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四百七十四章書聖王羲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莫問聞言直身站起,衝王羲之彎深揖,行了俗人的後輩禮數“原來先生便是那晉國書聖王逸少,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失敬失敬。”

“真人乃大德高功,超然高潔,王某隻是道家信眾,能夠得見真人乃末進造化,無量天尊。”王羲之起身離座衝莫問行彎稽首大禮。

“三位稍候,下官前去準備酒宴。”郭步平眼見二人惺惺相惜,急忙下去準備酒席。

“從簡。”莫問王羲之直身轉頭異口同聲,言罷,相視大笑。

老五在旁不明所以,莫問多年未曾行過讀書人的禮數,更沒有執後輩之禮,心中疑惑就偷偷拉扯莫問衣角“老爺,他很厲害嗎?”

“厲害,厲害,王大人乃千古奇才,行書筆墨天下第一,為萬千學子之楷模,為筆墨成神之書聖!”莫問正説道,王羲之成名較早,當年他尚在西陽縣之時王羲之已經名揚天下。

老五聞言哦了一聲沒了下文,他不是讀書人,不知王羲之名頭之大,只是隱約覺這個名字有些耳

“真人如此讚譽令王某汗顏。”王羲之有些惶恐,他知道自己的名氣很大,卻沒料到莫問會對他如此尊崇。

“貧道修行之前乃是書生學子,生平最佩服的便是先生,不瞞先生知道,貧道當年曾多次臨摹先生字帖,奈何天賦有限,不但不得神髓,連皮都不曾沾得。”莫問愉快的説道,他佩服王羲之有兩個原因,一是此人字寫的好,委婉含蓄,遒美秀,暢自然。二是佩服此人的毅力,此人在書法上傾注了畢生心血,就書法一道而言,此人已經登峯造極。

不管在哪一方面,能夠做到登峯造極的人都值得尊重,世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跟風模仿,心神分散,別人幹什麼他也跟着去幹什麼,毫無定,搖擺不定。此舉不但蹉跎了歲月,還限制了自己的成就,為人一世,當找到適合自己天賦的行業,並在這一行業上面專心求,憑藉毅力和努力最終達到別人達不到的高度,只要做到這一點,不但能夠安身立命還可名垂千古。所選擇的行業並無貴賤之分,説到底他不過是個道士,王羲之不過是個寫字的,歐冶子也不過是個打鐵的,華佗也就是個治病的大夫,但是他們在這一尋常的行業裏達到了別人達不到的高度,所以他們就成了真人,聖手,大師,神醫。

“今得見真人,彷如窮徒進了寶山,此番定要問道於真人,解惑於朝夕。”王羲之亦十分歡喜,他對莫問的欽佩絕不少於莫問對他的敬佩。

“貧道年歲尚輕,參悟所得很是有限,當與先生同思共議。”莫問正説道,王羲之的出現令他找到了一個最為適合的談對象,王羲之是道家信眾,與王羲之的探討有利於後與孔雀王確定道家與佛家的定位和劃分。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此番是王某問道,真人是先生,王某是學生。”王羲之説道。

二人説的愉快,老五聽的頭大,他聽不慣這種咬文嚼字的談,找了個藉口跑出去跟那餵馬的僕從説話去了。

“今得見先生,定要請先生留下幾幅墨寶,以為上清觀百世傳。”莫問笑道。

“王某來時已然謄下道德經,上清經,陰符經,內經四部經文,以為見面之禮,先前尋真人不得,本想離去,已經與郭縣丞讓他尋機轉真人,未曾想真人竟然鶴駕來到,當真是天意如此,若是真人晚來片刻,王某便無緣得見了。”王羲之説道。

“貧道愧受。”莫問抬手道謝,王羲之的墨寶世人斥千金而不得一字,他竟然謄寫了四部道教經文,價值連城自不必説,其自身的影響對道教是一個莫大的正面宣傳,王羲之是書聖,是文豪,是公認的智者,是一隻站在道教枝頭的喜鵲,信眾的多少並不能決定一個宗教的優劣,還要看信奉教派的都是些什麼人,煽動一羣愚蠢的鴨子容易,引一隻聰明的喜鵲困難。

“真人莫忙,王某是有所圖的,王某的一干友人皆尚儒道,知道王某要來尋仙訪道,便將一干隨身物件由王某,希冀能得真人親手開光。”王羲之説道。

“好説,盡數取來。”莫問痛快答應,開光乃道家獨有科儀,只有道士可以為之,僧尼無有開光能力,因為佛教壓兒就沒有開光一説。

王羲之直身站起,命門外的僕從取來行李,自其中拿出雅器物若干件,有十二子無患子珠,八十一子珍珠珠,三百六十五子誦經麻豆珠,玉石握件,葫蘆握件等,都是些文人所用的閒物和裝飾。

莫問逐一拿過觀看審視,剔除了一件玉石老子像,一掛一百零八子珠和一件木雕歌伎,仙人法像只能置於吉位焚香供奉,絕不能作為裝飾把玩佩戴,此為大不敬的舉動,不但毫無益處還會招災惹禍。一百零八為佛珠數量,他不願為佛珠開光。而歌伎地位卑賤,他也不願授之靈氣。

開光的過程很繁瑣,與畫符的過程類似,事先需要齋戒,淨口,沐浴,還要告祭天地,唸誦大量經文,但莫問並沒有遵循這一過程,而是化繁為簡,於每件器物之中傳入些許靈氣便將器物還與王羲之,開光的本質是將開光道士自身的靈氣轉移一部分到某件器物上,以此達到驅接的目的,所謂接就是接收天地靈氣,除了末世,天地靈氣一直存在,但只有練氣的修行中人能夠接收,開光就如同給了對方一個承接靈氣的小型器皿,可以被動接收少量的天地靈氣。

開光畢了,郭縣丞進門,請示二人是否開席,午飯很簡陋,一隻雞和三樣素菜,酒也是濁酒,休説這裏只是邊陲小城,眼下是災年,就是朝中官員生活也極為清苦。

眾人簡單的吃過午飯,莫問向王羲之發出邀請,那縣官將原本要代轉的四部經書恭敬的予莫問,莫問和老五引了王羲之及其僕從西行回返上清觀。

“真人道法通天,眼下久旱無雨,真人何不起壇作法求些雨水下來?”王羲之行走之時出言問道。

莫問聞言尚未答話,老五就自旁邊接過話頭“前幾天我家老爺去了趟東海龍宮,為的就是下雨的事兒,事情辦的差不多了。”王羲之聞言欣頜首,他比莫問大的多,四五十歲的人相對沉穩。

“王某雖然崇儒尚道,也曾靜思推研,奈何天賦有限,始終不得道家神髓,此番見到真人,有諸多疑問要向真人請教。”王羲之説道。

“倘若貧道猜的不錯,先生最想問的當是生死。”莫問緩步前行。

王羲之聞言面驚訝“真人何出此言?”

“貧道曾拜讀過先生新作《蘭亭集序》,中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之語。”莫問隨口説道,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把生死看成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短壽看成一樣也是錯誤的。這句話表明了王羲之對生死的看重,也能看出他對天道的認知,生死本來就不一樣,生就是好,死就是壞。長壽為好,短壽為壞。今生苦,寄希望於來世乃誤人之談。

“真人窺斑知豹,見葉知秋,實乃天人也。”王羲之語出真心。

“先生過譽了,先生有何疑問但説無妨,貧道當知無不言。”莫問出言説道。

王羲之聽得莫問言語,垂眉低頭,走過數十步之後方才開口“我們自何處來,會往何處去?”

“自虛無中來,回虛無中去。”莫問答道。

王羲之問“虛無為何?”莫問答道“為原始,為不變,為永恆。”王羲之又問“既然來去虛無,為何於世為人?”莫問笑道“此語若是由僧人回答,會曰‘既然食罷還餓,還食他作甚?’。”王羲之笑道“看來真人亦領教過他們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莫問點頭過後出言説道“陰陽相皆有生克,無有生克則虛無亦無,有生克方得長久,陰陽相,陽盛則生男,陰盛則生女,世間萬物與人間男女皆為陰陽衍生之物,無有衍生之物則天道難顯,無有衍生之物則天道不壽。我等皆為陰陽衍生,存於世間只為齊全天道,推動乾坤。”王羲之又問“真人所説乃仙家俯視之言,身為凡人,我等存世意義何在?”莫問隨口答道“七情六慾為生存之本,若無七情六慾,與死人有何區別,還活他作甚?忠孝仁義為正身之道,若無忠孝仁義與畜生何異,心不空乎?人生百年,各有歸宿,多數碌碌歸於虛無,少數兇徒被罰冥司,亦有個別智者參透天道,正身修行,克己復禮,跳出三界,擺五行,得以替天行道,得享永生存留。”二人皆是聰慧之人,雖然談的極為深晦,彼此都能快速領會,故此談並無停頓,莫問言罷王羲之又問“天地人是何關係?”莫問説道“天地便是陰陽,陰陽便是善惡,凡人天地陰陽成魂,合父母陰陽生人,人兼具善惡,為善者,壽終之後上善收容。為惡者,壽終之後下惡收納。善惡不分則歸於寂滅虛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王羲之平和點頭,人生其實就是一種選擇,而上天所做的就是讓你出生於世,給你一個選擇的機會,你選擇了什麼,你就是什麼。

莫問聞言點了點頭,二人的談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王羲之必然有更加深奧的難題等他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