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六章烏合艦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斯佩的信心完全不相匹配的是德意艦隊的實際戰鬥力不可否認,德意艦隊的陣容相當強大,戰燼量眾多,可是決定作戰能力的不僅僅是艦隊的規模與戰艦的數量。

從實力上看,德意艦隊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相對而言,二艘“德意志”戰列艦並不算落後,雖然在主炮數量,防護能力等方面不如“蒙大拿”級,綜合生存能力也差了很遠,但是具有與“蒙大拿”級拼命的資本,不會完全被動挨打。只是,德國海軍不是帝國海軍,其二艘“德意志”級戰列戒備的僅僅只是由帝國海軍提供設計與相關技術,德國兵工廠生產的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彈與四百毫米標準穿甲彈,並沒有配備複合穿甲彈。

可以説,這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

按照帝國海軍的評估結果,別説“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就算是“省”級戰列艦,也只有在配備了複合穿甲彈之後,才有可能在海戰中戰勝“蒙大拿”級戰列艦。另外“省”級乙型戰列艦在使用複合穿甲彈的情況下,對“蒙大拿”級戰列艦擁有壓倒的優勢。

顯然,沒有配備複合穿甲彈的“德意志”級戰列艦隻能與“蒙大拿”級拼刺刀。

在少了三門主炮,裝甲厚度嚴重不如對手,綜合能力嚴重欠缺的情況下“德意志”級戰列艦的綜合戰鬥力恐怕還不到“蒙大拿”級的一半。而綜合戰鬥力相差百分之十五,就足以決定勝敗了,更何況差了百分之五十?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在設計的時候“俾斯麥”級並沒有考慮到遠距離戰的問題,雖然其觀瞄設備相當先進,而且後來還獲得了帝國海軍提供的雷達,其遠戰能力一直比英國海軍的同期戰列艦強,但是“俾斯麥”級在遠戰方面存在的問題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本不可能通過後期改進進行彌補。

比如,其主炮的結構就沒有太大的改進餘地。

雖然德國海軍也據遠戰地需要。開發出了三百八十二毫米口徑地重型穿甲彈。但是因為主炮地結構問題。其遠程穿甲能力僅比標準穿甲彈提高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本沒有多大地改善。另外。

“俾斯麥”級戰列艦沒有配備彈道計算機。在使用遠程穿甲彈地時候需要重新計算炮擊參數。對炮手素質地要求非常高。而德國海軍地訓練強度一直提不上去。戰鬥傷亡率也不是很低。導致在使用重型穿甲彈地時候炮擊命中率降低了至少一半以上。結果。很多時候炮手寧願使用標準穿甲彈。也不用重型穿甲彈。

當然。德國地火炮技術是非常先進地。

實戰證明。

“俾斯麥”級戰列戒備地節在近距離炮戰中。對任何一種戰列艦都有致命地威脅。而“蒙大拿”級如同所有地快速戰列艦一樣。強調了水平防護。而不太重視垂直防護。如此一來。只要戰距離足夠近。

“俾斯麥”級戰列艦地主炮仍然能夠轟穿“蒙大拿”級地主裝甲帶。

相對而言。

“俾斯麥”級地防護問題更加嚴重。

因為採用了老舊地設計觀念。要求次要部位都具有抵抗中等口徑穿甲彈地能力。所以導致“俾斯麥”級在擁有超過四萬噸標準排水量地情況下。其防護能反而不如差了好幾千噸地“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如果考慮到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好地裝甲鋼冶煉生產技術。那麼“俾斯麥”級地防護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另外。

“俾斯麥”級地綜合生存能力也非常糟糕。

在幾年間“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數次遭到重創,都是因為綜合生存能力,或者説艦體設計的問題過於突出,導致關鍵設備極易遭受損傷,從而導致整艘戰艦都失去作戰能力。相比而言,帝國海軍的“皇帝”級戰列艦的綜合生存能力都超過了“俾斯麥”級,在實戰中往往捱了很多炮都能夠繼續作戰。

可以説,德國海軍這四艘戰列艦確實沒有什麼好驕傲的。

另外,德國海軍的二所戰列巡洋艦也沒有多少戰鬥力。

雖然“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在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之後,換裝了大口徑節,擁有了戰列巡洋艦中出類拔萃的火力,但是二艘戰艦都過於老舊,且設計思想非常落後,艦體老化問題也相當嚴重。

最重要的是,戰列巡洋艦不再是海洋戰場上的主角。

帝國海軍早在二年前就讓“果敢”號從一線戰場上退了下來,頂替戰列巡洋艦的大型巡洋艦也主要執行破作戰任務,很少參加艦隊決戰。即便在太平洋戰場上,破艦隊往往被臨時調去伴隨主力作戰艦隊執行作戰任務,艦隊指揮官也會想方設法的讓大型巡洋艦痹篇敵人的戰列艦,特別是快速戰列。

從綜合戰鬥力上看,德國海軍的二艘戰列巡洋艦連帝國海軍的“海龍”級都比不上。

如果説德國海軍的六艘主力艦隻是能上差了一點之外,那麼意大利海軍的四艘戰列艦差的就不僅僅是能了。

作為“條約型戰列艦”中排水量僅此於“俾斯麥”級的“維內託”級,在很大的程度上,甚至不能稱其為戰列艦,完全可以將其當作“內河炮艦。”主要原因就是“維內託”級並不是針對大洋作戰而設計的,其最初要求就是在地中海執行作戰任務。

這一設計思路,直接造成了“維內託”級最致命的缺陷。

其續航力只有可憐的四千五百海里,而且還是在理想條件之下的續航能力。如果在惡劣條件之下,再考慮到任何一個海軍都有的戰時守則,戰艦必須保有一定的餘油“維內託”級戰列艦的續航力甚至難以超過三千海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帝國海軍最差的驅逐艦的續航力都在三千海里之上!

另外,橫渡北大西洋的最短航程是二千八百海里。也就是説“維內託”級的續航力只夠勉強橫渡北大西洋。如果選擇更長的航線,或者遇到意外情況“維內託”級戰列艦連橫渡北大西洋都很困難。

除了續航力之外,其糟糕的適航能力也是致命的缺陷。

雖然地中海並不是風平靜的內海,但是比起北大西洋,地中海絕對是平靜的海洋。

“維內託”級的幹舷很低,且沒有任何防止海上湧的措施,其採用的普通階本不適合在惡劣海況下高速航行,即便是在平靜的海面上,只要航速超過二十二節,就會出現“埋首”的現象。

針對這些問題,意大利海軍也想過對其進行改造,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為了提高續航力,意大利海軍首先對“維內託”級的防魚雷隔艙進行改進,使其成為油艙。但是在改造之後就發現,增加了側舷的重量之後,將導致其原本就不好的橫向穩定進一步降低,從而嚴重威脅到了戰艦的生存,結果改造工作被取消,接受了改造的“維內託”號再次被拖進船廠,將側舷油艙拆除了。

為了提高戰艦的適航能力,意大利海軍準備仿造德國海軍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上的做法,為“維內託”級安裝飛箭艏。可是在對“意大利”號進行了改進之後,發現飛箭艏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甚至沒有多大的效果。原因很簡單“維內託”級不是戰列巡洋艦,而是戰列艦。

除了續航力與適航能之外“維內託”級的其他問題與“俾斯麥”級很相似。

其口徑為三百八十一毫米的主炮在近距離炮戰中擁有同時代戰艦中數一數二的威力,其穿甲能力甚至超過了“北卡羅來納”級與“南達科他”級配備的mk6型十六英寸節,以及帝國海軍的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節,但是在遠程炮戰中“維內託”級主炮的穿甲威力,乃至命中率就不值一提了。

其防護能甚至比“俾斯麥”級都要糟糕得多,最大厚度僅三百五十毫米的垂直主裝甲帶,同樣厚度的炮塔正面裝甲,以及二百六十毫米厚的司令塔裝甲,在同級別戰列艦中算是比較出的,可是在快速戰列艦面前卻差了很多。而最大厚度僅有一百六十二毫米的水平裝甲更是差到了極點。

同樣因為戰艦穩定過差,所以“維內託”級本無法在改進中提高防禦能力。

很明顯,四艘“維內託”級戰列艦早已過時,其戰鬥力非常值得懷疑。

除了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中,德意艦隊裏輔助戰艦的作戰能力也差強人意。

在帝國海軍用通用巡洋艦取代了所有的輕巡洋艦,同時用多用途驅逐艦取代了老式驅逐艦的時候,德意艦隊裏的巡洋艦與驅逐艦仍然維持着戰爭初期的水準。用不太客氣的話來講,德意艦隊裏的大部分輕巡洋艦的戰鬥力甚至不如帝國海軍的第五批次“花”級驅逐艦,更比不上“島”級與“湖”級通用巡洋艦。

除了戰艦能之外,分別屬於二個國家,二支海軍的艦隊指揮體系也是個嚴重問題。

説白了,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帝國海軍也“獨來獨往”情願以“租借”的方式從同盟國那裏獲得戰艦,也不願意與同盟國組建聯合艦隊,就是不想因為指揮權的問題而削弱了艦隊的作戰能力。

雖然用“烏合之眾”來形容德意艦隊有點過分,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德意艦隊的戰鬥力確實沒有多少可以恭維的地方。如果想依靠德意艦隊擊敗美軍第23艦隊與第24艦隊,無疑是在痴人説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