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第一百八十章:洞房花燭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石頭向書友們保證:不拋棄,不放棄,不太監!謝謝支持!
看着諸葛亮這幅苦瓜臉,夏逸浩心亂如麻地站起身來,左顧右盼一番着説道:“先生不必為難,有什麼話直説就行,反正旁邊也沒有人。”
“大哥,我並非為難,只是我從未涉及過婚外戀,不知其中的奧秘,故不敢妄加評論!”諸葛亮沮喪着臉,重重地嘆了口氣,手中的扇子也停止了擺動。
為了給諸葛亮打氣,夏逸浩豎起了大拇指稱讚道:“以先生的聰明才智,又何須親身經歷呢?不如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我,我是你,你會怎麼辦?”
“這個方法倒新奇,假如我是你…假如我是你…”諸葛亮沉着,來來回回地在夏逸浩面前磨蹭着,看樣子鞋子磨損可不小,要是這樣磨蹭能想出辦法來,夏逸浩會毫不考慮地送他一雙嶄新的鞋子。突然他停止了步伐,欣喜若狂地大聲叫道:“大哥,好像我們不應該討論這個問題也?”夏逸浩疑惑不解地走到諸葛亮面前,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説道:“先生,你沒事吧?這可是我為之苦惱的問題,一不解決就一寢食難安,你怎可這麼説呢?”諸葛亮推開夏逸浩的手,得意地搖了搖扇子,恢復了起先那張自信的嘴臉,慢條斯理地笑道:“有錢大户人家娶個三四妾都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以大哥現在的身份地位,娶她八個十個的都不足為過,大哥又何須為此煩惱呢?”
“對呀!現在可是一夫多制的年代啊!”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夏逸浩猛然頓悟,拍手大叫了一聲。動得真想衝上去抱住諸葛亮,在他白淨的臉上親上一口,此刻夏逸浩才終於體會到趙雲那句話的深刻內涵。
見夏逸浩如此欣喜若狂,諸葛亮彷彿有話説卻又不敢驚擾,只得默默候在一旁。待夏逸浩稍稍平靜之後,他才緩緩説道:“大哥,古語云‘以銅為鑑可以正形,以史為鑑可以清心。’依我看來納妾之事時機尚未成,尚需待以時再從長計議。”
“這點我自然知道,我會在一個適當的時機向文姬提起此事。”夏逸浩地看了諸葛亮一眼。
正這時,高順探馬匆匆來報説:“襄陽城西北毗鄰上庸地界的村寨遭到一股不明勢力襲擊,傷亡雖然不大,卻搞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高順將軍幾次率兵前去圍剿,這股勢力皆像事先得知一般立即消失在大山之中。軍隊撤回,他們又出來搗亂,我軍來回已反覆幾次卻沒抓得對方一兵一卒。高順將軍懷疑乃呂布或者劉璋所為,怕中調虎離山之際,故命小人前來稟報。”
“傳我號令,命高順不要輕舉妄動,援軍隨後就到。”夏逸浩下達命令後,探馬匆匆而去,然後夏逸浩又對着諸葛亮説道:“先生,你認為此事乃何人所為?”諸葛亮一邊搖着扇子,一邊分析道:“呂布行事率,不拘小節,若他真想奪我襄陽彈丸之地,以他今時勢力可謂是易如反掌,他何必又搞得如此靦腆,勞神勞心地同我們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呢?所以這事絕對不是呂布乾的。”
“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以我對呂布的多年的瞭解來看,他搞不出這種偷偷摸摸的小動作來。”夏逸浩點了點頭,贊同了諸葛亮的看法。
諸葛亮接着道:“劉璋是個安於現狀的人,他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只要你不惹他,他是決不會先動手的,依我看來他應該也沒有參與此事。”
“先生分析得相當透徹,不是呂布、劉璋所為,那又是何人所為呢?”夏逸浩一邊思索,一邊自言自語地嘀咕着。
諸葛亮微微一笑,習慣地擺了擺扇子,主動請纓道:“謎底在沒有揭曉之前誰也説不清楚,大哥,不如就讓我去為你揭開這個謎底吧?”
“如此甚好,先生親自前去我無憂也。”夏逸浩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眼中盡是鼓勵之情,心中卻暗想:“小諸,去吧!你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是騾子是馬咱們回來就見分曉了。”見夏逸浩滿口答應,諸葛亮卻是滿臉的驚訝,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向行事慎密的夏逸浩,既然就這樣草率地把這次艱鉅的作戰任務給了可以説毫無實戰經驗的他。諸葛亮心裏那個痛呀!他萬萬沒想到一句客套話,既然惹了這麼大的禍。
“先生不必用這種眼神看着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有氣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你放開手腳大膽地在前方幹吧,我在後方給你準備凱旋而歸的慶功宴。”夏逸浩真誠地笑了笑,笑容純真得就像是一個孩子,似乎本不擔心此次作戰任務放在心上。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想後退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勇敢地上去!”諸葛亮暗想的片刻,朝着夏逸浩深深地鞠了一個躬,而後自信滿滿地許諾道:“大哥,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話畢,諸葛亮轉身離去,從他的飄逸的背影中夏逸浩彷彿看到了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為國netbsp;諸葛亮自然知道這可是他鹹魚翻身的大好機會,如果這次圍剿任務順利完成了,那看以後誰敢説他廢話多過文化,文憑高過水平。到那時候他就可以拍着口,揚眉吐氣地大聲説道:“他高順辦不到的事情,我諸葛亮一出馬就輕而易舉地辦到了,你們説到底誰?”回想以前懷才不遇,想着如今終於一展拳腳,想到以後功成名就,名利雙收。諸葛亮頓覺彷彿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湧注全身,他腳下虎虎生風,直奔住處,收拾上三五件換洗衣衫,帶上這幾年來的所有積蓄,然後抱着一旁愣神的貂嬋親吻了一口,也不説明原由就輕裝簡行,快馬加鞭直奔襄陽。
諸葛亮雖懷着雄心壯志,然畢竟天真幼稚。襄陽這個地方他壓就沒有去過,只知道在長安以南,沿途雖有很多驛站可供來往官兵歇腳、餵馬、探路。可諸葛亮怎麼説也掛着外部長的頭銜,要是讓別人知道外部長既然是路痴,傳出去豈不是被世人笑掉大牙。如果好彩此仗真能取勝,要是到時別人説起,當初諸葛亮去襄陽還是我給他指的道,哪有豈不是顏面無存。
想着這些,諸葛亮只得死馬當成活馬醫,抱着要麼名千古,要麼遺臭萬年的決心,硬着頭皮一路向南而行,此時他萬萬沒有料到正是他這樣的決定才鑄就了他未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