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序不一樣的歷史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主導革命的威廉兄弟在阿爾法公爵到達之前就以逃到德意志。

面對阿爾法公爵的殘酷鎮壓,威廉兄弟不得不採取包多的應對措施。

威廉留在了歐洲,負責在德意志組建僱傭軍,以抗擊西班牙軍隊。同時,威廉的弟弟路易秘密前往大不列顛王國,然後達成商船前往大明帝國,請求大明帝國的支持。

當時,大明帝國內部環境已經穩定了下來,正在全力向外擴張。

而帝國主要的擴張方向就是非洲與美洲大陸,而當時,除了由大不列顛王國控制的北美東海岸地區之外,西班牙是大明帝國在非洲與美洲大陸上的主要對手之一。早在數年之前,帝國的殖民者就與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北部(現哥倫比亞),以及非洲東南部(現剛果)地區發生過武裝衝突。

毫無疑問,對大明帝國來説,尼德蘭革命是打擊西班牙的重要機會。

沒有任何耽擱,路易到達北京後不到一個月,帝國遠征軍成立,擔任遠征軍統帥的正是年僅二十八歲的陳淵洋。

與以往一樣,帝國遠征軍的規模並不龐大。

總共就三十二艘戰船,一萬五千餘名官兵,其中還包括了八千多名海員。只不過,帝國遠征軍的裝備卻極為先進,而且戰鬥力遠在當時的歐洲軍團之上。

次年,即明歷二百年(公元1568年)底,遠征軍到達佛得角羣島。

路易現行返回尼德蘭,而此時,由威廉指揮的僱傭軍已經被阿爾法公爵的西班牙軍團擊潰,活躍在戰場上的是尼德蘭百姓自建的游擊隊。

清楚情況後,次年初,陳淵洋率領遠征軍離開佛得角,奔赴戰場。

因為遠征軍兵力有限,投入尼德蘭戰場的意義不大,所以從一開始,陳淵洋就確定了“避敵鋒芒,擊敵軟肋”的策略。

參戰後,遠征艦隊首先炮轟了西班牙大西洋艦隊的母港加的斯,隨即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沿途炮轟了馬加拉、卡塔赫納、阿利坎特、巴倫西亞、塔拉戈納、巴羅那等港口,並且派遣隨艦作戰官兵上岸,焚燬了港口的造船與修船設施。

一路下來,陳淵洋用微小的代價摧毀了西班牙海軍幾乎所有母港。

包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戰鬥中,陳淵洋逐漸總結出了“以海制陸”的戰法,並且數次實施登陸作戰行動,並且提出了“海軍陸戰隊”的概念。

正在尼德蘭執行封鎖任務的西班牙大西洋艦隊聞訊而回,並且阿爾赫西拉斯灣,等待着返航的帝國遠征艦隊。

陳淵洋並沒有急於返航,或者説,早就料到西班牙艦隊會在直布羅陀海峽守株待兔。

當時,遠征艦隊的彈葯物資已經所剩無幾,若貿然戰,結果必然對遠征艦隊不利。

也正是如此,陳淵洋率領艦隊繼續向東航行,並且到達了北非的亞歷山大港。在用重金買通了奧斯曼帝國在當地的總督之後,遠征艦隊獲得了寶貴的給養,特別是當時最為緊缺的炮彈與火葯。

完成補給之後,遠征艦隊開赴直布羅陀海峽。

此時,西班牙大西洋艦隊本就不知道,大明帝國的遠征艦隊已經重新具備了戰鬥力,而且將士也得到了休整。

當戰鬥在阿爾赫西拉斯灣外面打響的時候,局勢從一開始就對西班牙大西洋艦隊極為不利。

數量上的劣勢並沒有讓陳淵洋畏首畏尾。

遠征艦隊利用夜靠近港灣的出口,並且布好了陣列。陳淵洋將十二艘活力強大的“寶艦”(即後來的戰列艦)部署在了中央,二十艘相對弱小的“戰船”(相當於後來的巡洋艦)則分兩部分,部署在了艦隊的首尾,並且更加靠近港灣。

當第一輪炮擊打破了拂曉的平靜之後,西班牙大西洋艦隊的指揮官才知道,敵人就在門外!

可是,太晚了!

西班牙大西洋艦隊倉皇衝出海灣的時候,立即遭到了十二艘戰列艦的集中炮轟。雖然當時的實心炮彈難以擊沉戰艦,但是陳淵洋並沒有打算放過任何一艘敵人的戰艦。那些被戰列艦轟毀的西班牙戰艦立即遭到了來自巡洋艦的攻擊。

隨着巡洋艦上的官兵殺上來,西班牙戰艦很快就變成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

戰鬥從清晨打到傍晚,是役,西班牙大西洋艦隊一百多艘戰艦中,八十二艘被擊沉,或者被焚燬,三十四艘在遭到重創後擱淺,二十一艘投降,只有三艘速度快的小船趁亂逃出了阿爾赫西拉斯灣。

這是有史記載以來的,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

這也是海軍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海戰。直到現在“阿爾赫西拉斯灣海戰”仍然保留在各國海軍的教材裏面,被當作海軍經典戰役,為各國海軍數十代官兵所推崇與敬仰。

同樣的,陳淵洋也一戰成名。

包重要的是,大明帝國海軍的實力得到了印證,之後兩百多年內,再無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敢於挑戰大明帝國的海上霸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説,暗中支持西班牙王室的法蘭西等國也受到了極大的震懾。

説白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在馬歡拋起的“大航海時代”中獲得了好處,特別是西歐的幾個國家,都通過對外擴張,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了大批財富。其中,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在歐洲國家中首屈一指。

連強大的西班牙艦隊都不是大明帝國遠征艦隊的對手,其他國家的艦隊更不值一提。

也就是説,只要陳淵洋的遠征艦隊還在歐洲海域活動,歐洲國家的艦隊就得老老實實的呆在港口裏面。

正是如此,完勝西班牙大西洋艦隊之後,陳淵洋開始了在歐洲海域的“巡洋”活動。

與此同時,大批運載着先進武器,戰爭物資的商船陸續抵達尼德蘭,向尼德蘭革命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

這也正是帝國推行的“以夷治夷”方針的具體表現。

具體來講,除了海上軍事行動之外,帝國並不直接介入歐洲的地面戰爭,只是通過輸送武器,戰爭資源的方式來資助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

這種方針的效果是明顯的。

一來可以避免曠持久的地面戰爭,減少帝國的投入。二來可以減弱歐洲國家與帝國的敵對情緒。三來可以通過販賣軍械的方式獲得高額利潤。四來在長期的地面戰爭中消耗歐洲國家的國力。

實際上,帝國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到明歷二百零五年(公元1573年),西班牙首先向帝國乞和。

經過不到半年的談判,西班牙與大明帝國首先達成和解。按照簽署的條約,西班牙將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直布羅陀半島永久租借給大明帝國,而大明帝國則撤除對西班牙的海上封鎖。

同年,尼德蘭北方各省先後宣佈獨立。

三年之後,既公元1576年,尼德蘭南方再次爆發革命。因為從海外殖民地獲得了大量資源,實力逐步恢復,西班牙迅速鎮壓了新的革命。

就次,尼德蘭分成了南北兩派。

到公元1579年的時候,南方地區組建“阿拉斯同盟”宣佈繼續效忠腓力二世。十多天後,北方各省組成“烏特勒支同盟”宣佈永不分裂,並且制定共同的軍事與外政策,成立尼德蘭聯省輩和國。

到公元1609年的時候,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正式承認尼德蘭聯省輩和國的獨立地位。

因荷蘭省經濟最為發達,所以尼德蘭聯省輩和國又被稱為荷蘭共和國。

可以説,尼德蘭革命是大明帝國在歐洲事務中第一次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大明帝國第一次以武裝力量干涉歐洲內部事務。

從此開始,大明帝國與歐洲走上了既截然不同,又相互利用,更相互對立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