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合縱出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牧對魏國非常失望,形勢到了這一步,到了對魏國極其不利的地步,魏國竟然還一門心思想着自己的利益,大梁朝堂上還鬥得不亦樂乎,難道魏國就沒有信陵君那等懷天下高瞻遠矚的人?
魏王增聽説李牧到了,連夜召見,對李牧非常看重。這個年代實力代表一切,李牧在代北擊敗匈奴人,在河北又兩次擊敗秦軍,已經成為繼廉頗、龐煖之後關東第一名將,成為關東諸國阻御西秦的堅實屏障。
李牧見到魏王,毫不避諱,直接提出了兩個問題,太原秦軍主力南下怎麼辦?齊國拒絕參加合縱怎麼辦?
秦國一旦決定全力攻略中原,其太原主力必定南下,保守估計,中原戰場上可能集結三十萬到四十萬軍隊。那時就算趙國盡遣主力南下,趙韓魏楚四國所能集結於中原的軍隊也就這麼多。兵力相當意味着戰局慘烈,從最好的結果來看就是合縱軍擊敗秦軍,但合縱軍損失之大可想而知,決戰結束後韓魏還能支撐多久?假如一年後秦軍捲土重來,是否還有合縱?楚國是否還會全力救援?
齊國休養生息四十年是不是代表齊國君臣不再有雄心壯志?假如齊國有心稱霸中土,那麼它必然藉此機會讓合縱軍和秦國打個兩敗俱傷。決戰之後,不論哪一方獲得勝利,都無法阻止齊國的攻擊,中原最終可能會落入齊國的手中。
在以上兩個直接決定中原局勢發展的條件無法確定之前,合縱軍最佳的策略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發動攻擊,搶在太原秦軍主力沒有南下之前擊敗中原秦軍。秦軍敗了,合縱軍控制了中原局勢,那麼進可以收復失地,退可以自保,不至於讓齊國趁火打劫。
李牧這番話讓魏王增陷入沉思。
顯然,李牧不同意魏國的策略,他同意楚國的攻擊辦法,希望速戰速決。但假如此後秦軍主力南下,而齊國拒絕合縱,決戰就無法避免,這出戰將直接決定趙韓魏三國的命運。魏王增沒有取勝的信心,既然如此,那他只有接受楚國的攻擊之策,速戰速決,先在中原戰場確立優勢。
目前合縱一事除了攻防策略無法統一之外,另外就是合縱長人選遲遲定不下來。上次魏國遭到秦軍攻擊,出面合縱的是趙國龐煖,而合縱長則是德高望重的申君。合縱長擁有合縱大軍的戰場指揮權,他説怎麼打就怎麼打。現在放眼看看關東諸國,竟然找不到一個德高望重、深得各國敬重足以駕馭合縱軍的人物?
最適合的人淹是李牧了,但趙國北有匈奴,西有強秦,局勢緊張,李牧分身乏術。至於楚國令尹李園,那本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要出身沒出身,要道德沒道德,要戰功沒戰功,要才能沒才能,地地道道一個kao着女人上位的小人,楚軍將士鄙視他,其它各國的軍隊更不會把身家命給這麼一個無恥之徒,所以就算魏國同意楚國的攻擊策略,但到了戰場上,誰也不敢保證合縱軍將士遵從李園的命令。
李牧苦嘆,魏王增也是一籌莫展。
自從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和申君死後,中土就再也沒有一呼百應的領袖人物。就此次合縱來説,起因是秦軍攻打趙國,桓齮在漳水河一線擊殺十萬趙軍,中原形勢危急,於是趙韓兩國率先提出合縱,魏國積極響應,趙相郭開、韓相張平先後派出使者遊説齊楚燕三國。此事從開始到現在,有兩年半時間了,至今還沒有看到合縱軍,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缺少一個德高望重功勳卓著的領袖人物。
最終這個合縱長還是落在了李園頭上。現在楚軍是合縱軍主力,李園又是楚軍統率,他不做合縱長誰來做?李牧都做不了,趙軍主力無法南下,他手上沒有軍隊,他能指揮誰?
李園做合縱長,指揮合縱軍,能擊敗如狼似虎的秦軍?
=一件在旁觀者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到了當事人頭上卻變得異常複雜,各種各樣的利益糾葛織在一起,讓當事人很難做出取捨。
太子假如此,相國龐寵也如此。李牧先後與他們見面,極力説服,但效果甚微。李牧嘆之餘捫心自問,難道非要到了亡國之刻才能斷然捨棄私利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很多人即使到了亡國那一刻,寧願亡國,也不願捨棄私利。
韓國特使憂心如焚,每急報新鄭。韓王安望眼穿就是看不到援軍,不得以只好派相國張平親自趕赴大梁。
張平抵達大梁的時侯,楚國特使項燕也到了。李園擔心秦軍主力南下導致合縱軍錯過攻擊機會,於是叫項燕親自跑一趟大梁。他是救人的,結果還要遷就被救的人,想想就讓人惱火。
項燕給魏國下了最後通牒,如果魏國繼續拖延出兵時間,壽在策略上肯定要出現變化,楚國可能退出合縱,謀求與秦國連橫。這就是**的威脅了,你不和我一起打秦國,那我就和秦國一起打你們,好歹我能搶地盤。
魏國還能堅持,畢竟秦軍還沒有殺進魏國,但韓國無法堅持。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消息證實,咸陽很可能已經決定攻略中原,太原的秦軍主力很快就要南下了。韓王安沒辦法,死馬當活馬醫,斷然決定以城池換取援軍。韓國割五座城給魏國,割九座城池給楚國,只求兩國眷出兵救援。
這十四座城池就是韓國剛剛被迫割讓給秦國的城池。韓王安知道不下血本不行了,反正這十四座城池已經落入秦國手中,如其白白便宜了秦人,倒不如送給魏楚兩國,好歹援軍可以幫助韓國守住都城,國祚還能繼續得以延續,否則再過一段時間韓國就沒了,自己也要做階下囚了。
十四座城池,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但魏楚兩國一旦拿到這十四座城池,就等於要幫助韓國戍守其西北邊境。韓國的如意算盤固然打得妙,魏楚兩國也不是傻子,當然留了後手。此仗過後,韓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屏障作用,既然沒有作用了,那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魏楚兩國心照不宣,彼此都想在中原局勢穩定下來之後下這塊肥。既然有了想法,而且是不謀而合的想法,接下來的事情當然好辦了。
魏王增與太子假、龐寵經過協商,斷然決定即刻出兵。
李牧、項燕、太子假三人隨即商議攻擊之策。
楚國令尹李園是合縱長。
魏國太子假領三萬軍隊火速趕赴韓魏邊境林中,然後會合一萬韓**隊,直奔潁陽,隔潁水河與秦軍對峙,從正面引秦軍。
楚國項燕領十萬楚軍急速趕赴汾陘,從側翼攻擊秦軍。李園率後續大軍屯駐於許,以為策應。
趙軍一部兵進朝歌,魏軍一部渡河趕赴汲城,兩軍會合後向山陽一線做出攻擊態勢,以牽制河內秦軍,緩解魏國長城一線的重壓。
魏國再出一軍,火速趕赴韓國的華陽,與新鄭的韓軍遙相呼應,阻擊從汜水一線殺來的秦人。