海軍嚴重缺乏艦隊決戰的經驗。

從戰爭爆發到現在,德國海軍就沒有像模像樣的與敵人打過一次艦隊決戰。

不管是戰爭初期,以“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為核心,用破戰的方式與英國海軍過幾次手,還是到“俾斯麥”號服役,並且在北海與英國本土艦隊打了一場辨模不大的海戰,以及到後來,協同意大利海軍殺出地中海,在比斯開灣遭到英國艦隊重創,最終不得不退入港口。德國海軍所參與的這些戰鬥,基本上都是零星的海戰,本算不上是艦隊決戰。

別説與帝國海軍同美國海軍之間的海上決戰相比,就連與帝國海軍同本海軍的戰鬥都沒得比。

可以説,德國海軍就是一支“破型”海軍。

戰爭的這幾年中,德國海軍執行得最多的任務就是破作戰,幾乎所有德國海軍官兵都悉怎麼執行破任務,卻不太明白該怎麼打艦隊決戰。同樣的,德國海軍將領也存在着這方面的問題。

暫且不説以鄧尼茨為代表的那些破艦隊指揮官,就連斯佩這樣的作戰艦隊指揮官也不太明白艦隊決戰的關鍵所在。不説別的,當初在比斯開灣遭到英國艦隊的重創,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指揮作戰的德國海軍將領缺乏足夠的經驗。

這個“經驗”不僅僅是戰術經驗。更是一個將劣讜戰場局勢地直覺判斷。

戰鬥打響之後。

“德意志”號戰列階當其衝地遭到了八艘美軍戰列艦地集中炮擊。不得不説。美軍地運氣確實好到了極點。在第一輪齊中。八艘戰列艦一共打出了八十八枚穿甲彈(有三艘戰列艦地八門主炮出了小筆障。沒有參加齊)。只有一枚炮彈命中了“德意志”號。且命中點就在司令艦橋地正上方。

結果不言而寓。這枚十六英寸穿甲彈報銷掉了德意艦隊地指揮中樞。

“德意志”號地設計幾乎完全參照了“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上層建築集中在了艦體中部。艦橋與煙連成一個整體。司令艦橋就在羅經艦橋地下方。位置相對偏高。這種佈局有效地解決了在長度有限地艦體內安裝三座主炮炮塔地問題。並且縮短了重點防護區域。減少了裝甲用量。從而能夠用較少地裝甲獲得較強地防護。可問題同樣突出。即高大地上層建築異常醒目。非常容易成為炮擊對象。

另外。集中部署地艦橋很容易被一枚穿甲彈全部報銷。從而使戰艦喪失指揮能力。

正是這個問題。帝國海軍後來地所有戰列艦都放棄了這一設計方式。

最要命的是,當時戰距離只有二萬三千米左右,而在這個距離上,mk7型節發的十六英寸穿甲彈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打穿“皇帝”級乙型戰列艦艦橋的正面裝甲。如果考慮到為了減少成本,降低建造難度,以便採用更簡單的工藝“德意志”級戰列艦沒有像“皇帝”級乙型戰列艦那樣,採用向外傾斜的裝甲,而是採用了垂直安裝的裝甲,那麼其司令艦橋的實際防護能力比“皇帝”級乙型戰列艦還要低一些,被十六英寸穿甲彈擊穿的概率肯定不止百分之五十。

這枚“運氣彈”不但炸死了包括斯佩在內的數十名艦隊司令部的軍官,彈片還打穿了二層甲板,導致羅經艦橋與航海艦橋內的數十名官兵傷亡,其中就有“德意志”號戰列艦的艦長與大副。

顯然,這個結果是災難的。

艦長陣亡,大副受傷之後“德意志”號暫時失去了指揮,只能繼續按照原有的航向前進。而司令部的軍官幾乎全部陣亡之後,也就無法向後面的戰艦發出轉向的命令,結果在旗艦沒有轉向的情況下“耳曼”號,以及跟在後面的六艘戰列艦都沒有轉向,仍然以原來的航向與航速前進。

包重要的是,中彈部位在艦橋的正面。

也就是説“耳曼”號上的瞭望員只看到了發生在“德意志”號艦橋位置的爆炸,而沒有看清楚爆炸的準確位置。因此,在無法與“德意志”號聯繫上的時候“耳曼”號的艦長本無法確定艦隊司令官是否已經失去了指揮能力,也就不能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擅自做出戰術決策。

此時,到驚訝的肯定有美軍指揮官米切爾中將。

按理説,在已經戰之後,德意艦隊必須轉向。如果打算與美軍艦隊決戰,就應該左轉,進入到相同的航向上。如果不打算與美軍艦隊決戰,則應該右轉,拉開戰距離,然後繼續右轉,同時加速離開戰場。

可是,德意艦隊既沒有轉向,也沒有變速,仍然在向美軍艦隊近。

包重要的是,在美軍艦隊打出了三輪急促齊之後,德意艦隊的八艘戰列艦並沒有開火還擊。

當然,米切爾不會手軟。

只是,美軍的炮擊命中率確實不敢恭維,除了第一輪齊收穫了一個“運氣戰果”之外,在接下來的二輪齊中,竟然無一命中!

三輪齊,一共發了二百七十餘枚穿甲彈,結果只有一枚命中!

連百分只零點五都不到的命中率,確實沒有什麼可以誇獎的。在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換成以前的美軍艦隊,命中率不會低於百分之一,甚至會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左右;如果換成帝國海軍第四艦隊,命中率肯定在百分之三以上,甚至能夠達到百分之五左右。

千萬別小看這百分之幾的差距。

如果命中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則至少有五枚炮彈命中“德意志”號,結果是“德意志”號遭到重創。如果運氣再好點,打中了“德意志”號的關鍵部位,那麼這艘龐大的戰列艦就很有可能被擊沉。

直到十一點二十五分,美軍準備第四輪齊的時候“德意志”號才倉促開火還擊。

當時“德意志”號的二副還沒有站到指揮崗位上去,還擊行動是炮手自發的。雖然這有背德國海軍的軍法,但是這些炮手的自發行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隨着“德意志”號開火,已經錯開了隊列的“耳曼”號也開火了。

只是,二艘德軍戰列艦的還擊並不猛烈,甚至沒有多少章法。

“德意志”號瞄準的是美軍一號主力艦,而向右錯開的“耳曼”號瞄準的則是距離其最近的美軍四號主力艦。另外,跟在後面的“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因為界受到阻擋,且其主炮的遠程戰能力並不怎麼樣,也就沒有參加炮戰。落在更後面的四艘意大利戰列艦更是“無動於衷”當時意大利戰列艦上的炮手恐怕連敵人在哪裏都沒有看清楚呢。

面對開火還擊的德國戰艦,美軍第四輪齊的效果稍微好了一點。

從二號主力艦,即“康涅狄格”號(bb90,與第二批次的“南達科他”級首艦,即bb65戰列艦同名)上打出的一枚穿甲彈擊中了“德意志”號a炮塔的正面裝甲,並且發生了爆炸。

萬幸的是“德意志”號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厚達四百八十毫米,且有一定的傾角。這個厚度甚至比“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還多了三十毫米,而且採用的是德國生產的高強度裝甲鋼。

最初的時候,這一設計變動完全是據德國海軍以往的實戰經驗做出的。

畢竟,在近距離炮戰中,主炮炮塔是首要打擊對象,而主炮炮塔正面裝甲中彈的概率比其他部位高出了許多。加強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就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機會,也就提高了戰艦的戰鬥力。

結果,厚達四百八十毫米的高強度裝甲鋼硬是扛住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的轟擊。

炮塔內的數十名官兵中,只有距離命中點最近的二人陣亡,其他都只負了點輕傷。另外,炮塔的主要機構沒有受損,距離命中點最遠的左側主炮還能繼續使用,另外二門主炮也在進行緊急搶修之後投入了戰鬥。

打出了第四輪齊之後,米切爾迅速調整了戰秩序。

現在,有二艘德軍戰列艦投入了戰鬥,且美軍已經判斷出了其具體型號。在此情況下,八艘美軍戰列艦分成了二個戰隊,分別對付二艘威脅最大的“德意志”級戰列艦。按照最常規的戰術,只要打掉了二艘“德意志”級戰列艦,收拾另外六艘戰列艦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至少,米切爾很清楚誰的威脅大,誰的威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